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经济学原理,对我们普通人来说,真的是反直觉的,比如说药商就是。
在门诊工作中,每天都有家长像防贼一样,防着我们医师给孩子开药;或者拿着儿科医师开的蓝色处方,到医院门口的药店去买药。要知道,原国家卫生部专门发过《处方管理办法》,把儿科处方设计成浅蓝色,目的是和成人处方区别开来,防止给孩子的药物过量或发错,同时规定,儿科处方不得拿出医院外购药。
有些家长总以为医院的药比外边药店的贵,拿着蓝色处方到外边的药店去卖药。其实不然,医改的主要成绩之一,就是把医院原来的药物加成(15%左右)取消,医院从医药公司多少钱购入的药品,就卖多少钱,医院是一分钱都不挣的。
有一次,我给外孙买药,发现某种牌子的板蓝根,药店比我们医院的还贵二块多钱。
有人说,也有网上的帖子说,某种药品成本价是几块钱,卖给病人是几十块钱,是药厂和药商太狠心了。其实,如果你能想到,药厂为了研发这种药品投入的成本,是要通过零售赚回来的。如果药厂每研究一种新药,都要赔上几千万,甚至上亿万,那还有哪个药厂会主动去研制新药?那我们是不是还要再次受像“非典”一样的侵害吗?
最近学习薛兆丰老师的经济学,对药商,这个中间商,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薛兆丰老师讲到,在国内有很多新闻说,卖药的中间商如何腐败,如何吃喝玩乐、打高尔夫球,就是因为最终买单的是买药的病人,中间商增加中间成本的行为,可以说是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但问题是,如果中间商真的可以为所欲为,那他们为什么不变本加厉,把所有的亲戚朋友都招进来卖药呢?事实上,即使是中间药商这样的腐败者,也得精打细算,节省成本,在有限的预算下把事情办好。中间渠道的成本,仍然是目前所有可能性当中最低的。
腐败是一种制度成本,它也是导致药价上升的原因之一。然而,哪怕是腐败行为,也仍然受到经济规律的约束。腐败的根源在于不适当的制度漏洞,而为了利用这些漏洞,腐败者也仍然需要精打细算。
要想让药价下降,关键是要改革制度,增加制度的宽松程度,拓宽药物的供应渠道,而不是单靠行政命令。供应增加,药品价格才会下降。否则,只盯着中间商,生硬地减少自然衍生出来的中间环节,效果很可能会适得其反,使得药品价格不降反升。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中间商在帮助我们减少总成本,而不是增加总成本,而中间商之间的竞争,会使物流的总成本降到最低。
这个反直觉的经济学原理,是不是对你很有冲击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