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部4分电影最好的方式,就是忘记。
“三”这个数字其实很有意思。根据《礼记·曲礼》中的记载,“三”为成礼之数,多一或少一均为非礼。在数学中,三角形也是一种特别稳定的几何图形。可以说,“三”作为一种基本结构,将概念分而划之,形成各自坚实体系。
而在系列电影中,第三部往往代表一种结束,也暗示一种开始。但《大话西游3》的自身水准,非但未能给这系列添上一角,反将前两部打下的支点,崩得支离破碎。
要客观评价一部电影的优劣,自然得从电影制作各环节一一捋起。
但料想观众大多还是以故事为看点,这次就简单聊聊故事的灵魂:人物。
打开任何一本虚构写作教程,你都能看到长长一列目录,都是关于人物的分析详解。每本书都在试图提醒你:人物之于故事的重要性,犹如龙骨之于战舰。
人物能够引起你的共鸣,这是一个好故事的首要前提。这并不代表那个角色一定讨人喜欢,或者显得大义凛然。但作为观众,他得一心希望银幕上的那个人能赢。
但《大话西游3》中做到了这点么?
既然片名后跟了个数字,我们就无法把本片与前作割裂来看。前作中无论至尊宝,紫霞还是白晶晶等主要角色,无一不令人着迷。我们或为至尊宝的痴情侧目,或为紫霞仙子的执着感动,或为白晶晶的求不得所扼腕。换句话说,人物突出的特点从不同角度捕捉住了观众的情感触角,让我们为其境遇变迁而牵肠挂肚。
如同陈佩斯所说,“每一出喜剧都有悲剧的核”。
前作还有一个反抗宿命,质问天道的大背景。孙悟空与至尊宝这两面一体的复杂角色,在命运的枷锁中苦苦挣扎,更为其添上些许悲情色彩,人物丰满且更添一层深度。
更何况不止至尊宝一人,前作中几乎所有主要角色都有双重层面可供解读。他们一时靠幽默逗乐来树立影片基调,服务剧情。他们一时又得面对无情沉痛的命运,换上黯然神伤的另一副面具。这不仅是剧本层面的前期铺设,悲喜瞬间,也是对表演的一次考验。
而大话3中我们能看到什么?
一个唯唯诺诺,缩在背后,像是路人甲般的至尊宝。
一个枉称执着,一触即溃,像是路人甲般的白晶晶。
一个自我设限,左摇右摆,像是路人甲般的紫霞。
前作那因对抗宿命而生的悲情随风而散。
前作人物那种种曲折经历而伴生的身心变化,也被一笔抹消。
前作所有角色的精神内涵消失殆尽,人物如同秸秆般空洞干瘪。
满场就像是龙套配角挨个亮相,一人一个段子试图逗乐观众。
我们为什么要喜欢这样的人物?
难道只因为他们会说过时的网络段子,用些老掉牙的梗?
恕我无能,我无法光凭一个名字或者一张脸就对人物产生认同。我也认为很少有人会对大话3中的人物处境产生共鸣。认同他们的感受,理解他们的问题,甚至从心底里想要他们去克服这些问题。
银幕暗下来的那一刻,我原本想要全力挺他。但最后,我只想喝喝倒彩。
沃格勒曾在《作家之旅》中说道:一个好故事应该能引起观众的某种体液分泌。我们为人物或掌心出汗,或泪水满盈。
别说大话3的人物比不了前作,跟其他电影中的小配角都差着一头。
《落水狗》里的金先生,他不动声色地就能割下警察的耳朵,但你依然希望在银幕上看见他。
《阳光小美女》中的老不正经,他一直闷闷不乐,靠抱怨与揶揄维持精神平衡,但是他对外孙女的感情却让我们动容,所以他的去世才有如此冲击。这些电影中,看似负面的配角都能牵动人心。
虽然很多人会说,大话系列原本就是无厘头喜剧,颠覆与奇想才是它的主要看点。但只要一部电影是以讲故事为前提,而不是想做个段子集锦,每个人物都像是谄媚大众的牵线木偶,只为那江郎才尽的导演一人操弄。
那它就得先搞定基本前提:你的故事脉络不必错综复杂,但至少要顺畅通达,你的人物不必深刻内敛,但至少引人共鸣;你的情绪不必大起大落,但至少自然合理。
但《大话西游3》却如一盘散沙。
我们还是忘了它吧。
网友评论
就像你很喜欢一本书,但没必要在它每次重印时都买一本,去过一处风景觉得很喜欢,也没必要每次在媒体上看到就要去旅行一次,遇到一个人觉得很喜欢,也没必要每次想起就为ta做什么贡献。
情怀记在心中,和情怀晒在朋友圈的电影票中,如果非要说后者比前者更真诚,似乎也是见仁见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