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拜年
老家在华北平原上,普普通通的小村子,村子的房子更是稀松平常,和他村无异。
非要说说村子的特点,除了距离潴泷河较近,有条连绵蔓延的河堤之外(俗称千里堤),剩下的就是跨河而建的三座桥,其中一座铁路桥,两座公路桥,公路桥中间还有一座因时代久远,破损严重,连维修都没有必要,已经极少有人通行。
因桥的缘故,村子也常以桥被称呼,桥东头的。
老家的习俗,初一到初五之间都属于拜年的日子。
初一基本都在村子转悠。村子里面几百户人家,大都沾亲带故的,相互之间也十分在意过年的礼仪。
先到最近的爷爷奶奶家,然后父辈几兄弟凑齐后,带上孙辈一起出门,按照提前设计好的路线行进。规则大致是遵循五福之内的本家、本家、本姓、外姓,当然,在五福之外之后,有些在本村的属于外姓的姑父、姨夫、舅舅等,完全是可以打乱顺序的。
到了每一家的院子,大抵都在院子里面喊上一声“爷爷/奶奶、大爹/大娘、叔叔/婶婶,给你拜年来了”,这时候的长辈虽说嘴上都说着“不用了,不用了”之类的话,还是很欢喜看到来拜年的人,一一跪下磕个头的。
在河北的农村,是真的需要磕头的,这一点和其他地方的区别很大,而且磕头是祝福的形式,并不会留人吃饭,随口说的,也只是带口话,当不得真的;也没有给红包的习惯,除非是关系极近的亲戚。如:爷爷、奶奶、叔叔、姨、姑等。
记得,我总是实实在在的,双拳拱手,双膝跪下,重重的磕在地上,头深深弯下去,然后再缓慢的起身,寒暄两句,就接着向下一家走去。
在村里的路上,不时的会碰到同样在拜年的外姓人家,如果是平辈的话,只是招呼一声,关系好的还不忘开上两句无伤大雅的玩笑;如果碰到小辈的话,那就有点“麻烦”了,是姑爷或者这一年的新媳妇的话,总免不了被斗上许多次。这时节,基本上没有人拦着,“看热闹”的人还有很多,毕竟大年初一,所有的都是图个乐而已。
对于孙辈而言,过年和拜年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放鞭炮,在农村里面,鞭炮只是在过年期间,才会冒出来,这时候,大部分人都可以搜集到很好的花样,五颜六色的,单论鞭来说,最好的无疑是那种白色火药的,俗称“大白鞭”,声音响,威力足,炸碎酒瓶绰绰有余,现在想起来,当年真的胆子够大的。
对于孙辈而言,过年和拜年的另一个目的,无非是奔着花生、瓜子和糖果去的,谁谁家有人在外面上班的话,家里的糖果就好一些,过来拜年的人总会顺手拿上几颗糖,主家也愿意让带上几颗糖,毕竟是身份的象征。有些糖果比较稀少,相对当时的农村来说。
小时候,没有太多可以玩的项目,同龄的孩子,大都很喜欢收集糖纸,如果哪位小伙伴有他人所没有的,那可是可以神气很久的事情。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变得忙碌了起来,即使农村也不例外,农闲时分也真的不在闲在,为了生活,都在奔波;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通讯设备更新换代,拜年由磕头,逐步演变为电话、短信、微信,甚至是视频拜年;当然,很多时候,磕头也不再那么纯粹,估计过不了多久,也就不磕头了。鞭炮更是紧跟着环保的严峻形势,越来越稀少了。
对比现在的年,红红火火的,其实更多的是外在的闹,缺少内在的火热。有人说过,最孤独的人,恰恰是在闹市中间,看似最热闹的那位。
过去的年,貌似简单,内在很纯,我,很怀念他!
儿时的年味|拜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