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散文征文」写诗在黄昏

作者: 右耳进水很多 | 来源:发表于2017-07-06 21:13 被阅读305次

    大伯去世,是我印象中第一次体会生离死别。那一次,我真的哭了。尔后常常思考人生的别离,可每一次总还是百般惆怅。陶渊明在《闲情赋》中感叹“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人生似乎就是充满痛苦和不幸,生命的别离又在所难免。如果,有人提醒你,美好的事物终会消亡,我们将是一样的结局,你为什么要为之伤感?为什么要哭泣?“乐而忘忧”不是很好吗?伤感,难道不是“徒然自苦,复有何益”?你,会怎么办?

    一、在秋天想起春天的痛苦

    我们先来说说伤感。

    哲学家说人是非理性的存在物,换句话说人经常被情绪所主宰。我们无端端地哭,无端端地笑,诗人看到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会发一番感慨,平常人面对情感的失败会痛哭流涕,这是人感性的存在,谁都难免那最初的一阵痛。你明知道破镜难圆依然伤感,明知道覆水难收依然难过,明知道花开花谢是常态,可想起“那些花儿”还是悲伤。你明知道结局,但还是哭了,情感的激动在那一刹那战胜了所有理智,你头脑一片空白,你在不停地流眼泪。人之为人,就在于我们无法切断尘世的七情六欲,人的自然属性总会在某刻凌驾于理性逻辑之上,我们会在秋天想起春天的痛苦。

    这情绪的源头,伤感的由来,都在于对消亡的美好事物的爱,而爱又是无法从根本抛弃的。每个人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甜蜜又凄凉的往事,在某个时刻,也许是听到一阵悠扬的笛声,也许是见到一个熟悉的场景,它就会突然撞进你的脑海,掀起记忆的波涛。忽然之间,历史的所有面貌都在你面前重现了。这就是伤感,你无处逃避。过去的爱在以回忆的方式重新点燃,你充满感情,哭的有情有义,虽然一切都已消亡。这是我们挥之不去的情绪,是人之为人的属性。

    韩寒在一首歌里写到“美丽故事的开始,悲剧就在倒计时” ,为什么?因为有爱就有伤害,美好的事物都暗藏着悲伤,这本身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美好是你最初看到的一面,它终会消亡,等你将它反过来,你就看到了悲伤。

    《飞狐外传》里圆性对胡斐说“你何必管我?此后便如一年之前,你不知世上有我,我不知世上有你,岂不干净?”可是这又何尝不是一句自欺欺人的话呢?佛家说“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但我们只是常人,还无法超然物外,无法割舍心中的爱,所以怎能不悲伤?

    看海的人.JPG

    二、见一面,少一日

    夕阳是一点一点地消失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充分享受了它的美,同时在它消失的那一刹那也带给我们更多的怀念。就是这一点一点的过程让我们回忆起来分外忧伤。

    当得知美好事物终会消亡的消息,你会是怎样的反应?会因为得知了真理而高兴吗?不,我们都必将陷入一片虚无的深渊,而在那一刻,我们爬不上来。

    孔子云:“朝闻道,夕死可矣。”我总觉得放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你是得知了真相,但你改变不了,因而被虚无吞噬,留下伤感。历史上的哲人告诉我们生成和消逝都是艺术家和孩子的游戏,像孩子在海边堆积沙堆又毁坏沙堆,再正常不过。可我们知道,花谢花开,再开的花已不是从前那朵花,知道了悲剧的结尾,却仍然活着,那个结果就在否定眼前的一切。青春的眸子被虚无的黑暗笼罩,满是忧伤。

    再来说说消亡,我听过一个说法,每个人都会死三次:

    第一次是生物学上的死亡,就是他停止了呼吸,没有了意识。

    第二次是在他下葬的时候,人们来参加葬礼,活着的世界不再有他的位置。

    第三次,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把他忘掉的时候,到这个时候,他真正的死去了,而且是永远的死去了。

    在北京的时候一个同事开玩笑的说,对他而言,人死了最哀伤的是那个人的QQ头像永远都是灰色的,再也看不到彩色的晃动的身影,我当时听了触动挺大。这里要探讨的消亡也是在这个层面上的,因为实在论上的消亡是不值得讨论的,消失了就是消失了,无论如何它已不在我们这个维度里。

    那么剩下的就是如何理解伤感的情绪,如何理解这种带着伤感所作的回忆。诗人说“秋夜美丽/使我旧情难忘”,正是通过回忆的伤感去否定消亡,证明结果并不能全然地否定过程。

    诗人海子死了,人们纷纷撰写评论。我为什么大部分不喜欢,因为洽洽在里面看不到伤感,看到的都是评委式的分析,论文化的研究。当然这些也都可以做,可单单对我而言,对一个读者而言,形而上的理解会排在很后面,我再也读不到那样富有质地的语言,再也读不到那样让我动容的诗句,对我而言,首先也最普通不过的,难道不是伤感吗?

    海子.jpg

    三、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一层层白云覆盖着/我”,“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幸福来自美好,那就让我们再谈谈美好。

    美好是什么?美好是人生的底色,是充满了爱和自由的童年,是年轻时结下的好友,是听过的故事,是看过的风景,是一切人生的宝藏。倘若,这些美好的事物终会消亡,我们却不再为她伤感,美好从何而来?不伤感,就彻彻底底被消亡打败,不仅如此,还一并否定了美好。美好只有站在伤感的对立面才成立。

    我曾想,茫茫宇宙推演至今,在漫漫的时间长河里,如果真的是恒久的寂静,没有人哭泣,没有人欢笑,没有人伤感。一滴眼泪也没有,该是多么的悲哀。那些令人惊喜的创造又该是多么的孤独,最后世界真的是一片混沌一片虚无和孤寂。如果世界最后真的变得这样残破不堪,如果那时还有值得活下去的理由,一定是世界上还有一个人在看到清晨的太阳升起的时候,还会呼喊一句:“我就在这阳光下长大,我爱这太阳”。
    可是,伤感除了带来心灵的慰安,还有什么意义呢?

    雨后彩虹.JPG

    四、写诗在黄昏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里说到“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很多人会以这条理由来否定伤感。那么伤感除了是我们自然的生命状态,是虚无带来的情绪,是印证美好的存在,还是否拥有其他意义?

    正如前面所说,物理时间与空间上的事物消亡我们无法否定,“死是实在论的”。可是只要主体仍在感怀,仍在追思,它就存在于我的主观世界之中,通过我的回忆再次显现。我们无法把握永恒,无法到达无限,如何在有限中突破魔咒一直是历代哲人苦苦冥思的问题。

    刘小枫在《诗化哲学》一书中提到“诗化时间”的概念,就像众多文学家一样通过“追忆逝水年华”来打破外在时间,创造出一种内在时间,“在一种迷离、恍惚、模糊的瞬间感受中去把握人生的价值和永恒的意义。”

    “德国浪漫派的出发点,就是要想拯救生活的诗,要把整个世界浪漫化,为人在世界中的有限生存提供一个富有意义的环境。”我想我们探讨伤感的意义同时也是在讨论这个世界是否需要美,是否需要艺术和诗。如何在消亡所代表的有限性中有所突破,甚至触摸到无限彼岸的浪花?

    在文章的开篇说过,人是情绪的动物。我们感受这个世界的方式同孩子一样是通过主体的体验形成的,而艺术和诗就是要我们返回内心,抛弃一切工具化的方式,通过自己的审美来认识这个世界。在追溯本心的过程中,以回忆的方式反观生命,在爱的记忆中重现美的刹那,并在这个刹那到达永恒。无论是在美的阶段还是在消亡后的时间,通过审美我们否定和超越了消亡,在回忆的思当中重新建构起新的美丽世界,而这美的世界同样是具有实在性的。

    在《娜拉走后怎样》中鲁迅写到“假使寻不出路,我们所要的倒是梦。”这梦就是伤感的回忆,就是诗化的思,就是用我们所有的热情去浸透生命,活个底朝天,最后才能面对人生中那数不尽的“美的消亡”。

    在北京的公交上.JPG

    2017.7.5 于南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哲思&散文征文」写诗在黄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djk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