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甚意思?|不要再黑孔子了!中华源头文化的伟大远超想象》,我们从整体上解读了《心经》。
这一篇,我们根据大家以往的认识习惯,一字一句解读《心经》这一段: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1、「观自在菩萨」与「观世音菩萨」两种不同的翻译,哪个更准确?
《心经》有不少翻译版本,有的翻译成「观自在菩萨」,有的翻译成「观世音菩萨」,这两个,哪个更准确呢?
「观自在菩萨」更准确,抓住了本质!
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来看"完整的我们"结构图:
“完整的我们”由感官能感觉到的“肉体”(上图左边的甲骨文“人”字),还有感觉不到的“身体”(上图中间的甲骨文“身”字)与“真体”(上图右边的古汉字“思”字)组成。
“真正的我”是“思”字上半部的“囟”字。
这个“囟”字所表示的,就是孔子诚意的意、道家的元神,佛教的如来藏、真如自性。
“思”字下半部的“心”字,表示无意识,包括了前意识、潜意识。
让我们回到佛教的语境来看,释迦牟尼并不等于如来,而是承载如来的肉体色身。如来是释迦牟尼的如来藏、真如自性。
同样道理,「观世音菩萨」这个称谓,就像释迦牟尼这个称谓一样,是世俗社会对「观世音菩萨」肉体色身的称呼。那么,「观世音菩萨」的如来藏、真如自性该怎么称呼呢?
翻译者翻成了「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表示那个肉体色身被我们称为「观世音菩萨」的如来藏、真如自性。
「观自在菩萨」后面一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主语,并不是指「观世音菩萨」的色身,而是「观世音菩萨」的如来藏、真如自性。
所以,翻译者翻成「观自在菩萨」是费了很大心思的。
2、「观自在」与「亲民」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把「观世音」翻译成「观自在」呢?
翻译成「观自在」也是很有用意的,《心经》后面的内容都是「观自在」的结果。
我们要真正理解「观自在」的内涵,必须要搞明白这个「观自在」是个怎样的观法,而「自在」又是个什么样的自在。
要理解这两点,我们须借助《大学》。
「观自在」的内涵,与《大学》中的「亲民」是同一个意思。
我们先来重新认识一下这个「民」字。
我们在之前的文中,解读过,这个「民」字的具体意思,须由「君」字的意思来确定。
如果「君」字表示人类社会中的君王,那么「民」字就表示人类社会中,由君王统治的民众、百姓。
如果「君」字表示我们的元神意识,那么「民」字就表示我们的欲神意识、识神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以及承载这些意识们的肉体、身体、真体。
「亲民」的「民」字,很明显是后面一个意思,也因为这个意思,学习《大学》的儒生都称为「君子」。
所以,「观自在」的「自在」,包括了「民」所包含的这些内容:欲神意识、识神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以及承载这些意识们的肉体、身体、真体;更包括了「君」元神意识自己。
除此之外,我个人感觉「自在」的内涵,似乎比「民」还多了一层意思,那就是欲神意识、识神意识、元神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以及承载这些意识们的肉体、身体、真体,在整个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各样的反应、表现,也都属于「自在」的范围,而这些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不能忽视。
「自在」比「民」更为完整。
但是,那个「亲」字却要比「观」字更到位。
「观」字我们一般都会理解为“看”,不管是怎么仔细、认真的看,看总是「看的模式」。你在那边、我在这边,拉开距离才能看得清,太近了,反而看不清。
而「观自在」的「观」可不是「看的模式」。而是「亲的模式」。
我们怎么去理解这个「亲」的模式呢?
我们打个比方来看:
有一个问题团队,其中充满了问题员工,而这些员工又不能开除换人,这个问题团队的领导该怎么办呢?
TA不能采用那种镇压反革命式的疾风暴雨去对付自己的员工,那样只会越弄越糟,TA只能去亲近那些问题员工,用《中庸》里说的“宽柔以教不报无道”的姿态去教化TA们。
在现实中,也是这样的,不管是问题员工、问题学生,你都不能简单的开除TA们,而是要亲近、团结TA们,与TA们交心、交流,在指出TA们问题之前,先要自我批评,发现自己的不足,承担自己的责任,如此这般的感化TA们,之后,人家才会接受你、听你的、也去改变自己……
我们人本身也是一个问题团队,欲神意识、识神意识、前意识都是问题大得不得了的问题成员,而我们自己:元神意识,也是个问题很大的昏君。
所以,这种情况,就不能「观」,而是要「亲」,只有「亲」这种模式,才能真正有效。「观」在「观自在」中的真正含义,也不是看的意思,就是「亲」的含义。
我们在开始练习打坐入定的时候,并不是往那一坐就完了。那样的打坐,坐再久,也只是拗筋骨而已,并不是真正的打坐入定。
真正的打坐入定,元神意识需要去感知、亲近欲神意识、识神意识、前意识,以及承载TA的体,还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反应。
有些情绪、反应在打坐中是非常强烈的。这个时候,元神意识需要用“宽柔以教不报无道”的姿态与TA们进行沟通,教化。心智玩家之前写过一篇《身体,是我们的学生;打坐,是给身体上课|体悟孔子「南方、北方之强」》
这样的打坐,就是在「亲自在」。
经过这样的练习,你坐一段时间才能让内在的自己宁静下来,打坐的时候才能做到什么都不想,享受那份超越时空的宁静体验……
3、「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是一种什么状态?
这句话中的「多」字,就是打坐入定的「定」。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般若波罗蜜,定」行深了以后,人是一种什么状态?
如果,想当然地以为,就是我们平常的那种「打坐入定」,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们以往对《心经》认识的局限也在于此。
我们还是借助《大学》来认识,请看下图:
《大学》“止于至善”后的「定」,并不是那种打坐中的「静态定」。而是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动态定」。“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明德”是一种「动态定」的状态。
所以,我们对于「定」的理解,不能只局限在「静态定」。在「静态定」之外,还有一种更高级的,或者用佛教语言来说,是大乘的「动态定」。
观自在菩萨行深的,般若波罗蜜多,并不是「静态定」,而是「动态定」。
这是,我们真正认识、理解《心经》的关键。
4、在释迦牟尼的认识中,「五蕴」是种什么影像?
照见五蕴皆空,认识这句话的关键在于这个「蕴」字。
「蕴」字有“阴、众”的意思。所以,有的版本翻译成“照见五阴皆空”。
《心经》这一段的后面,就有「是诸法空相」的说法。「空相」并不是没有相,而是另一个时空世界中的影像。
这个「蕴」字,翻译自释迦牟尼所讲的某个古印度语,而这个古印度语所对应的,是存在另外一个时空世界中的某种影像。也就是说「蕴」是一种特定的影像,这种影像同时具有“阴、众”的特点。
那么,这种影像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可以借助「心智系统的结构」来认识:
我们每个人都有两套心智系统:
第一套心智系统:由欲神意识、识神意识与前意识组成。在这套心智系统中,元神意识完全就是个昏君,基本上啥作用都不起,臣子们做什么都同意。而潜意识则处于静默的状态。
不经过心智系统的训练,所有人一辈子都只会用这套心智系统。
第二套心智系统:完全是以「元神意识+潜意识」起主导作用。而欲神意识、识神意识、前意识也同时发挥作用,人体上最基本的感、知、觉、行为仍然由TA们负责,只是不再起主导作用了。
这个「蕴」字所对应的就是我们的心智系统!
「蕴」字包含「阴」的意思,表示心智系统存在于另外一个时空世界中,在这个时空世界中,是看不到的。
「蕴」字包含「众」的意思,表示心智系统中成员的众多,我们心智系统中确实包含了很多的成员。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都有两套心智系统,《心经》又是如何区分两套心智系统的?
「五蕴」就是表示第一套心智系统。
「五蕴皆空」实际上是「五空蕴」的意思,「五空蕴」就是表示第二套心智系统。
「五空蕴」并没有在《心经》中直接点明,但是,这个意思其实已经包含在里面了。
五蕴皆空,并不是「五蕴」没有了,而是「五蕴」都空了,成了「五空蕴」。
五蕴皆空就是转换心智系统,从「五蕴」转换到「五空蕴」。
5、人在「五空蕴」中,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段话是对人在「五空蕴」中心理感受的描述。
我们还是来看“完整的我们”结构图
「色、受、想、行、识」是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受到外界刺激以后,心理感受的全过程。
在第一套心智系统(五蕴)中,「色、受、想、行、识」的每一个过程,都会受到前意识的影响,这种影响再与欲神意识、识神意识、元神意识相互作用,会发生「相互影响,反射放大」的变化。
这种情景,用《心经》语体来说就是,色异念、念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样的情景,我们在打坐中能体验到。
比如,在打坐的过程中,经常会感受到口、鼻、耳中的痒痒。在平时,我们的注意力比较分散,并不太在意这种痒痒。但在打坐时,分散注意力的事情少了,注意力集中在了自己身体上,这种痒痒常常会变成难以忍受的奇痒……
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我们在打坐的时候,心智系统依然处在第一套心智系统(五蕴)中。
这种痒痒,一开始只是一个小小的外来刺激,但是,在色、受、想、行、识的心理过程中,让前意识与欲神意识、识神意识、元神意识相互影响,反射放大,小小的刺激被反复放大、放大、再放大,最后变成了一种无法忍受的奇痒。
这个时候,如果你懂得转换心智系统,进入第二套心智系统(五空蕴),这种奇痒,一会儿就变成不太痒、有点痒、不痒、最后就变成了一种小感觉,再过一会儿,就什么感觉也没有了。
所以,人在第二套心智系统(五空蕴)中,色、受、想、行、识依然存在,只是没有了前意识的干扰,完全处在元神意识与潜意识的掌控下,相互之间既不会反复影响,更不会被反射放大。
这,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那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又是什么意思呢?
长期以来,我们都误读了「是」字。
这个「是」字,不是「是不是」的「是」。
对这个「是」字的理解,我们要借助《论语》的帮助。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解读过这段话,「是知也」的「是」,乃「是」字的本意:「正」的意思。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是」也是「正」的意思,对应前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异」字,「不异」即为「正」。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同一个意思,是对「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再强调。
6、在「五空蕴」中,度一切苦厄的过程,人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
感受一下:从心所欲不逾矩,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网友们感受到什么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