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看到了微信公众号“笨上加笨”的一篇文章写自己学App的笨办法,很佩服。我做的是web app的用户体验设计,工作中,我体验过不少相关的产品。我想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思路,尤其是很想迫使自己多去用各种不同的app。我找到“笨上加笨”参考那篇纯银V的文章《自学方法》,打算也按照里面提到的自学思路多体验一些app。
纯银V说“你的启蒙老师不是某一个人,某一本书,某一篇文章,而是无数的产品本身。真正帮到你的也不是你的“贵人”,而是在兴趣驱动下,你不计回报的,持之以恒的投入。”,他给的自学思路是:
1、
把Appstore上除了游戏之外,23个分类下,TOP20的免费App全部下下来,一共460款应用。
2、
每一款应用平均把玩20分钟,把所有页面捋一遍,所有功能撸一遍。然后为每款应用记录笔记,把脑子里浮出来的东西全都记下来。这至少得200多个小时。按每周业余时间投入10个小时计算,大约需要半年。
3、
在这半年里,你应该会有一些“融会贯通”的想法,搜索对应的关键字,看看别人是怎么说的。如果有了自己的见解,就写成公开的文章,到处找人交流。更重要的是,当把玩过超过400款应用,你的产品观会逐渐形成,你也会找到自己的偏好——喜欢什么类型,什么领域的产品。
4、
大概知道自己的产品偏好后,找出几款对口的产品来,也把它们的竞品全都找出来,挨个写对比评测。最low的评测是建一张表格逐项对比功能,最high的评测是关键模块的场景与效果分析、用户行为的数据统计与质量分析。一篇评测花上十几个小时是正常态。
5、
最后,把这些评测发给对口产品里,你能找到的管理人员邮箱,并且表达求职意愿。不要在意结果,从对比评测中加深的产品理解才是你的收获。但如果你真能做到以上这些,哪怕只做到1/3,谋一份“产品助理”职位也是妥妥的,而且为未来的产品经理生涯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想寻求帮助?你得证明自己值得别人的帮助。
2015年3月21日,我每个类别下(除了游戏)下了30个app,这样可以多一些体验。除了免费app前30名,我还截屏了付费前30名、收入最高前30名的app的排名,以便体验完每个类别后可以简单做个比较。我不打算下载付费的app,太贵了……App的排名会不断变化,不过我只参考自己3月21日截图时的app排名。另外,我会定期更新app,所以看的时候基本都是最新版本。
我人在美国,因而从美国iPhone App Store下载,它们估计和国内的很不一样,以后没准儿也可以从这个角也总结总结。
这是我下载的和准备死磕的app们:
iPhone Apps体验计划下面是我的体验总结(app排名按03/21/2015),不定期更新。
网友评论
你可以在文章下面贴个支付宝的二维码,让我们大家众筹支持你嘛,就算只研究top10,能产出高质量的体验报告,我们对你的投资也是非常值得的
第一 这样做的成本太高 的确是笨办法
第二 app发展速度其实还是很快的 可能研究完得出的结论马上过期了
第三 我觉得一个app真正留住人的点和不足的点 新手通过这种方式很难体验出来
我觉得可能是高度的关系 老手眼里的app和新手眼里的是不一样的 我还是觉得我这样的新手应该盯死几个不同阶段的app 胜在质量
举个例子
现在手机里的社交应用有
碰碰 13年12月上线iOS 界面简直丑 属于比较早期的应用 通过爆点功能风靡过一段 有很多看起来作者考虑的不是很明确的功能……
念 网页版出来很久了,iOS和安卓几个月前才上线 核心功能已经很明确 界面设计已经有了自己的风格 上个版本更新的交互集中在信息反馈方面 从单纯的打卡轻社交向打卡社交并重模式过渡 以梦想为基础进行团体分类……
剩下的更成熟的有 Facebook 微博 无秘 耳语 介于二者之间的一些same 小柚等
个人觉得还是拿这种不同阶段 对象不同 自己成为主流用户群的可能性大一些的app做样本分析会好点(我会说我这种散漫的人为了做念的分析把自己逼成了打卡强迫症患者?)
当然每个人环境不同 条件不同 我只是来分享一下自己实践后的看法 楼主加油
这是许多大牛都推荐的方法,有多少人能实践下来,想想都累了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