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29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呴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译文:强取天下的人,我看他是不能达到目的。天下苍生是神圣的,不能以强权压制,不能加以把持。强力压制会导致失败,加以把持的会失信于天下。所以圣人不施强力,所以不会失败;不把持,所以不会有所失。世人各有特性,有的积极,有的悠闲;有的热情,有的冷淡;有的刚强,有的羸弱;有的本分,有的危险。因此,圣人要避免极端的政令和手段。
这章讲的是治国。从个人推至天下,再次指出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这对我们从整体上理解老子的思想、方法论有很大的好处。从虽荣观燕处超然,至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到这一章的天下神器,不可为也。这是老子治国理念的层层递进的表述。其核心就是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德,即大德,莫过于利万物而不争。在这里,不争和本章的“取天下而为之”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反面验证了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在这一章,这个为,就是不遵循事物生长变化的规律,根据个人目的去强行改变。
这一章对我们到底有什么启示呢?其实就是说明一个事情,做事情要树立什么样的目标,或者说怎样树立目标。
君不见,本章开篇就指出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这个而字是理解的关键,以取天下为目标,再去行动,不得已。这就提纲挈领指出了错误的目标必然导致失败,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凡物极则反,此亦自然之势耳。故物或行而在前,或复随而在后。或呴而暖,或反吹而寒。或强而壮,或又尪羸而弱。或正载而成,或即隳颓而毁。此何以故,是皆用力过甚,而奢泰之极也。此皆圣人所不处。故曰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明建邺憨山道者德清著《老子道德经解》
是不是说,天下神器,就无人能够领受了?不是。第17章指出,太上,下知有之。这就说明,天下虽然是神器,但脱离不了器的本质,如同朴散则为器,这个朴就是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这就回归到全文主旨,道、德二字上了。遵循道去行事,天下神器谓之我自然。
从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会出现或行或随、或呴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载的现象了。就是将欲取行、呴、强、载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反而会出现随、吹、羸、隳的现象。这就是是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的本质意义了。当因为甚,奢,泰去做某一件事的时候,已经注定了失败的结局。这个甚,奢,泰说的是一种心态、说的是一种理念,看今天取得大成就的,目标如果仅仅是为了生活的奢华,富贵是不可能长久的。
但是要怎样达到老子所说的这种状态呢?其实发现了问题,解决办法就找到了。这就回到了上一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行守随,知呴守吹,知强守羸,知载守隳。浅显一点的表达就是中庸之道,不可走极端,要认识到万事万物阴阳平衡的道理。
从这可以揭示出老子贯穿全文的核心观点,正确树立目标,就是同于道,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理解并向往道的人,道也乐于接受他。
到底怎样确定目标呢?
1、认识到事物的多面性(区别与两面性),或行或随、或呴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其实就深刻的反映了在天地这个复杂的系统内,万物对自然的作用是不停的发展变化的,本身强弱也是不停转化的。《反脆弱》这本书就这个观点有很深刻的描述,系统总是以个体的自然淘汰获取整体的进化。这个观点,也可以牵引到任何事情上,不管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都有其多面性,但是是否让系统的反脆弱性得到加强,系统的功能和抗灾害能力得到强化就是检验这个方法的标准。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两者都有本质的弊病,需要下的药是截然不同的。
2、无为,知道什么不可为。不要从自身的甚,奢,泰出发,盛极而衰,物极必反。做到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放到今天的炒股大潮中,有如此多的人一无所知,却义无反顾的投入进来,这就从根本上蒙蔽了自己的眼睛,即使短时间内有一定的盈利,最终的结果如同割羊毛,长多少割多少。每一次交易都是一次红了眼的孤注一掷,看到的任何信息也是在不停的强化预先的观点,结局是不言而喻的。做不到虚静,炒股永远都是在台上被人当猴耍。
3、从事于道,须臾不可离也。君子终日行不离轻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謫。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从事于道,看上去很玄虚,不知如何下手,其实到今天,简单点说,就是再问几个为什么,回顾事情的本质。如同今天的煤炭开采行业产能过剩,利润严重下滑,开采难度逐渐加大,怎样改变这个现状?首先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今天这个现状的,是近20多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导致的无序开采,是今天新能源、环保等需要,政府唯一要做的,就是坚持安全最低标准,任其自然淘汰与进化。做事情,多问几个为什么,把握事情背后的东西,重为轻根。
一叶落而知秋,其实从老子任何一句话都可以窥见其思想全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