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说真的,现实生活当中,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也有很多人对我们这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持一种批判的态度。认为我们读了那么多年书,懂得了那么多道理,可是到头来依然过不好自己的一生。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还不如不读或者少读点书比较好。出来之后,找个稳定的工作,至少还能减轻家里的生活负担。
其实他们这么想,有的时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事情,毕竟任何事情都不是那种“一蹴而就”,轻而易举就能够办成的。比如说,现在当老师的要求。也许在以前,当小学生的老师,或许只需要有个初中或者高中学历就行了。
可是现在的情况却不一样了,不仅需要大学毕业,而且还要报考教师证。即便如此,老师也不是那么好当的。不仅需要学识渊博,还需要兼具管理能力,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力。因为现在的孩子没那么好管,思想观念不同,承载着家庭太多的期望。
学历高,是很容易应聘教师职位,但是到底能不能当一个合格的老师,这也是需要面临的问题。尤其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各方面的要求都非常高。说实话,有的时候也会觉得力不从心。
古代的时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那个时候,读书人不从事生产劳动,在家里什么都不用干,只一心一意地读书。也因为这样,对现实生活,还有对外面世界的变化,也是一无所知。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前提是经历过生活的困苦,也切身感受过生活的艰辛,还有了解世间百态。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对人生有一个更加深刻清晰地认识,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形成规律。而不是属于那种浑浑噩噩的状态,永远不明所以。
对读书人的标签普遍都是属于那种“高冷高知”的形象,对现实生活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就是属于那种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却对现实生活没有一点实质性地帮助。就是属于那种空谈大论,没有做实地考察的一种状态。在别人看来,就是属于那种卖弄的表现。
像是那种以景抒情的文章、诗词歌赋之类的,有的时候也不会去了解太多。因为现实生活当中,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忙忙碌碌的,都要从事工作,养家糊口。像是那种游景赏花,或者旅游之类的,也只能说是有机会、工作不忙的时候才能去,给繁忙的生活,增添一种乐趣。
如果是古代那些游人,文采好的人,每到一处地方,说不定还能即兴赋诗,或者写对联,写一篇游记。那个时候不像现在这样,能够拍摄照片,并且创作视频。也只能说是,有的人会画画的,说不定可以把场面描绘出来。
那个时候,使用的是毛笔,八股文,而不像现在的白话文。古代那些文人如果活到现在的话,说不定就可以把那些景物编辑成册,分享自己的心得。那要是我们现代这个时代,恐怕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其实说真的,要说我们跟古代那些文人的差距,可不止一星半点。也许那个时候,娱乐设施还没有那么完善。能够打发时间的,也就只是吟诗作画了。或者,约三五好友,一起品茗赏花,论道古今,好不快哉。
起码这些人当中,精通琴棋书画,也属于那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像是我们这种什么都不懂的人,估计都没有办法坐在一起聊天。就算真的能聊,都不知道他们讨论的话题是什么,因为我们没有详细了解过。
虽然说文言文在学生时代学习过,也有一点印象,但是也不了解。当然也就不会懂得诗人郁郁不得志的心情,还有那种闲适安详的状态。因为我们那个时候不懂,那个时候,我们每天除了考试之外,就是有繁重的课业。那种紧绷的神经,所以根本就无暇顾及其他。
所以对于文言文还有古诗词,我们只知道需要背诵,考试的时候要考。至于其他的,我们却从来都不管,因为毕竟考试看的都是成绩,不是其他。即使有些事情也很想去问个究竟,可是还是始终没有问出口。因为在老师看来,这些都与课本无关,与考试无关。所以,即便是心里有疑问,也非常好奇,但是还是没有办法问出口。
再说了,那个时候,可供提供的参考资料还有课外阅读相当有限。几乎可以说是,除了课堂之外,像是那种课外的东西,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可以说,我学生时代的学习状况,是处于一种压抑的情况,没有属于自己的思想,还有对外界的了解和看法。那种“填鸭式的教育”,就是为了把我们塑造成“清一色”的人的形态。
这个社会本来就有“分流”,毕竟人各有志,再怎么样,将来的路还是依靠我们自己去走。初三的时候,老师说我们那一届最差劲,没有上一届的成绩。他们带的上一届的人,中考的时候,班里除了两个人,其他人都考上了重点高中。可是到我们那一届,就没有那样的成绩,这是他们认为我们不如人的地方。
可是这也没有办法,就算是孔子,人家三千弟子当中,也才七十二贤人呢。有的时候,有些事情尽力而为就行了。确实有一点是对的,读书不是为了老师,而是为了我们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