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人人都参与决策吗?

作者: TXB | 来源:发表于2017-01-01 16:45 被阅读64次

     

    有必要人人都参与决策吗?

       万维钢在日课097《每条路都是少有人走的路》提到中国人热衷于开设BBS发布各式各样的攻略,也有很多人求攻略,以至于有人在走杰出人才通道申请绿卡,但是他不知道用什么方法邮寄申请表“比较好”,特意发帖求攻略:是该用联邦快递呢,UPS呢,还是普通邮政呢?然后很多人就结合自身经验给了一本正经的回答。万维钢对这种现象不太感冒——连邮寄个申请表都不敢自己做主,还好意思说自己是“杰出人才”? 并总结了两条:

       1、不同的人走同样的路线,很大程度上是体制批量生产,或者互相模仿的结果,这个现象并不“正常”。

       2、不同的人走不同的路线,最后都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这才是真正的“正常”。

       总体上讲对万维钢的看法点赞,人总得有点与众不同的地方吧?但有个疑问:对陌生领域如果每个人都去摸索决策一番岂不是效率很低?为什么不能利用他人的决策成果?

       日课098《做一只有态度的蜜蜂》介绍了蜜蜂一个有趣的习性:

    蜜蜂种群的任何重大选择,恰恰都是每个个体都参与,最后集体决策出来的结果,而且它们的决策过程非常值得人类学习。

       比如说蜜蜂搬家。蜜蜂每年都要搬一次家,老蜂后带着一半的蜜蜂搬去新巢,留下女儿在旧家当家。那么这个新家的选址工作,就非常重要了,而且搬家的窗口期很短,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选址。这个选址决定,不是蜂后说了算,也不是哪个侦查蜂说了算,而是每只侦查蜂,根据个人不同的知识,集体决策的结果。

        我们知道蜜蜂传递信息的方式是跳舞。比如一只蜜蜂想要向同伴传递花的位置,它跳的舞蹈曲线跟地面中垂线的角度,就是花的方位跟太阳方向所成的角度,一段舞蹈的时间长短,则跟花的位置到这里的距离成正比。据说这个发现还得了诺贝尔奖。

       新家选址,也是侦查蜂们在跳舞中讨论决定的。侦查蜂的数量只占全体蜜蜂的10%。准备要搬家了,侦查峰全体出动选址,其它蜜蜂原地休息,为搬家做好体能准备。

       每个侦查蜂要搜索若干个地方,在其中选定一个地点之后,就回来向同伴指示方位。它们会通过跳舞的次数表达对自己选定的这个地方的喜爱程度 —— 一般是跳一遍到十遍,遇到特别喜欢的可能会跳三十到四十遍。

       别的侦查蜂看到有人强烈推荐一个地方,也不盲从,而一定要自己去看一眼。如果它也觉得这个地方行,就回来跟着跳这个舞。这就相当于民主投票。

       等到有超过十五只侦查蜂都投票到同一个地方的时候,决定就算达成了。全体蜜蜂起飞,直接搬家过去。

       侦查蜂们的这个决策过程,专家是越看越有意思,越看越心惊。可能每个侦查蜂都有自己的个性,也可能是因为他们访问过的全部地点不一样,侦查蜂们对同一个自己认为的最优地点的跳舞次数未必相同。最后投票决定的时候,居然还要按每只侦查蜂的意见强烈程度加权,就好像奥运会体操比赛裁判打分一样。

       我们作为人类,可曾经常参与过这么高级的决策行动吗?我们买个什么股票,难道不是看别人买啥就买啥吗?

       蜜蜂的集体决策值得人类研究学习,但需要注意的是:蜜蜂的集体决策并不一定是每只蜂都参与的,上文里就是由占蜂群比例10%的侦察蜂集体决策确定搬家选址。如果把这个方法借鉴到人类社会,可以这样表述:不一定人人参与决策,但人群中应该有一定比例的“侦察蜂”,以保证决策选择的多样性,进而保证集体决策的合理性。这个比例有多高,估计是由人群文化基因决定的,比如美国式的个人主义文化基因,决定了美国人中的“侦察蜂”比例比较高,而中国式的集体主义文化基因,决定了中国人中的“侦察蜂”比例比较低。然而中国人有个优势,人多啊,我们中的“侦察蜂”比例虽低,但绝对数量并不一定少,所以你在网上查那些攻略往往还是能看到不同选择的,从而保证了选择多样性。引伸言之,网络体系对中国的帮助尤其巨大,由于网络的存在,使得散布在人群中的零星不同言论得以汇集起来,形成多样性;而中国人喜欢凑热闹的性格,使得这些不同言论往往都有跟帖评论,从而进一步帮助其他人进行判断选择。

       整体的来看,高效的决策模式应该是“分工+集体”决策,“分工”指的是有特殊技能的“侦察蜂”,“集体”指的是“侦察蜂”必须有一定数量,保证决策选择多样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有必要人人都参与决策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fjiv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