![](https://img.haomeiwen.com/i4506512/b128a6aebb623867.png)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道德经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但是攻打坚强的事物,没有比水更厉害的,因此水是无法被替代的。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没有人能够实行。所以圣人说:承担国家的耻辱,才可以说是国家的君主,承受国家的灾祸,才可以说是天下的君王。我说的是正面的言论,但听起来,好像是反话。
老子告诫统治者,治国的最好方法就是无为,怎样做到无为?一是守柔,二是含诟。
道对万物不干涉,任其自我荣枯,圣人效仿道,任百姓自我作为,自我发展。如果任百姓自为,就不能采取刚强的方法,你如果刚强,常下命令,百姓感觉束手束脚,干脆我啥都不想,全听你的。这样的话,就达不到任百姓自为的效果。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父母对子女越强势,子女越懦弱,越缺乏独立性,道理就在这里,父母越强势,子女越不敢做主,久而久之,就养成了逆来顺受的性格。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压迫太甚,也可能形成叛逆的性格。
从历史经验上看,统治者希望百姓逆来顺受,完全听命于统治者,统治者就可以一统江山万万年,可以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事实的发展并不像统治者想象的那么简单,这样做往往造成两个后果,一是百姓形成了懦弱的性格,这样的话,国家疲弱打不赢外族,消弥不了外患;二是百姓忍无可忍,揭竿而起。两种后果,都是统治者承受不起的。
老子曾经感叹,“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为什么道理如此浅显,而没有君王实行呢?因为统治者的利益与百姓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比如,战争打起来了,如果失败,统治者一无所有,而百姓不过换个君主而已。因此,统治者千方百计把百姓管教起来。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时代,各国诸侯更加不敢放手。老子的高论,也只能束之高阁。
对于一个国家领导人来说,他必须以全局来看问题,没有人愿意承担的责任他必须承担,没有人愿意承受的灾祸他必须承受。道理很简单,领导者把责任和灾祸担当起来了,他的属下和国民才可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如果国家有了耻辱和灾祸没有人愿意承担责任,大家都在猜疑,为了揪出一个罪魁祸首大家都在用放大镜检视对方,为了自保人人用面具把自己包裹起来,避免成为替罪羊。这样的话很可能造成分裂,国家的日子就不太美妙。
但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又有几个政治领导人敢这样做?尤其中国的政治文化,领导人英明神武,永远不可能出错,有什么耻辱和灾祸一定要找个替罪羊,以免自己丢面子。
老子笔下的领导人,柔弱只是表象,他实际上是一个大仁大爱大智大勇,心胸宽广,毫不把个人利害得失放在心上的圣人。
比较儒、道两家对统治者的期待,我们发现二者有极大的相似性,当然差别也非常的明显,儒家是撸起袖子带头干,道家是摇摇鹅毛扇看别人干。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说话的对象不同。道家的说话对象是帝王将相,儒家的说话对象是管理干部,如此而已。
欢迎关注连载系列文章《道德经》杂谈:https://www.jianshu.com/nb/1451815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