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活动背景: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称之为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汉民族和其它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相互融合,兼容并蓄,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即传统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传统节日因其本身具有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
近几年,传统节日作为国民公假,也体现出国家层面上对传统文化的承认和重视。在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作为一个专题,语文教师通过选择优秀文化传统的内容,向学生传输关于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成为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活动目标:
本学期在季节变换中,我们于六月十八日迎来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结合这个节日的特点,把它与语文课堂上的诵读相结合,特意在班级中举行“端午诗会”活动,设定活动目标为:
1.在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责任感。
2.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在诵读与端午节相关的诗词作品中,加深对端午这一传统节日的了解,理解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其中蕴含的汉民族普遍的慎终追思情怀。
三、重难点分析:
活动重点:
1.在搜集端午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理解端午节深厚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语文学科基本素养。
2.选定合适的诵读内容,并进行恰当的角色划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诵读能力。
3.通过选拔主持人,培养学生的主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撰写串词的能力。
4.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提高探究发现的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这一点,是与课标精神相契合的。
活动难点:
1.如何全盘组织好一场完整的诗会,从各个环节细化并入手,做好诗会的组织工作。
2.如何对选定作品进行再创作,在诵读中传递出作品蕴含的感情。
四、活动准备:
1.在全班学生中做宣传动员,要求他们积极查找与端午节相关的资料,包括文字资料,音视频资料等,充分了解这个节日的来历、传统习俗、文化内涵、文化辐射等,形成良好的班级活动氛围。
2.选拔主持人:由几位参加学校广播站主持播音的学生,每人选择一段内容,班级内进行诵读,由全班同学作为大众评委,确定诗会的主持人。
3.把班级学生进行小组划分,选出小组长,由组长组织组员,小组内选定参加诵读学生(鼓励全员参加),选择合适的诵读内容进行筛选并最终确定。
4.小组长把各小组选出参加诗会的节目名单、个数,包括诗名、诵读人姓名、诵读形式(个人还是多人还是集体),上报给选定的主持人。由主持人根据各小组的诵读内容,结合本次诗会的活动主题,准备开场白、串词和结束语等相关文字撰写工作。
5.各小组学生根据各人实际朗读水平,依据诵读内容自主进行角色划分,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初次排练。
6.在经过初次排练以后,由小组长负责选择诵读所需的配乐,根据诵读内容制作ppt,最终进行合成,再进一步进行2-3次排练,对音乐和ppt的播放与诵读内容做出最合理的搭配与调试,确保正式诗会上不出差错。
7.由各小组不参与诗会诵读的学生,对搜集到的有关端午节的资料进行筛选,制作成手抄报,图画,黑板报等,在诗会前精心布置教室,为诗会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五、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在端午节前利用两节晚自习完成。)
1.由两名主持人做开场白,宣布端午诗会开始。
2.由一名身着古装的学生上台,诵读屈原的《离骚》。
3.各个小组在主持人的有序主持下,依次完成诵读内容。
4.中间穿插一个情景朗诵,播放纪录片《屈原》中,屈原抱石沉江的一段,由一名学生扮演屈原上场,做一段类似内心独白的诵读,介绍自己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内心的苦恼和对楚国的热爱等,最后做投江状,把整个诗会推向高潮。
5.由主持人向观众分发小礼品,如香包,香囊,五彩的手绳,可佩戴的“粽子”(丝线缠绕的五角的香囊),凸显端午节的民风民俗和文化传统。
6.主持人做本次诗会的结束语,宣布诗会结束。
7.同学之间互赠小礼物,铭记住端午节这个节日,记住高中生活中这次难忘的诗会。
8.诗会结束后,由班主任老师和班干部为全班同学分发提前准备好的粽子,用吃粽子的实际行动为本次诗会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六、活动结果:
通过本次诗会,学生在诵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诵读,在诵读与屈原有关的大量诗歌作品的过程中,走近了屈原,打消了与屈原久远的距离感,在他们心中,屈原已经不是原来印象里的那位可触不可及的遥远的历史人物,只活在他们的记忆里;而变成了一位触手可及的诗人,就活在他们诵读的诗行里,他感性,爱美,洁身自好,感忧国事。他把对祖国的一腔热情,全部寄托在了他的诗歌中。
除了了解屈原,学生对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也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他们不仅仅知道了端午习俗,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中国人寄托在端午节里的民族情结,对奸佞小人的憎恶,对忠臣志士的怀念,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对高贵精神的坚守,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相信通过一首首优秀的诗歌作品,已深入到在场每一位学生的心中。这对于他们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所起到的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
七、活动反思:
本次诗会如期顺利举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存在优点:
1.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主持能力,诵读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2.培养了团队协作意识,与他人协调合作的能力,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3.最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即如何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形式多样的活动,彰显活动主题,把活动对周围人的影响辐射最大化。
不足之处:
1. 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因为是诗会,不能做到人人都上台诵读,仍然有一小部分学生没能参与到活动中去,能力没有得到发展。
2. 学生对屈原仍存有陌生感距离感。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时代久远是一个原因,也反映出学生在准备环节存在准备不足的情况。
3. 学生对端午节的认知深度不够。学生受年龄、生活环境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对端午节的认识,有很大一部分人仅限于知道吃粽子,赛龙舟。对这个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感知不到,或感知不深,这也成为此次活动最终留下的一个遗憾。如果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在活动准备阶段,再下一些功夫,抽出时间进行一个相关的端午节知识讲座,这样的遗憾或许会少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