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喜
【5】
《西厢记》一共五本二十折。元杂剧一般形式是“四折一楔子”,四折加一个楔子就能演一部完整的剧集。所以元杂剧的特点就是趋民间化,易于传播,主题都是揭露黑暗,反映底层的疾苦,以小人物为英雄对权势进行反抗。追求恋爱和情感自由也是它的主题。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元杂剧在当时承担起的不权是文化艺术,更是底层普罗大众的发声渠道。但从另一个方面也能看出,在封建社会阶层化下,弱者几乎没有公平对待的可能性。哪里有压迫,哪里才有反抗,元杂剧的喜闻乐见是建立在人们需要强者听到他们的声音这个基础上。
任何艺术的存在都是为了一种需要而发声。包括我们写作,也是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而观看者,也需要通过阅读找到自己内心的因惑和解决方案。有趣的是,你可以想像成两只在深海中各自寻觅的孤鲸。我有时候读到一本书中的某一段,就像摸了一下电门似的,那种契合心灵的偶得,不亚于男神看了你一眼并对你微笑甚至发出邀约的激动。我有一次看《憨山大师传》,正在上班,看到精彩的地方,忍不住站起身下楼走了大一圈,慢慢平复和消化。
元杂剧中的“折”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幕”,四个折即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阶段。同时,为了交代情节或贯穿线索,往往在全剧之首或折与折之间,加上一小段独立的戏,称为“楔子”。安排在第一折之前的,称为开场楔子;置于在各折之间的,称为过场楔子。
所以我们现在还处在开场楔子的阶段,要把整个故事发生的背景交待清楚。
[仙吕]
[赏花时]夫主京师禄命终,子母孤孀途路穷;因此上旅榇在梵王宫。盼不到博陵旧家,血泪洒杜鹃红。
今日暮春天气,好生困人,不免唤红娘出来分付他。红娘何在?
[旦俫扮红见科]
[夫人云]你看佛殿上没人烧香呵,和小姐散心耍一回去来。
[红云]谨依严命。
[夫人下]
[红云]小姐有请。
[正旦扮莺莺上]
[红云]夫人着俺和姐姐佛殿上闲耍一回去来。
[旦唱]
“仙吕”是宫调名,也就是指的乐律。元曲中有五宫四调:黄钟宫、正宫、南宫、仙宫和中宫,石调、越调、双调和商调。“赏花时”也是曲调名。夫主京师禄命终,子母孤孀途路穷;因此上旅榇在梵王宫。盼不到博陵旧家,血泪洒杜鹃红。这句唱词即是对上面老夫人罗嗦的内容总结。
老夫人感怀一番后,突然想到莺莺了,这个女儿现在是她全部的希望和赌注。找莺莺,不是直接去找,不像我们找小孩子,吼一嗓子就行了。那个不符合当时老夫人的身份。要交待莺莺做什么事呢,有时候也是通过下人去吩咐。
老夫人就把红娘叫来。我们看,红娘上场了。这时候场面上的人物,是整部剧中正反两方最主要的人物。虽然讲起来是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但是大家往下看就能知道,真正左右他们俩的一个是老夫人,一个就是小红娘。所以王实甫很有套路,他没有安排莺莺这时候刚好出来看到老夫人,而是让老夫人把红娘喊来。背后有一种两个人相互制衡的隐说。
老夫人说天气这么好,这会儿呢,寺庙里来供奉的人不多,而且可能游客也不多。你带小姐到出去散散心,就回来。这里好理解,官家小姐平时是不能轻易见人的,更不能被低贱的平民围观。
这个在《红楼梦》中也有描述,说贾家一行女眷到铁槛寺去供香,从贾府出去浩浩荡荡前不见首后不见层的车队,所行之路,全部被提前清空了。什么意思,无关人等,不许出来,不许经过,就像是戒严了一样。一方面显示出贾家的势力庞大,另一方面也反应了当时官家或是贵族女眷不能轻易让人看见的森严规矩。
[幺篇]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并下]
“幺篇”,是后篇的意思。
人值残春蒲郡东,遇到蒲州的残春。都叹春光无限好,可是残春是什么样的概念?无限好的光景到了尽头,满树海棠落地,桃花残枝,阳光带着炽烈,到了五月份的光景,再晒太阳就不是周身发暖,有时候会感觉热得不舒服。残春就有一种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和惋惜。
门掩重关萧寺中。重关,一道道门,把这家人困在寺庙中。萧寺是指梁武帝的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功德,在这里指的就是普救寺。这句话中有非常深重的无奈,与上文的想扶灵去博陵,无奈被困至此,只能等着郑恒,一个外姓人来搭救对应。所以有很深的困顿在里面。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无般无奈,千般愁绪,正如这落花流水,残春之景,怎不叫人生叹。重重寺门困锁于此,半步不得,怎么不叫人伤感。回忆起昔日荣华,无语怨东风,能怪谁呢?整个社会都是这样,人走茶凉,家境中落,自古未曾改变啊。
所以我们说,开篇为引出下文,但同时也是作者最想表达最核心要舒发的一种愁绪。与他人生境遇的前半段是吻合的,如残春,如落花。曾经满腔抱负,最后反将自己困顿愁城。怨谁呢,朝廷一贯如此,只得无语怨东风。东风刮起来是暖风,却在此时,令人生愁生厌。万物本无情,偏有人自扰。
到这里,开篇楔子就结束了。后面就要正式进入第一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