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
R阅读原文
如果我们想利用他人的内疚,我们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家长也许会和孩子说:“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言下之意是,他们快乐或不快乐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看到父母的痛苦,孩子可能会感到内疚,并因此调整行为来迎合他们。遗憾的是,这种调整只是为了避免内疚,而非出自对学习的热爱。
使用以下表达方式时,我们可能就已经忽视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1)只提及相关的事情。
“公司海报出现拼写错误使我很生气。”
“这件事令我心神不宁。”
2)只提及他人的行为。
“我生日那天你没打电话,我很伤心。”
“你没有把饭吃完,妈妈很失望。”
3)指责他人。
“我很伤心,因为你说你不爱我。”
“我很生气,因为老板说话不算数。”
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例如:
1)“看到公司海报出现拼写错误,我很不高兴。因为我重视公司的形象。”
2)“你没把饭吃完,妈妈感到失望。因为妈妈希望你能健康成长。”
3)“老板说话不算数,我很生气。因为我想有个长假去看弟弟。”
I用自己的话重述原文
在亲密关系或者人际交往中,双方关系经常呈现控制与被控制的形式。有些人通过权威、命令等方式控制他人;有些人通过引起他人的内疚、负罪感、羞愧感来控制他人。本文介绍的这种沟通方式是基于后者的,也就是利用他人的内疚去控制他人,而语言就是最好的方式。在与他人进行沟通的过程中,我们经常认为自己的感受是由外界、由他人的行为引起的,而不是因为自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因自己的价值观与对方不同而从内而外产生的。例如,在双方的沟通中:
1、只提到让自己感觉不爽的事情,多是外界的、社会的、机构的或者不可控的因素,而不明确指出为什么,即缺乏上下文,缺乏前因后果。例如:单位给高层次人才发那么多工资,给我们就发这么一点,我感觉很不公平。
2、只提到对方的哪些行为让自己感觉不爽,而不明确指出这种不爽是因为自己的某些需求没有被满足,或者自己重视某些事情,自己期待某些事情的发生。例如:听到你这么说,我感觉很伤心。
3、归因错误:将责任完全归咎于他人,仿佛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打心底认为自己一点错都没有。例如:我很伤心,因为爸妈没有主动联系我。我很伤心,因为你作为我最好的朋友,却不理解我。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为了避免在沟通中出现这样的误区,我们可以从改变自己使用的表达方式做起,使用“我(感到)……因为我……”来代替“你做了……让我……”。这种新的表达方式将感受的产生原因回到我们自身,是我们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是我们的价值观导致我们产生了这种感受,并非他人的行为、外界发生的事情引起了我们的感受,我们这样说的目的也不是去控制别人、去责备别人,而是想通过沟通去处理情绪,解决问题。上面的例子用这种方式可以修正为:
1、看到单位给高层次人才发那么多工资,给我们就发一点,我很不高兴,因为我希望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希望被单位认可自己的努力。
2、听到你这么说,我感觉很伤心,因为我希望能得到你的理解和支持。
3、爸妈没有主动联系我,我很伤心,因为我希望爸妈能多爱我一点。
现实中,生活节奏在逐渐加快,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从面对面沟通、书信来往等转变为手机、微信、QQ等即时通信工具。面对面的沟通的减少也带来了双方自我袒露的减少,对对方生活的方方面面、前因后果了解的减少,所以,运用这种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主动将前因后果讲清楚,并且将感受回归自身,不轻易去指责别人,才能有更好的沟通效果,才能建立和维持更好的人际关系。
A1联系自己过往的经验
我差不多一周给妈妈打一次电话,在打电话的过程中大多数时候都是妈妈在聊些家长里短,我在电话这头默默地听,偶尔回应一声“奥”、“哦”。对这样的沟通模式我感觉非常不满,因为我期待妈妈能够多问一些我的生活、我的学习、我的工作,我有哪些开心的事情,我遇到哪些烦心事……我也期待她能主动给我打一次电话,而不是回回都是我打给她。
但是我几乎从来没有对她说过这些想法。我只是在默默地生气,心里累积各种不满:“每次都是我打给你,烦死了,你就不能主动打给我一次吗?你到底爱不爱我?”、“总是你说我听,你对我就一点兴趣都没有吗?你完全不关心我的生活。”
之前我测试过一次CCRT模式,总结了各种人际交往的模式。发现我是一个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的人。即使对对方有不满、希望对方能做些什么事情来满足我,我也不会说出来,只会暗自希望对方能看透我、理解我、支持我、主动满足我的需求。也就是说,我会经常期待对方能主动满足我没有说出口的(而实际上他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的)需求。这导致在与人沟通和交往过程中,我带着很多隐藏的期待,无形中给对方、给自己施加了很多的压力,导致自己的沟通受阻,人际关系也陷入了僵局。与妈妈的关系变得和谐与有质量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所以我必须做些什么来改善这种不良状况。
A2规划下一步行动
为了改善我与妈妈的沟通模式,为了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我打算做以下行动:
1、保持每周打一次电话的频率,在奇妙清单和高效TODO的手机APP上分别设置提醒,固定每周一16:55(下班前)提醒我要给妈妈打电话了;
2、电话接通后,先发起话题,主动告诉妈妈:“妈妈,以前都是你讲得多,我说的少,对这样的通话模式,我感觉不太高兴,因为我很看重我们两人的更有质量的沟通。你是否愿意我们两人轮流承担表达与倾听的角色?”
3、在通话过程中,如果遇到妈妈开始唠叨或者抱怨爸爸的事情,我可以说:“妈妈,听到你抱怨爸爸的事情,我感觉非常不安,因为我希望你们能和谐相处,每天都开开心心的。我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你呢?”
下一次的通话应该是1月15日下午17:00,我要将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用到与妈妈的聊天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