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本通达哲学家的思域世界 从文本到哲学性|博古林绝大部分的天才哲学家永远是极端的,他们患有心理上的神经症,他们总是过早地榨取自身的生命精神力,我们仅是想从他们身上汲取一点不那么苦涩的气质,而不想深陷其中。除此之外,他们不甘于对已有概念的占有,而是揭露出,概念亦或思想本身界限,界限的揭露必然以为重塑开辟必要之径。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与人类历史上最精深的人物达成最默契的精神共鸣,是终生最可为的事之一。即是我终生持之以恒的内动力。懂得与这些人物终生维持,并把握对自身与历史更为海阔的视野,之于我们的生命而言具有无与替之的非凡价值。我们不要遗忘了,生活的庸俗与繁琐足以压垮个体的心智,足以移开你转向自身聚焦力的种种可能性,此之强大远难凭己之力可扛,甚至是绝大部分人莫之御的。显然,无人仅凭自身的纯粹的表象内原有的意义系统能够维持自身的不懦、不俗的力量。
我们确须从诸文本内的精神地,寄希望于与他们的精神达成最惬意的溶性的回鸣与共响,来借得一臂之力。切莫忘了,绝不能被人类本性之中的庸碌态所摧折,更绝不能使自己无法自拔于病态的刚性浸溺之中,此之历验,确是亲身所受之领悟。韧性的不折,不枯,不竭,是使我们不断地切换与两者殊异的场域内的良性循环的平衡之术。接受多面向的矛盾自我吧!借助于文本的意向回顾,来一场思想的叠加与积压之后的释然开惑吧!
你必将在契机启始时刻,获得这样的至深感受,即我们很多时候的不幸起始于敏感细腻心灵被剥离的麻木之态的开始,你太过于依赖世俗机制的表象系统的自足,穿梭于固定的世俗价值、意义、概念含义之间,你远没有充分开释出感官捕捉新鲜的感受与重新定义概念界限的重构能力,往往满足于已有表象系统及社会机制框架地机械行举。我们清楚,“揭露”的意义重在于原有解释系统的矛盾凸显化,无蔽化,这样的过程无意你是否心身振荡,便能意识到,视野拓示的事实。
我始终自认,高质的文本所呈现的符号世界所涵盖的系列破坏力,足以具备冲进你原有的表象世界,并在逐渐推进这一过程,终使你原本所掩盖的原生力得以恢复,这毋疑,必将重塑着你新的表象阈值。要知道,渴望之深,重塑之巨,切实可感。可悲之要害在于,知识愈多,智力愈薄,所堆砌的知识只是历史过往之废渣而已,所得仅是思想累积之后的技术性处理而已。这不仅限于,思想工厂的机械化程序性加工领域之内,也在艺术市场之中。
我始终把那些文本视为一种思想创造的催化剂,对于准确把握人类历史伟大思想的目标固然是重塑的底线,但是对于我们至为迫切的是,如何使之置于专属自我的人生境遇之中,培育以及训练自身的吸纳力是根本目的。如果文本不首先被纳入个体的表象系统之中,被接受者所检验与判断,那么实难有所助益。表象系统的封闭性本身具有如曾所言的自发形成的价值、意义系统,判断力本身就是基于原本的系统来对所接受的知识、价值进行最基本的判断而言的。文本的符号世界不断地刺激与冲击着个体表象系统,并检验着个体的自塑力,这样的矛盾下的调和能力始终存在,这也是生命本身的现实性。
在以自我塑造与创造前提把握文本,会存在两种意向态:一种散漫态的连续知觉过程的内陷性,另一种焦距性的意向态的内陷性。此两者皆是沉浸于个体自我意识之时创造状态以及有所把握的状况。前者更多只是把文本作为刺激物,指向性的激发而已。后者更为投入地投身文本之中。前者更专注于个人的历验记忆与自身思想的倾注,将文本作为一种散漫知觉的存在物。后者是投入文本的某种充实的浸溺性。文本不再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的语符而已。但无疑,需要长时间地内化,成为自身的表象系统的部分以及成为意义系统而构成新的个体的自我意识。这本身就是一种逾越性质的行为,把握并淬炼自身日常所不具有的层境。
从文本到哲学性|博古林评注:( 摘录一段曾经写的诗《人格二重律》做下自我介绍)
他是一个谎言被揭露的伪人,
又是一条密杂波折的思想光束。
是一位现实中本能的逃避者,
又是一枝布满裂痕的空想枝桠。
有时候,他的眼眸延展到繁星深处,燃起原始记忆中个人的生命情怀。
从文本到哲学性|博古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