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也是最复杂的宗教。Hindu和Hinduism这两个词,都源自12世纪的波斯语,并不是印度本土所用的语言。起初,它们只是被用来指“印度人”,而不是用于指在印度的宗教。Sanatana dharma这个词,被译为“永恒的宗教”,更接近现在西方学者称为“印度教”的宗教。印度教塑造和影响印度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艺术、音乐、医学等等。它起源于印度河流域文明和雅利安人的社会,两者的交融产生了具有多样性的印度教和哲学。
Veda(《吠陀经》)是印度教最古老、最神圣、最权威的经文,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吠陀经》仅通过雅利安僧侣的口口相传保存下来,因为他们认为经文具有极其强大的力量,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只有僧侣才能背诵而不至于引发任何危险。《吠陀经》的成文是伊斯兰教进入印度以后。它与圣经不同,更像是宗教仪式的手册。《吠陀经》的字面意思就是“智慧”。雅利安人相信世界由抽象、客观和和谐的原则和秩序所统治,它们使宇宙完整并成为一体。同时,这些原则也支配着道德和宗教仪式。
关于宇宙的起源,《吠陀经》有好几种相互矛盾的说法,不过这并不是一个问题,印度教关于起源问题现在依然有十几种不同的说法。《吠陀经》更多地是谦卑的承认:人类要理解无始无终的时间和空间超越了其能力,所有关于起源的想法都只能是一种猜测。此外,在《吠陀经》中,神的概念也与基督教中神的概念不同。印度教的神都是在宇宙诞生后产生,因此他们也要遵守宇宙的法则,也会有生死。《吠陀经》中提到的十几位神中,主要有战神兼雨神Indra和火神Agni。神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多,到目前据说已经有三亿个。印度教中的三位主神是梵天(司创造)、毗湿奴(司维持)和湿婆(司毁灭)。印度教的神虽然数目繁多,包括很多神和女神,但是一般一个人只崇拜其中的一名作为自己的最高神。Max Muller(十九世纪西方研究《吠陀经》的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为“henotheism”(单一主神教)。他认为这是一种多神论与一神论的综合。
《吠陀经》认为人类拥有个体的灵魂,它就是人的本质,与呼吸密切相关,在《吠陀经》中,灵魂被称为“atman”。此外,社会是分阶层的,这就是印度社会著名的种性制度。神在创造世界不同组成部分时也一并创造了人类的四个种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因而种姓制度也是一种生于俱来又不容置疑的制度。
雅利安人强调宗教仪式优于教义和信仰,这是《吠陀经》的传统。但是这一传统在Axial Age(轴心时代,约公元前800年-200年)被一些新的思想所取代。这个现象是与其他文明的宗教——古希腊、中国、美索不达米亚、和以色列出现的新思想差不多同时发生。印度教宗教的功能从“宇宙维护”转变为个人的启蒙和变化,由此产生了经典的(classical)印度教。它和《吠陀经》的传统区别主要在于关于灵魂的轮回和因果报应、又称为“业”(karma)的教义。根据灵魂在上一世的因果,人在死后转生为人、动物、甚至恶魔。同时,这个由因果关系所主宰的世界,被称为轮回(samsara)。印度教认为:轮回是痛苦之源,宗教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从轮回中解脱出来。需要指出的是:轮回并不是印度教中独有的思想。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的著作中都提到过轮回。
这一时期的经书是《摩奴法典》。它诞生于基督教诞生的同一时期,是规范当时印度社会结构(种性制度、男女地位等等)的一系列规则。种性制度不仅与出身和职业有关,还与每个种性的纯洁度和污染密切相关。跨种性的婚姻被严格禁止,每个种性的饮食规则也不同。例如:高种姓的人必须素食。种性制度使印度社会维持了两千多年的超级稳定,每个人都接受自己的命运。
印度教的终极目标就是脱离轮回。由于印度教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解脱轮回(moska)并不是只有一种方法,而是有三种,分别是行动之路(action)、智慧之路(wisdom)和崇拜之路(devotion)。它们分别适合于不同个性与倾向的人。对于绝大多数印度人而言,解脱轮回一般是自己的下一个轮回才要努力去追求的目标,因为在此生中,一个人更重要的事情是养家糊口。同时,印度人传统上认为人生有四善(good):职责、财富、感官享乐以及最高的解脱轮回。要解脱轮回,就必须先弃绝前三种善,还要通过宗教仪式、朝圣等宗教活动,通过履行宗教的义务才能达到。这就是行动之路。
第二条道路——智慧之路根源于轴心时代的印度教主要经典著作《奥义书》(Upanisads)。梵语的含义是:“to sit down beside”。这表明知识从老师(guru)那里被传授给学生,也就是说,智慧只能从有智慧的人那里获取。《奥义书》着重于两个思想:人类的自我和终极现实。人类的本质是灵魂,但是这种灵魂与《吠陀经》所述的灵魂不同,它是超越感官和意识的一种存在,是纯精神、无法被理解和不朽的。《奥义书》不仅向内寻求人的本质,同时还试图更深地理解终极现实,即Brahman(梵天),这也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意指宇宙所有的力量和最深刻的现实。这两者都是无法理解的,并被合二为一。真正的自我就是神,就是终极现实。根据《奥义书》,轮回是人类无知的结果。智慧的道路就是自我与现实的结合,也就是弃绝所有鼓励分离感和个体独立性的事物。且真理不在书本中,而在最深层的自我之中。做到这点以后,结果就是平和宁静,因为有所知就无所畏惧,不抓住生活不放,就不会有重生也就是轮回。
《奥义书》不仅是印度教和印度哲学思想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西方的哲学家产生过极其深刻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这种东西方思想的交融使西方的哲学思想更加丰富多彩。叔本华曾说过:在这个世界中,再也没有比研究《奥义书》更使人得益和引人向上了。它是我生活中的慰籍,也将是我死亡时的慰籍。
第三条道路就是爱一个自己的神,将其放在第一位。印度教的神数量繁多,但他们都只是一个终极现实——梵天的诸多不同表现而已,用于被展示给凡人。梵天是不可被知的,众神是帮助人类理解神圣的梵天的一种方式。神的数量多达三亿个并呈现出复杂的多样性,是为了让人类目瞪口呆,提醒人类终极现实之不可言说。每一个个人当然不可能同等地敬拜每一个神,而是可以自由选择自己专属的神。在崇拜这位最高的神同时并不否认其他神的存在。而且每一个神的形象,总带有一些人类所不具备的特点。比如毗湿奴的化身克里希那(Krishna)的外表看上去是一个俊美的印度青年,但是他的皮肤却是蓝色的。这个第三条道路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史诗《薄伽梵歌》(Bhagavad-gita)。它虽然描写一个战士在临战前内心的冲突,但实际是隐喻灵魂、自我、心灵和一个普通的印度人内心深处与自己神圣职责的冲突和挣扎。作为自我及其内在的挣扎,《薄伽梵歌》也提醒我们:没有清晰的选择之路。《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这两部宏伟的史诗,也是印度教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薄伽梵歌》是《摩诃婆罗多》的一个部分。
本文只是非常简单地介绍了印度教的起源、教义的演变和主要的典籍。印度教作为全球最古老和最复杂的宗教,我们所能理解的,只可能是其中一个极小的部分。从印度教诞生了佛教和耆那教等宗教。佛教更是走出了南亚次大陆,被传到东南亚、中国、西藏、朝鲜、日本,在东亚地区与中国文明相结合,成为东亚地区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佛教现在还被传到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宗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