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成长励志哲思
颠覆创新:居安思危(模型分享)

颠覆创新:居安思危(模型分享)

作者: 书玉2018 | 来源:发表于2019-06-18 17:18 被阅读0次

    大家好,我是书玉,今天分享的模型是颠覆创新。

    一共三部分,模型的来源与解释,模型使用的方法与可预见的困难,最后是案例应用与个人思考。

    这个模型的全称是低端颠覆性创新,来源于哈佛教授克里斯坦森所著的《创新者的窘境》。书中提到1975年到1990年前后,美国大小钢铁厂的角逐。当时钢材市场主要有四个品类,钢筋,角钢,结构钢和钢板。市场占有率依次为4%、8%、22%和55%。对应的毛利率也逐渐递增,分别为7%、12%、18%和23%-30%。

    大型钢铁厂的投资成本约80亿美元,而小型钢铁厂仅需4亿美元。小钢厂为了求生,找到大钢厂,希望承接4%市场占有率,毛利仅为7%的角钢业务。

    大型钢铁厂为了追求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外包了角钢这个鸡肋小市场。由于小钢铁厂的灵活性,生产每吨钢材的所耗工时由2.3下降到0.6,小钢铁厂具有20%的成长优势。对于大钢厂的鸡肋,小钢厂仍有利可图,并吸引着更多的小钢厂的加入。

    为了狭缝求生,有抱负的小钢厂主往高端走,聚焦利润更高的角钢,提升技术。随着持续性技术进步,当小钢厂突破角钢技术门槛时,相似的模式再次发生,大钢厂和小钢厂外包第二个鸡肋——角钢,最终小钢厂拿下角钢市场。历史将会如此重复,直至小钢铁厂结构钢的市场拿下。低端的技术,不等于永远低端。当新新企业怀抱梦想持续升级技术中,有可能颠覆在位企业。

    基于消费四时代的理论,当下国内二、三、四消费时代并存。技术流动与市场多样,此模型应有不少用武之地。

    低端颠覆模型,不仅仅指单一技术性能的降低,而是指技术降级后性能与市场的匹配程度,因此它是一个组合的概念。

    颠覆的对象,是在位企业和主流市场,主流市场与当下的技术性能匹配,而非主流是指部分用户认为主流产品过剩,不愿意为超出自己需求的性能买单。同时他们更关注某种新特性所带来的价值,例如人性对更便宜、更简单、更方便的追求。在计算机行业史中,硬盘的更小尺寸匹配了计算机向小型化的发展,尽管储存和速度不如当时的主流市场。

    低端,仅仅是市场切入的策略,进入低端市场并不代表永远的低端,基于技术右上角牵引力的预期与努力。

    据说当年IBM总裁听完克里斯坦森教授分享的大小钢铁厂案例,着手赛扬低端芯片的研发。与其被外界颠覆,不如自我颠覆。

    第二部分模型的使用方法。第一步发现低端市场。降低非主流用户无意愿买单的技术性能,联结不少于1个的新性能,解决一个新的社会问题,此处可参见组合创新模型。

    第二步,持续的技术改进。降低某一技术性能只是匹配当下的市场需求。随着时间推移,需求也会往上走,这也是模型的隐含假设。不管是贴地飞行,还是怀抱颠覆梦想,投入持续的技术改进,以匹配持续升级的需求。

    根据上述两步,至少可预示以下两个困难。

    低端市场,如何去界定?根据客户习惯或画像,你仍然发现有一波客户有抱怨或有期待。重视或尊重一线业务员的感知与判断。

    对于技术降级后的新产品,如何判定它是否具有美好的未来?产品面市到变现有一时间周期,如同s曲线破局点前存在的欺骗性区域。独立小团队,独立核算,独立跑通业务闭环,当自增长已形成,小s曲线即养成,此处可参见分形创新模型。

    接下来讲一个自己行业的一项技术服务产品案例。

    食品安全准入业务,原为行政部门的技术审查,依据相关标准,判定企业是否具备持续生产合格品的能力。B公司属行业在位企业,历史原因参与上述技术审查工作,为政府服务。随着简政放权,准入业务越来越少。逐步发展过程审查服务,以同样的技术条款对企业生产过程评价,并给予整改建议。S公司也提供此服务。

    两者区别,S公司标准化系列操作,降低检查员水平要求,匹配企业市场需求,并被企业用户接受;B公司仍以高学历人才为主,部分用户感知两者没有太大差别,用工成本难以下降。

    S公司降低检查中人的技术经验主观因素,从而减少检查用工成本,同时强化非技术服务,如加入在线监控、技术人员驻点、保险承诺等,将食品安全服务打包,形成一站式的托管服务,报价还比B公司低。B公司仍以内部流程无法对接为由,至今未提供整体化的服务方案。尽管常常称S类的企业服务不专业,甚至存在作假嫌疑,对于大公司应有可为有可不为。但客户已开始用脚投标。如第一年选B公司,第二年选S类公司。对于政府而言,关注专业性与公正性,这两要素,实属难以量化。或许可关联品牌认可度。随着市场对S类公司的接受,加之对其服务认可,服务品牌化是未来可期的。

    作为B公司的一线业务,深感焦虑,借用此模型尝试居安思危的预测。

    B公司是否有勇气,如当年的IBM,设立平行的独立小团队进行自我攻击?与其被外界颠覆,还不如尝试改变与创新。

    最后是关于模型的两点思考。颠覆创新,仅仅是12模型中独立的一个,技术降级的新产品可借用组合创新、新产品的孵化可借用分形创新,而在位企业与新新企业的成本效率差别可借用组织心智模型解释与尝试突破。

    万般解释或预测,唯有实践出真理。是否允许小团队的存在?小团队的创新动力如何被激发?对于硬壳化的体制,如何蜕变?偶尔迷茫,偶尔思考,期待与大家更多的探讨。

    本次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最后,也欢迎大家弹幕留言交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颠覆创新:居安思危(模型分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bxqq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