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大多与美食有关。“民以食为天”嘛,也许正因为中国人关注“吃”的,才能够绵延至今,生生不息。
而我们重庆,不南不北,大多又是移民而来,节日就过得有点混乱,过年不吃饺子,而是吃汤圆。
如今社会方便快捷,想吃汤圆了,不用等过年,市场上天天有汤圆面、汤圆芯卖,贪图便宜,你还可以直接在超市买冻好了的成型的汤圆,放在冰箱,想什么时候吃,拿出来直接往滚水里一放,就坐等开吃了。更有甚者,也不用买回家,总有那么几家早餐店,长年累月提供着。
好吧,在农村,一到过年,老一辈还是喜欢自己弄点,似乎只这样才显得是对过节的郑重了。
做汤圆可不是件简单的事。
汤圆芯是最先开始准备的。核桃花生先剥壳,放锅里炒香。还有芝麻,淘干净也放锅里小火慢炒,香味四溢时,铲进散得开的容器,不停地颠簸,避免成堆温度降不下来,糊了,糊了的芝麻就略带苦味。
接下来是把炒好的花生核桃仁放擂钵里舂,不必舂得过于细碎,芝麻单独舂,也不必舂得全成齑粉,当然也舂不成齑粉,芝麻多舂一会就出油了,想成粉都难。
接下来再把买来的大坨冰糖敲碎,也放进擂钵舂碎,与舂好的芝麻、花生、核桃放在一起,准备和了么?NO!还要准备一样东西,少了它,至少于个人而言,那就不是汤圆芯,而是糖包子馅儿了。--桔饼,是的,桔饼。桔饼用刀切成细丁,与其他东西放一起和弄和弄,再舀一大勺冻得雪白的猪油放面上,放大锅里蒸,糖与有都化了,各种食材的香味就融合了在一起。有的省了这一步,觉得和弄和弄就完事,就我觉得,蒸过的汤圆芯,滋润,口感更好。
汤圆芯准备停当,汤圆面的制作提上日程。做汤圆面用得最多的是糯米,我们当地水田少,种糯谷的少,我舅舅家种有,每年过年时就给我送来,差不多够吃。糯米和粳米7:3的比例,淘干净,用水泡上一夜,这一般在除夕的前一夜。
第二天,天刚亮,吃过早饭的大人们,就开始用石磨推汤圆了。雪白细腻的米浆汩汩从石磨的磨盘里流进特制的布袋里,寒冷的冬天里,推磨的人却是满头白烟。
布袋取下,要么直接放筲箕里沥着,要么取了磨担用一把筷子将布袋吊在磨担绳上。
除夕夜,等春晚接近尾声,沥了大半天的米浆已成坨,视人的多少,掰下一砖,再洒水揉匀,搓成合适的柱状,然后揪一坨下来,在两手间团成球体,右手大拇指摁住球体顶端,往下一按,在左掌中一旋,汤圆面做出了碗状,往“碗”里放入做好的汤圆芯,一般用勺子舀,不必放太多,放太多有时就露馅了,看起来不太精致。“碗”口一收,再在两掌间团圆,这个可是个技术活儿,手掌完全张开,不好掌控汤圆,半天搓不圆,两掌窝起,搓出来的汤圆呈两头尖中间大的锥形,所以说那两掌窝的程度要把握好,才能很快搓出圆圆的汤圆。此为大汤圆。
大汤圆滚水下锅,下锅后用锅铲轻推,避免粘在锅底,大火猛烧,汤圆渐渐上浮,这时还没熟呢,用锅铲爮一下,如果汤圆只是颠几颠并不翻身,里面就还没熟透,熟透的汤圆只要你轻轻碰一下,它就欢快地滚个不停。
汤圆煮好,三个,四个,五个一碗,先端来放桌上供着,再各取所需。
一般来说,我家里人手捧汤圆的时候就站在地坝看别人家的烟火灿烂着天空,新的一年开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