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太后知道康熙要撤三藩后,便召他到慈宁宫,以便询问详情。
康熙进屋后,一眼就看见孝庄太后正在摆弄吴应熊送给她的那盆山茶花,便说这花儿半红半白可谓天下奇珍,但人若半红半白可就忠奸不明了。
对此,孝庄太后表示康熙越来越刻薄了,接着便询问为什么招三藩进京。康熙敷衍说是为商讨边患,孝庄太后直指他是想借机削权减兵,慢慢裁撤三藩。
康熙的心思被孝庄太后识破后,便坦言三藩所耗半天下,西南的半壁江山几乎成了三藩的国中之国,朝廷根本碰不得,朱国治上奏弹劾吴三桂,吴三桂却要用谋反之名将朱国治斩首。孝庄太后便问大臣们的意见如何。康熙便说大臣们都护着吴三桂,他想尽快裁撤三藩。
孝庄太后表示吴三桂、耿精忠如今年事已高,撤藩早晚要撤,但得从缓,得耐着性子。藩王和朝廷有盟誓,而且势力很大。撤藩是个细活,稍不留心就适得其反,把他们惹急了,就会祸满天下。
康熙表示国库已经供不起三藩,河工、漕运等事情也因此耽误。孝庄太后便劝他说,有雄心是好的,但雄心的一半是耐心,康熙只好随便应答一下。
但孝庄太后看出他不是出于真心,便安慰他说,三藩不比鳌拜,鳌拜是满族的家奴,三藩是三个汉王,久经沙场,老谋深算,远在天边,且在暗处,天高皇帝远。这是富居京城的康熙所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更难斗。
康熙听后,同意孝庄太后的说法,同时提议南巡到实地查访。孝庄太后也同意他的做法,并说从奏折上看不出世道民情,必须见识一下人间百态。
孝庄太后与康熙的此番交谈,表面上看是康熙被说服了,但实际上,两个人都做了一定的让步,因为孝庄太后和康熙的目标是一样的——撤三藩。而不一样的是,两个人在具体实施的时间、操作方式等方面不同而已。
孝庄太后说服康熙的过程,实际上是让康熙对自己已经做出的决策进行再评估与衡量。事实证明,经过孝庄太后一番分析与梳理,康熙也的确对撤三藩这一决策进行了重新审视,而审视的结果,是康熙目前并不了解实际的情况,仅仅是从奏折上了解到有关三藩的信息。
所以,如果要做出真实可行的决策,康熙需要亲自去了解实际情况,这就有了康熙“南巡”。康熙南巡是一位领导者对自己决策进行重新评估的过程,也是领导者在面试管理问题时,以退为进的一个典型案例。
之所以以进为退,是因为对于康熙来说,撤三藩这一管理决策的制订、正确与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制订决策时是否收集了全面的信息,以供决策做参考依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