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新读—3. 底层中有大智慧

作者: 七喜2007 | 来源:发表于2019-01-25 11:21 被阅读10次

    文:七喜

    【3】

    讲到老夫人是莺莺和张生最大的阻力,在这个地方将矛盾点转移到了老夫人身上。老夫人代表的是旧社会封建家族,以小家窥大国,实际上在这里,王实甫要表达的是对国家政权体制的反抗。

    所以在最早的版本《诸宫调西厢记》中,张生是终乱终弃的那个,老夫人在里面不是最突出的反面。到了王实甫手上,他最大的改编是给了张生和莺莺一个冲破枷锁的美好结局。因此,张生就不能始乱终弃,他必须承担起男主人公应有的责任。这在当时社会,也是对男权的一种大胆挑战。

    老相公在日,曾许下老身之侄----乃郑尚书之长子郑恒----为妻。因俺孩儿父丧未满,未得成合。又有个小妮子,是自幼伏侍孩儿的,唤做红娘。一个小厮儿,唤做欢郎。

    老夫人将莺莺打造成优秀贤妻的范本,此举证明了老夫人极有远见的智慧和谋略。为什么呢,老相国在世时,就有尚书之子郑恒与莺莺订下了婚约。这里又是不显山不露水的点到了老夫人的家世——老身之侄,老夫人的侄子,也就是老夫人兄长或是弟弟的孩子,他的兄弟又是什么身份呢,尚书。

    尚书是什么官职?尚书省分为六部,其最高长官为尚书令。那么,在隋、唐、元的时候,六部尚书官阶都为正三品。那现在我们知道了,莺莺许配的人家也是门当户对,而且属于“护官符”里的家族联姻。换作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叫政治婚姻。也许今天我们提到政治婚姻觉得充满了交易,制约,权谋,但在封建社会,人们默许的门当户对中政治婚姻是最常态的存在。

    实际上,在当代也有人提出“门当户对”,对于整个社会和家庭的稳定也有其必然的道理。我们知道,社会只是一个指代,没有一个叫“社会”的东西存在。社会最大的组成单元就是一个个家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家庭为最小的单元聚合在一起组成了社会。家庭的安稳,如同社会这座高厦的基座是否坚固。

    现在提到的门当户对中,从受教育的文化程度,成长的社会背景,相似的价值观人生观,相近的人生阅历这几方面来综合考量,觉得这几方面相比较吻合的夫妻双方,对于婚姻的稳固性有较高的保障。当然,这也只是一方面的说法,有道理,但并不以偏概全。

    只是我们从这个角度借鉴来看,老夫人当时为莺莺抉择的这门婚事,在旧版本中并不一定是不美满的。但是作为王实甫,他要改编结局,就必然要推翻父母之命的婚姻,要推翻,除了张生的爱情之外,也需要郑恒作出相应的牺牲。

    下面老夫人又说,因父丧未满,因此这门亲事不得不推迟。莺莺已经十九岁了,十九岁在当时算是年龄较大待字闺中。所以老夫人要解释为啥要拖这么久,不是早已婚配了吗?喔,原来是为父亲要守三年的孝,这三年中不能够成亲。

    为什么要守孝三年呢,这个是源于孔子他讲过这个话,他说,孩子生下来的头三年,父母尽心尽力的照顾。三岁以前如果离开了父母的照顾,这个孩子很难存活。因此,父母如果去世了,作为子女,也要服这三年的孝,以表达养育之恩的报恩心。

    所以在这个地方,老夫人讲了莺莺十九岁待字闺中,是为了要服孝三年。一直到这里,老夫人还是很伤感的。丈夫死了,女儿虽已有了高贵的婆家,但还要等上一段时日。

    在这段时间里,他们过什么样的日子呢?她下面要讲了,只有一个小妮子和小厮这两个贴身的佣人了。其他的下人呢?堂堂前朝相国怎么可能只有两个下人。那么不言而喻,家境败落了。

    这个小妮子,从小服侍莺莺长大的,叫红娘。等于是贴身的丫鬟。我们看,在旧时代的官户人家,小姐除了有乳母,一般都还有一两个贴身的丫鬟。一来呢,起到陪伴的作用,两小无猜一起长大,感情甚好。二来也为了小姐嫁出去以后,有个娘家的常随能一直在身边。这种丫鬟比起其他的下人位阶要高,在主人心里的份量也重,更是很懂得主子的喜好。除此以外,还有一个作用是隐说的。

    王熙凤的陪嫁丫头平儿,讲起来是凤姐的得力助手,实际上她还有一个身份,是贾琏的妾。但这个妾只是空有其名,真实的,她一天也没有跟贾琏有过夫妻之实。不要说夫妻之实,平儿为了避嫌,甚至都不肯跟贾琏单独在一个房间里呆着。

    因此凤姐对平儿的依赖和信任也是超乎常人的,为什么信赖?平儿明明是妾侍的身份,她能做对主子尽心忠职到这个地步,凤姐虽出身高贵,也是一个女人,她怎么会不懂得平儿的牺牲有多大。最可贵的是平儿不以自己的付出为矜贵,她依然朴实低调,做事稳妥,从不居功。所以平儿在凤姐心里的份量有时候要超过贾琏,这是她的聪慧。

    这个小红娘在整部西厢记中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核心人物,可以说,没有她,就没有莺莺和张生的圆满结局。那么我们又要想,为什么王实甫要把这么重要的一个操控整个故事情节走向的重任放在贴身丫鬟身上呢?这又是王实甫的政治用心,这里说的政治用心不是说他还仰慕朝堂,而是他站在一个下人的视线中,也就是百姓的角度来抗衡政权。

    我们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王实甫看得很清楚,真正要达到稳固江山的目的,先要稳固百姓。你既然要稳固百姓,就不可以忽略底层的声音。当时在朝很多权贵,他们看不到这些。也只有经过一定痛苦的打压,有过深刻的反思和推问后,才能够鉴出世间的这个真理。

    所以王实甫他写到,“水声山色两模糊,闲看云来去。则我怨结愁肠对谁诉?自踌躇,想这场烦恼都也由咱取。感今怀古,旧荣新辱,都装入酒葫芦。”

    想这场烦恼也都由咱取。世间的高下荣辱,起伏跌宕,可不都是各人自取自得,怨不得他人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西厢记】新读—3. 底层中有大智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thm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