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概一年多的时间,我带着几位日本的学生兼朋友读三毛。之所以选择三毛的作品,是为了她们学汉语的目的,三毛的文字相对其他作家的作品,更显得简单、明白、晓畅。三毛的文章以真性情取胜。共读了三毛的三本书:《撒哈拉的故事》、《梦里花落知多少》、《万水千山走遍》。三毛的文字,不仅感动了日本的学生,也感动了我。下面的文章就是在读三毛时相关感受的集合,现在把它们合在一起,在2021我的本命年农历的最后一天发出来,纪念那一年多共同读书的生活。
(一)读懂三毛

三毛,一个用生命去跋涉去寻找的灵魂书写者,她笔下的万水千山究竟感动影响了多少人,恐怕永远也无法统计清楚。或许,就在你的身边,就有她默默的阅读者,就有被她的文字感动到哭的人。
我的一位多年好友,在某一天因某种机缘聊到三毛时,他说他高中时开始读三毛,读到《哭泣的骆驼》,感动到晚上偷偷地在被窝里流泪。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汉子,二十多年的岁月疏隔,说起当年读到的三毛,依旧和青春年少时一样动容。
也是因着某种机缘,在某一天,带着一群国外的朋友开始读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这一读就读出了无数的爱和感动。
一个韩国朋友说:“三毛的一生不平凡,过着充实自己心灵的正直生活。 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去,看着自己想看的东西,住在自己想住的地方。三毛爱撒哈拉沙漠的风景,热爱撒哈拉沙漠的人们,也爱上了撒哈拉的伤痛。爱被出卖的娃娃新娘,也爱被骗婚还执迷不悟的店员。三毛的人生就是撒哈拉本身,这一事实感动了我。”
一个日本太太说,在三毛的文字里,她看到了自己想做但却做不到的事情,她说感谢三毛,三毛扩展了她的人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自己人生的缺憾。是三毛让她看到了世界。是三毛教会她如何去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三毛让她感动的是勇敢、自由、宽容、善良……
据说,三毛生前带着她的执著流浪了全世界的54个国家。现在,在她身后,她的文字也已走向世界。三毛最著名的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已被翻译成英文、西班牙文、日文、荷兰文等出版,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都在走向三毛前世的故乡,那片凝聚着三毛乡愁的大漠。

三毛的文字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能让全世界的那么多人为之痴狂,能让那么多的人按照她的指引,追寻着她的脚步,走向撒哈拉,走遍万水千山。走进三毛的文字世界,你会发现,那里的辽阔,那里的深远。三毛用一颗善良温柔的心,带着你在这辽阔深远的世界里漫游,让你学会宽容、学会豁达。你会发现你内心的渴望,渴望走出自我的狭小,走向更宽广的世界。即使你足不出户,你的灵魂也可以三毛的文字中飞越千山万水,到达自己向往的彼岸。
苏格拉底劝告我们要认识自己,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不断地发现自己,不断地寻找自己的过程。三毛的文字告诉我们如何去思考,如何带着一颗善良的心去寻找去发现。每一个人都有梦想,三毛给了我们让梦想飞舞的天地。每一个都是孤独的,三毛让我们从容面对人生的孤独。
其实,三毛只是用她朴实的文字写出了真实的自我。每一个认真读过三毛的人,都会从三毛的文字中发现一个真实的自己。然后,在生活的某一个瞬间,突然懂得了三毛,懂得了自己,于是,也就懂得了人生。

(二)《哑奴》读后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中的一篇散文《哑奴》读哭过很多人,相信每个读了这篇文章的人,心中都会黯然伤神,为了那改变不了的悲苦命运。
读过文章后,哑奴被卖时呆滞的样子一直在脑海里闪现。三毛说哑奴的“眼眶里干干的没有半滴泪水,只有嘴唇,仍然不能控制地抖着”,我一直在想,哑奴的眼睛里为什么没有泪水?三毛的描写是写实还是艺术的真实?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有爱就会有泪水,难道哑奴对那片大漠没有丝毫的感情?还是哑奴已经麻木于自己奴隶的命运?
我在给学生讲这篇文章时,问过学生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大概是两个方向,一是哑奴不愿意在这些人面前哭,哑奴是一个内心足够强大的人,他知道哭泣也解决不了问题,也许最大的坚强就是好好活着,活着就有希望,就像他曾对三毛说的,他的身体虽然不自由,但他的心是自由的。二是哑奴已麻木于自己的命运,他可能不是第一次被买卖了,对于这样的事,他已视为寻常。
我倾向于第一种答案。
在读文章里,我想起了臧克家的诗《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他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他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他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他抬头望望前面。
哑奴在炎热的中午也曾把头沉重的垂下,哑奴也是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哑奴应该也是有泪只往心里咽。
当命运的鞭影在眼前晃动,哑奴也只能抬起头望望前面。
(三)夏日烟愁
《夏日烟愁·1982年的西班牙》是三毛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写了一个相识于撒哈拉沙漠的老朋友——夏依米一家的故事。
三毛和夏依米一家是在撒哈拉沙漠认识的,在三毛和荷西结婚的时候,夏依米还是他们两个人结婚签字的证人,那时的夏依米是西班牙政府在撒哈拉的公职人员,他们一家的生活富贵康乐,夏依米的太太巴洛玛是位全职太太,三毛经常和她一起做针线。
后来,西班牙军队从撒哈拉撤离,在撒哈拉的西班牙人纷纷回国,三毛就和夏依米一家分开了。
再相见时,是在加纳利群岛上。时间是1980年,那个时候,荷西意外去世已七个月了。夏依米一家的到来,给三毛带来了一种家人的感觉,逢年过节的时候,他们总是在一起度过,谈起当年在撒哈拉的点点滴滴,充满了伤感,同时也有温馨的回忆,撒哈拉沙漠那美丽的风景是他们之间共同的记忆。
离开了撒哈拉的夏依米一家生活每况愈下。夏依米一直找不到工作,又有两个孩子要养活,生性敏感脆弱的巴洛玛整天生活在担忧和恐惧之中,终于垮掉了——眼睛瞎了,双腿麻痹。他们没有办法,只得离开加纳利群岛,回到巴洛玛母亲的故乡——西班牙的一个小村庄。
三毛是在1982年回到加纳利群岛的家中是才知道夏依米一家已经为生活所迫离开了。三毛就飞到马德里,通过发电报找到了夏依米一家。夏依米开车来马德里接三毛去他们乡下的家,三毛在那里住了近十天。
三毛给这篇文章命名为《夏日烟愁》,夏日是指她和夏依米一家见面的时间是在夏天,烟愁,是指见面时彼此的愁苦之情,那愁苦之情如烟似雾地笼罩着那个夏日。
夏依米和巴洛马的“愁苦”来自于找不到工作,生活的无着落;三毛的愁苦来自对夏依米一家的担心和挂念,来自自己对他们现状的无能为力,也来自荷西已去,自己孤身一人,相识满天下,但那个最知心的人已走了。
作为朋友,三毛竭尽全力地在帮助夏依米一家,想让他们顺利渡过难关。但大厦将倾,三毛的一已之力轻如鸿毛。在文章的最后,已在美国的三毛给夏依米打电话时,得知刚刚找到旅馆前台工作的夏依米又因为旅馆生意不好而被裁员了,雪上加霜的是,巴洛玛又病了,被送到了马德里……
文章写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那重重的烟愁还沉重地弥漫在读者的心头,久久不能离去。
读《夏日烟愁》,可以感受到三毛对朋友的一片真心。三毛在去夏依米乡下家中的时候,买了很多的食物。留在那的时候,又出来为夏依米家买了两车的可以储存的物品。临走的时候,除了给自己留下一百美金,剩下的钱全部留给了夏依米。
在夏依米家中的那段时间,三毛帮他们家做饭、洗碗、收拾家务。用在台湾学到的方法帮巴洛玛治病,请求牧师帮助夏依米一家,在离开了之后,还一直在汇钱接济他们。
这些,都是最真实的三毛,最真性情的三毛。
再读《夏日烟愁》,文章中的几处景物和细节描写让我难忘。
三毛到了她的朋友夏依米家以后,便忙着下厨房给朋友一家做点好吃的。夏依米的两个孩子在家里只煮了马铃薯等着三毛来吃。三毛知道朋友一家的窘境,在来的路上买了很多的食物。因为巴洛玛双腿不能走路,所以不能下厨房,三毛便充当了主妇的角色。
三毛当然很累,吃过饭后连碗都没有洗,就上床睡觉了,这也只有在老友家才会有的事。三毛用她那传神的笔写出了西班牙山村之夜的静美,她写道:
夜很静,山风吹过山冈,带有呜咽的调子。院子中不断传来砰一下砰一下的响声。
三毛问和她同屋的两个孩子那是什么声音,孩子回答那是苹果被风吹落在地上的声音。这一个“苹果落地声”的细节描写让我印象深刻,难以忘记。
第二天,和朋友一家在院子里聊天时,三毛说:
院子里花是野的,随便的开着;一条老狗懒洋洋地躺着,也不理人。那是一条很老的狗,从撒哈拉沙漠开始就在朋友一家,巴洛玛一直不舍得丢弃,从撒哈拉带到加纳利,又从加纳利带到了西班牙。这老狗就像他们的家人一样,现在也加入三毛和朋友的聊天之中,只是这条老狗只是懒洋洋地听着。
当三毛和朋友聊起撒哈拉的往事时,这条老狗说不定会心有灵犀的,想起在撒哈拉沙漠中的那些岁月,那些事,那些人……
(四)可怜天下父母心——读三毛《背影》
一字字
一词词
一句句
都是三毛的泪水凝成
对荷西
是无尽的追怀
是无尽的思念
是无尽的不舍
……
对父母
是深深的愧疚
是深深的疼爱
是深深的感怀
……
最爱自己的人
自己最爱的人
都在自己身边
只是
那个大胡子男人
突然地去了
疼得三毛
痴痴傻傻
本想一辈子结伴同行的
可终究是
痴心妄想
……
闲坐悲君亦自悲
百年都是几多时
同穴窅冥何所望
他生缘会更难期
……
三毛为荷西做了
十字架和墓志铭
自手为最爱的人
为荷西
做了这世上最后的一件事
……
《背影》中更让我感动的,是三毛父母对三毛的关怀和爱。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在三毛父母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万里迢迢,从台湾坐飞机,飞越了千山万水,飞到了加纳利群岛。想着是和女儿女婿过一个团圆的中秋节,没想到,却又一次看到了命运对女儿的又一次打击。
正如同三毛在文中所说的:“守望的天使啊,你们万里迢迢地飞去了北非,原来冥冥中又却保护了我。”
冥冥中,似乎一切都有安排!父母是孩子的守护天使,三毛的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守护着自己这个一直让他们担心的女儿。这次又是这样,在三毛最痛苦的日子里,他们朝夕陪伴着自己的心爱的女儿!很难想像,在荷西去世的那一段日子里,如果没有父母的陪伴,三毛将会如何度过?
三毛在墓园里陪着荷西呆了一天,晚上回到家的时候,有父母有等候,有母亲捧上一碗汤,虽然没有心情喝那一碗汤,但那一份关爱,已经给了三毛活下去的力量!
父母那一句句看似唠叨的问候,当时可能不会有什么感觉,在事后的某一个时刻,当你不经意间想起,你也许会潸然泪下!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爱就是父母亲那一句句当时让你烦不胜烦的唠叨!
当三毛深深在沉浸在失去荷西的痛楚中时,父母亦是感同身受。没有人比他们更了解女儿了,他们看着痛苦中的女儿,心也同女儿一样在流血。他们远远的注视着女儿的一举一动,他们把女儿放在了自己爱的篱笆中,用自己一句句的关怀,一个个的眼神,一次次的陪伴,温暖着女儿那一颗痛苦难挨的心。他们祈祷着,自己的女儿能挺过命运残酷的打击,为此,他们愿意为女儿去做一切可能或不可能做到的事!
三毛也深深地知道,父母是多么的爱自己!三毛说:“我知道,只要我活着一天,她(妈妈)便不肯委屈我一秒。”天下有的父母都是这样的,只有还有一丝气在,就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委屈,父母那双老硬的翅膀只要还能扑腾,就会把孩子放在自己的羽翼之下。
可怜天下父母心!
祈愿天下的父母永远平安康健!
(五)梦里花落知多少
《梦里花落知多少》是“迷航”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三毛从台北出发,一路经过瑞士、法国、西班牙,最后回到了荷西意外去世的那个小岛——拉芭玛岛,来到了荷西的坟前。
“荷西,我回来了,几个月前一袭黑衣离去,而今穿着彩衣回来,你看了欢喜吗?”
“荷西,我永生的丈夫,我守着自己的诺言千山万水地回来了,不要为我悲伤,你看我,不是穿着你生前最爱看的那件锦绣彩衣来见你了吗?”
三毛把《梦里梦外》《不飞的天使》《似曾相识燕归来》《梦里花落知多少》四篇文章放在一起,称为“迷航系列”。其实要表达的就是自己在从台北到加纳利群岛这一段“千山万水”的航程中,自己一直处在一种“迷茫”“如在梦里”的状态中,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荷西——自己永生的丈夫,自己不远千山万水来看的那个人。
三毛在这篇文章中写了对“死”的预感,只不过她预感错了。她以为将要死去的是自己,没想到是荷西。她一直在做一个奇怪的梦,梦里总是在上车,上车要去什么令我害怕的地方,梦里是一个人,没有荷西。
这个梦让三毛以为自己在不久以后会死去,所以她特别珍惜现在和荷西在一起的时间。来到拉芭玛岛以后,早上买过菜以后,就骑车去海边看荷西,即使只有几分钟的时间。三毛甚至偷偷一个人去公证处写了遗嘱。有一次,她对荷西说,要是我死了,你一定要再娶,如果你不再娶,我的灵魂是永远都不能安息的。
荷西听了,说:要是你死了,我一把火把家烧掉,然后上船去飘到老死……。这话和贾宝玉说自己要去当和尚一样的决绝。
由此,可以看出,三毛和荷西两人之间的爱情是怎么样的。
梦里花落知多少?三毛用这句话作为文章的题目,也用这句话作为这本书的题目,这其中包含有三毛多少痛彻心扉的眼泪啊!
在美丽的大西洋海边,在美丽的加纳利群岛,那里有三毛和荷西梦一样美好、自由、幸福的生活。可就是在这样的“梦”里,那一朵最美的“花”落了——荷西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荷西离开了,三毛的生活也断了。
三毛说:“家里失了荷西便失了生命,再好也是枉然。”
人生最大的悲哀,也许就是在最美的梦中,丢失了自己最珍惜的东西,然后,从梦中醒来,无从寻找。
这首歌,曲调很怀旧,歌词很简单,但是却感人至深。文章的最后,三毛听到的那首歌,是一首老歌,名字就叫《梦里花落知多少》。也许,三毛文章的题目就是从这首老歌中来的。
记得当时年纪小
你爱谈天我爱笑
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
风在林梢鸟儿在叫
我们不知怎样睡着了
梦里花落知多少
…………
(六)似曾相识燕归来
《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三毛“迷航”系列文章的第三篇,写的是三毛从维也纳飞到西班牙马德里,来到荷西家里,与荷西的家人和邻居见面的一些小事。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楚的了解到在荷西去世之后,三毛和荷西的家人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可以了解到三毛对西班牙、对马德里的感情,了解到三毛在荷西去世之后的心境。
三毛一直把西班牙当作自己的“第二祖国”,这里有她最爱的人,有她喜欢的语言。但荷西去世后,这一切似乎都变了。三毛在文章的一开始就说到:“离开我的第二祖国不过几个月,乍听乡音恍如隔世,千山万水地奔回来,却已是无家可归。好一场不见痕迹的沧桑啊!繁忙的机场人来一往,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归程。”一个“无家可归”当中,有着多少无法言说的孤独和凄凉!荷西的去世,让三毛经历人生当中最大的一个“沧桑”,孤独的三毛到了这里,再往前走,却是望而却步了。
三毛说:“马德里是不去的好,能赖几天也是几天,那儿没有真正盼着我的人。”从这句话中,我们读到的也全是凄凉、无奈、孤独、悲伤。
中国有一句古语:人走茶凉。这句话用在三毛身上很是合适,荷西走了,荷西家人对三毛的态度也不一样了。有荷西在,大家是亲人;没有了荷西,大家是路人了。
荷西离开了这个世界,除了留给三毛的是无尽的悲伤和孤独外,还有那幢加纳利群岛上的大房子。这座大房子,是三毛的,也是荷西的父母的。这幢房子,现在是荷西的家人和三毛之间最重要的一件事了。
在巴塞隆纳的游乐场里,三毛孤独地坐在一条长凳上,看着游乐场里的“红男绿女,挤挤攘攘,华灯初上,一片歌舞升平”;看“半山上彩色缤纷,说不尽的太平盛世,看不及的繁华夜景,还有那些大声播放着的,听不完的一条又一条啊浪漫的歌”。置身在这样欢乐的夜里,三毛似乎暂时忘记了内心的孤独和悲伤。
在这暂时的快乐里,三毛说:今天不回家,永远不回家了。
荷西不在了,三毛的家在哪里???
(七)不飞的天使
《不飞的天使》是三毛“迷航系列”的第二篇文章。文章写的是三毛从瑞士的洛桑坐火车去巴塞尔,然后再去哀庭根的朋友拉赫家,在拉赫家住了一晚,然后后坐飞机去维也纳的堂哥家。
文章的重点是写在朋友拉赫家感受友情的温暖,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深深的温暖、温馨,但在这温暖、温馨中也有着更深的悲伤、孤独,这种孤独和悲伤是三毛今生都无法摆脱的。
题目《不飞的天使》该如何理解?是指像拉赫、达尼埃、歌妮、奥帝等这些人间的挚友?还是别有所指?这篇文章,除了这个标题,内容上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主要写三毛和朋友们的聊天。
这些朋友,是三毛和荷西共同的朋友。如今荷西不在了,一个圆圈少了一段。三毛在火车站见到歌妮、达尼埃、安德列阿时,这样写道:
我们四个人都紧张,都想掩饰埋藏在心底深处的惊骇和疼痛,而时间才过去不久,我们没法装做习惯。在我们中间,那个亲爱的人已经死了。
这见见面,应该是荷西死后,三毛和这些朋友的第一次见面。一个活蹦乱跳的人突然间就没有了,这在人的心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黑洞,巨大的虚空。要有多久,这个黑洞、这个虚空才能被填上?
而当三毛来到拉赫的家,看到拉赫时,三毛说:“我很累!全身什么地方都累。”说完,三毛就泪如泉涌。后来,在他们聊天的时候,三毛又敲敲胸口对拉赫说:“拉赫,我这里死了,这里,你看不见吗?”
这是荷西的死留给三毛的巨大打击,让三毛身心皆疲,心如死灰。
三毛在文章中说:“世界上,我只认识一个安静的地方,就是我海边的家,还要什么呢?我只想安静简单地过完我的下半辈子。”
这是三毛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也是她最想要的。但是,这又何其艰难!安静简单的生活,这一个看似简单的目标,其实是最难达到的!因为,一个安静的心,因为荷西的去世,三毛再也不容易得到!
所以,三毛一直在放逐自己。在文章的开始,三毛坐在开往巴塞尔的火车上,当火车在一个小镇上停留时,三毛说:“我几乎想站起来,从那儿下车,淋着寒冷的雨走出那个地方,然后什么也不计划,直走到自己消失。”
当火车一站又一站地穿过原野,那原野上的春天的绿,在三毛的感觉里也是寂寞的,三毛又说:“其实还不太晚,还有希望在下一次停车的时候走出去,还来得及丢掉自己,在这个陌生的国度里做一个永远逃亡的雨后。”
这些,都是三毛最真实的想法。
但,还没有到开始的时候……
(八)梦里梦外——迷航之一
三毛的“迷航”系列文章共有四篇,分别为《梦里梦外》、《不飞的天使》、《似曾相识燕归来》、《梦里花落知多少》。这四篇文章写得虚实结合,有现实、有梦境;写现在、忆往昔、想未来。
从实的一面讲,之所以称为“迷航”,是因为这四篇文章的内容大概写三毛从台北出发,坐飞机经过瑞士、维也纳,然后到西班牙、到加纳利群岛这一飞行过程。
从虚的一面说,之所以称为“迷航”,是因为自从荷西去世以后,三毛的精神世界一直处于“迷离恍惚”的状态,荷西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三毛在精神上从未和荷西分开过,他们两个的精神还有一起飞行,只不过这种飞行不再那么地真实,致使三毛有时甚至分不清现实还是梦境。
“迷航”系列第一篇的《梦里梦外》写得就是这状态。
《梦里梦外》中所写的梦的主题是“离别”,是三毛一个人的“远行”。根据文章,这个梦在荷西还没有出事的时候就有了,做梦的时候在丹纳丽芙岛(三毛房子所在的岛屿)。自从这个“梦”出现后,就经常来“纠缠”三毛。后来,三毛去荷西工作的岛屿(拉芭玛岛)时,这个梦来的更加频繁。
“然后,一个阳光普照的秋日,荷西突然一去不返。”
“我们死了,不是在梦中。”
三毛说的是“我们”,意思就是荷西和她。
三毛一直相信,人是有灵魂的。所以她在《归》里说,“死,只是进入另一层次的生命。”
荷西去世之后,三毛一直在以某种形式和荷西进行着“灵魂对话”。这一点,三毛在好几篇文章当中都流露过。在这篇《梦里梦外》说得更是清楚。
三毛说,在梦中,“我们没有语言”;在梦中,三毛可以听到别人的话,但别人听不到三毛;在梦中,和三毛交流的方式是一种“思想”的“传递”,是从心到心的直接“传递”,并不通过语言,不通过声音。
请看三毛的一些描述:
我抬起头,看见半空中悬空挂着一个扩音器,我看见它,便有另一个思想像密码似的传递过来——你要上路了。
好似有什么人又在向我传递着梦中的密码,有思想叹息似的传进我的心里,有什么人在对我悄悄耳语,那么细微,那么缓慢地在对我说——苦海无边……
三毛在《梦里梦外》也对这个梦做了解释:这不过又是一次心灵与心灵的投契和感应。
三毛相信,这是心灵感应。再简单一点,三毛说,“事实上这只是巧合罢了。”
三毛梦中的那个古老的欧洲式的老车站、那个六号的月台、那三个穿着草绿色制服的兵,还有那个红衣女子、那一句清清楚楚的中文,都只是巧合罢了。
人世间,有太多的巧合!
人世间,又有太多的巧合是说不明白的!
最后,我想说,
人生就是一场巧合,生命就是一场巧合,并且都是说不明白的那种巧合。
(九)克里斯
《克里斯》是三毛一篇文章的标题。文章里的克里斯是三毛在加纳利群岛时认识的一个朋友。那个时候,荷西已经去世了,三毛一个人住在加纳利群岛的房子里。
在一次影印文件的时候,克里斯问三毛懂不懂中国的《易经》,三毛告诉他,并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懂《易经》的,由此,他们二人成了朋友。克里斯又问:那么风水呢?中国的星象呢?
克里斯似乎很了解中国,他有一次问三毛:“请你告诉我,中国的妇女为何始终没有地位,起码在你们的旧社会里是如此的,是不是?”三毛告诉克里斯:“我的认知与你刚刚相反,一般知书识礼的中国家庭里,妇女的地位从来是极受尊重的……”
克里斯很是喜欢中国的哲学,在知道三毛大学读中哲学系之后,便经常和三毛在一起清谈中国哲学,孔子、老子、庄子……三毛呢?三毛觉得清谈哲学最是一件累人的事,相对于清谈哲学,三毛更喜欢讲讲豆腐和米饭的各种煮法,三毛觉得这种生活上的话题和体验,比哲学活泼多了。
克里斯给三毛最大的印象是:恬淡、恬然。
三毛的内心在那个时候是孤独而凄苦的。荷西的去世,给三毛带来了无法愈合的创伤。三毛愿意一个人呆在家里,过宁静的生活,安静地想念荷西。
所以,认识克里斯好一阵子以后,三毛从来没有请他来家里,这和荷西在世时候的三毛是完全不一样的。荷西在的时候,三毛家里经常是宾朋满座的。克里斯也一样,也从来不叫三毛去他的住处。
这两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别人走不进去的世界。
有一阵时间,三毛夜间看书太剧,眼睛看不清东西。克里斯出过一本书《自疗眼睛的方法》,为了这本书,三毛跟着克里斯来到了他的住处。
克里斯住在小城的老区里,三毛说是“最旧最美的一个角落”,那儿是用石块铺的街道,“每一块石头缝里还长着青草,沿街的房子大半百年以上,衬着厚厚的木门。”
克里斯住的那幢房子更是老旧,三毛是这样描写的:“那是一幢外表看去几乎快塌了的老屋,大门根本没有了颜色,灰净的木板被岁月刻出了无以名之的美。”
就在这样古旧的房子里,当风吹过,却有清脆的风铃声传来。
克里斯的过去三毛一概不知。克里斯只说这十年来自己在加纳利岛上居住时的事,对于自己的过往,克里斯讳莫如深。但因为一件事,克里斯最终向三毛敞开了心扉。
克里斯为了谋生,在一家大旅馆的夜总会打工,给冷冻车下冰块。为此受凉,得了急性肺炎,在家里发烧,差点死去。是三毛把他送进医院并为他付了医药费。
克里斯出院后,第一次来到三毛家表示感谢,并对三毛说出了自己不堪回首的往事。
原来,在二次世界大战时,克里斯加入了德国的纳粹政府,在集中营里做试验。为此,克里斯背负上了沉重的十字架,他什么都放弃了,一个人到处流浪,过清苦的日子,他想通过这种形式来赎罪。可是,不管他如何努力,他的内心都不能平静。
有些犯下的罪、欠下的债,是永远无法弥补、无法偿还的。
克里斯没有一个亲人了。他把和他住在一起的房东视作亲人,这两个房东是印尼华侨,两个一生都没有结婚的姐妹,现在都已经老得出不了门了,她们把克里斯视作唯一的依靠。
克里斯在加纳利岛上住了十多年了,本来他早就想离开,但十年来,他和两个老房东相依为命,他实在不忍心丢下高年的她们。
克里斯为了偿还三毛为他付的医药费,又去原来的地方打工了。他留给三毛一封短信,信上说:“你所施给我的恩情,将成为我的另一个十字架,永远背负下去。”
克里斯是善良的。
三毛在文章的最后说:“世上的事情本来便是恩怨一场,怎么算也是枉然,不如叫它们随风而去吧!”
但对克里斯来说,有些事情,是永远都不会随风而去的……
(十)荒山之夜
《荒山之夜》是三毛的一篇文章。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荷西已经去世了,三毛一个人住在加纳利群岛的房子里,三毛说自己这个时候是自由的。她在文章里这样写道:“我是自由的,此刻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丈夫,没有子女,甚而没有一条狗。”
这是多么悲凉、凄怆、孤独的自由!
三毛在加纳利群岛有很多的朋友,各种各样的朋友,但所有这些朋友,都不能代替一个人!
《荒山之夜》写三毛和三个乡下的朋友在山顶露宿。这三个朋友在城里人的眼中是“低下”的,但三毛喜欢和这样的人做朋友。三毛说:我真愿意慢慢化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乡下人,化做泥土,化做大地,因为生命的层层面貌只有这个最最贴近我心。
荷西走了,没有人能再走进三毛的心里。能走进三毛心里的,只有大地,只有大自然。接近大自然对那时的三毛来说是迫切的需要,呼吸着旷野的生命,踏在厚实的泥土中总会使三毛产生内心的欢悦,产生一种回归的感动。
所以,在一个周末,三毛选择和这三个乡下的朋友一同上山,去度过一个真实的“荒山之夜”,去聆听大自然神秘的召唤。
这三个朋友是:拉蒙、巧诺、奥克塔维沃。拉蒙是乡下的木匠,有着很好的手艺,山谷里有一片父母传下来的田产,山谷的溪边又有几十棵杏树。拉蒙就住在这样的山谷里,每星期天必然到山上过一整天。另外两个是跟着拉蒙学木匠的学徒,两个性格不一样的年青人。
巧诺有着深黑的直短头发,刷子一般的小胡子,眼白多于瞳仁,做事专心。在三毛的感觉里,他是一只有着发亮毛皮的野狼。
奥克塔维沃则完全不同。他是“修长而优美的少年”,有着棕色的软发,苍白的长手指,一张童稚的脸。三毛甚而觉得,如果加以培养,这个孩子也许能成为加纳利群岛的一个伟大的田园诗人。
三毛说:“其实,我们根本已是离群索居的一批人了。”
这样的四个人,平时已是“离群索居”,在周末还要来到山顶,躺在星空之下。山顶上的风景是肃杀的,三毛说:“每一块石头都有它自己苍凉的故事。奇怪的是它们并不挣扎亦不呐喊,它们只是在天地之间沉默着。”
那个夜晚,月光清明如水,星星很淡很疏。
也许是寒气太重了,在山顶上,三毛失眠了。到了下半夜,熟悉的胃痛又找到了三毛。
三毛在月光下,用打火机开始寻找一种叫“露易莎草”的草药,希望能缓解这没法解决的痛。但最终没能找到。
为了不成为朋友的负担,三毛决定离开山顶,下山回家,一个人!
拉蒙坚决不同意三毛一个人回去,但执拗的三毛以“友谊就是自由”这句话同样坚决的拒绝了朋友的好意。
就这样
三毛
一个人
在深夜里
穿过群山和幽谷
回到了自己的家
……
(十一)最浪漫的婚姻
《结婚记》是三毛写自己在撒哈拉沙漠结婚过程的一篇文字。
根据三毛相关的书信,三毛是1974年夏季在撒哈拉沙漠和荷西公证结婚的。结婚之前,荷西送给了三毛一个最具沙漠风情的礼物——一副骆驼的头骨——这是荷西自己在沙漠里找了很久才找到的,他深深地懂得三毛,知道三毛最喜欢什么。
这个礼物真是送到三毛的心里了,三毛看到这个礼物后感叹着说:“荷西不愧是我的知音。”还说这是自己收到的最好的结婚礼物。试问尘世中那些喜欢穿金戴银的红男绿女们,三毛是不是超尘脱俗?三毛的浪漫是不是独一无二的?
上面照片中的头骨就是荷西送给三毛的骆驼头骨,那一份来自撒哈拉沙漠的结婚礼物。如今,三毛和荷西都已不在了,但这份礼物还在,那份浪漫还留在世上,据说这个骆驼头骨现在存放在三毛老家浙江定海的三毛纪念馆内。
结婚时,荷西穿一件深蓝的衬衫,三毛是一件淡蓝的长衣,脚上是一双凉鞋,头戴一顶草编的阔边帽子。因为沙漠中没有花,精灵一样的三毛灵机一动,就从自家的厨房里拿了一把香菜,别在帽子上。荷西看了,赞叹说很有“田园风味而又简单好看”。
然后,三毛和荷西,就这样简简单单的两个人,在沙漠里步行近一个小时去镇上的法院结婚。不是他们觉得步行浪漫,而是因为没有车可坐。三毛在文章里说,行走在沙漠中,周围皆是漫漫的黄沙,一望无际。无边而庞大的天空下,只有我们两个渺小的身影在走着。四周寂寥得很,沙漠,在这个时候真是美丽极了。
来到法院一看,法院的所有人都是衣冠整齐,穿了西装,打了领带,非常正式隆重参加他们的婚礼,比较之下只穿着衬衫的荷西,倒好似一个来看热闹的人。
三毛和荷西是第一对在沙漠法院中公证结婚的人,这对法院来说也是一桩盛事。主持他们婚礼的年轻法官紧张得手一直在发抖。那天天很热,三毛说,荷西的汗都流到了胡子上了。看到这些文字不禁让人想起荷西的大胡子,三毛口中的那个“大胡子男人”。
正式而简单的仪式结束后,没有party没有宴会,三毛和荷西又步行穿过漫漫沙漠回家了。来到家门口,看见放着一个大蛋糕,那是荷西公司的同事送的结婚礼物。这一份礼物也给了三毛和荷西一个大大的惊喜。
三毛和荷西的婚礼是简单而浪漫的。漫漫的黄沙见证了他们的爱情,无边而广大的天空就是他们爱的誓言。
在结婚的前一天晚上,三毛和荷西在一家五流沙漠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以此告别他们单身的日子。从此,寂寥的沙漠里有了一对神仙眷侣……不久以后,神奇的三毛将会建立一个整个撒哈拉沙漠中最美丽的家。
在三毛的另一篇文章《白手起家》中,三毛为我们讲述了她是如何建立那个全沙漠最美丽最具艺术性的家的。在这个家里有棺材板做成的沙发、轮胎做成的圈椅,还有羊皮鼓、皮风箱、水烟壶……
(十二)尘缘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斩不断的尘缘。这些尘缘,是欢乐的源泉,亦是痛苦的根本。三毛说:尘世亦是重要的,不是过眼烟云。
《尘缘》这篇文章,是台湾皇冠出版社三毛全集《哭泣的骆驼》的序言。也是三毛送给父母的父亲节的礼物。三毛在这篇文章中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回顾了自己的留学经历,谈了自己爱情、对婚姻、对父母等人生问题的看法。三毛在文章的最后说:
“八月八日父亲节,愿将孩子以后的岁月,尽力安稳度过,这一生的情债、哭债,对父母无法偿还,就将这句诺言,送给父母,做唯一的礼物吧!”
三毛向父母承诺,自己以后的岁月会尽力安稳地度过,不再如少年时的那般让父母操心。愿望是美好的。但三毛最后还是没有遵守自己的诺言!这其中,又有多少无奈,唯有三毛能够知道。
“孩子在父母眼中胜于自己的生命,父母在孩子的心里,到头来,终也成了爱的负担。”父母,是我们最初的尘缘,也是我们最难以割舍的尘缘。孩子长大,成为了父母;父母老去,成为孩子。每一个人都在从孩子到父母的角色变换中明白了什么是人生,明白了生活是如何继续的。
孩子的成长,是欢欣;父母的老去,是悲哀。人生就是在无奈地目睹着欢欣和悲哀的交织中悄然而去。我想,三毛是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而且,在三毛的成长过程中,更多的则是悲哀。三毛说自己“十多年来只有在童年时不知事地畅笑过,长大后,怎么开导,仍是没有好脸色的”。

于是三毛选择了离家远走,选择了流浪。她说自己“半生时光浪掷”,但就是在这浪掷的时光里,三毛找到了自己的欢乐。在遥远的撒哈拉,三毛用自己的文字给父母带去了巨大的欢欣,就是三毛最高兴的事。
三毛说自己写作的真正起因,是“为了娱乐父母”。文字是为父母写的,书也是为父母出的。写作对三毛来说,肯定是既有欢乐也有痛苦,但三毛明白,自己写出来的文字,出出来的书,带给父母的,只有欢乐。
父母的欢乐,既是三毛写作的目的,也是三毛写作的动力。三毛说“就是因为父母不断的鼓励,一个灰姑娘,结了婚,仍有了后来的故事”。
三毛是真实的,她用自己的文字记录了自己的生活,也送给了父母一份最厚重的礼物。三毛在《尘缘》的最后说:“写不写书,并不能证明什么,毕竟保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保真妈妈小民写信来,最后一句叮咛——守身即是孝亲——这句话看了竟是泪出,为什么早两年就没有明白过。”
三毛很为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给父母带来的煎熬而后悔和不安。当她看到“守身即是孝亲”这句话时,竟流了泪,她一定是想到了自己成长过程中做过的那些让父母难过的傻事。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是中国的古书《孝经》中开宗明义的话。三毛是真的明白了。但人的悲哀就在于,很多事情,你是明白的,但当你真正面对时,你还是无奈的。
三毛就是这样的。她选择了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最大的不守身,三毛一定是清楚的。但她还是选择了这样做,为什么?

我想,作为三毛的父母,一件最幸福的事就是当他们想三毛的时候,可以读一读三毛的那些文字,读一读这篇《尘缘》,在这些文字中,他们一定会明白自己的孩子,理解自己的孩子的。
三毛这样说自己的结婚:“结婚,小半是为荷西情痴,大半仍是为了父母,至于我自己,本可以一辈子光棍下去,人的环境和追求并不只有那么一条狭路,怎么活,都是一场人生,不该在这件事上谈成败,论英雄。”
为了父母的欢欣,三毛结了婚;为了父母的高兴,三毛写了撒哈拉的故事。最后,为了自己,三毛选择了结束。
怎么活,都是一场人生。多么洒脱的三毛啊!
人生,没有成败;人生,只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地开始尘缘和了结尘缘的过程。个中的酸甜苦辣,都是好滋味。没有了五味杂陈的人生,只是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
但是,人生,究其实,如果你愿意把你的人生活成一杯白开水,那么,这杯白开水也和别的任何一杯饮料一样,是独一无二的。
红酒、白酒、咖啡;红茶、绿茶、奶茶;可乐、雪碧、脉动;纯净水、矿泉水、白开水,都是一场精彩的人生……
最后,愿我们每一个人,在尘世万千缘分的缠绕中都拥有一颗平静淡然的心,都幸福,都快乐。

(十三)沈君山与三毛
在《浮生再记》的附录中,有一篇文章《与三毛对话》记录了沈君山和三毛的友谊。1980年前后,沈君山和三毛同被邀请上一个电台的节目“平安夜”,谈论一些话题,先在空中播出,然后《中国时报》的“人间副刊”再根据录音,写成文字刊出。写成这篇文字就是张大春,台湾著名的大作家,当时还只是《中国时报》的一个小记者。
在这篇文章的后记中,沈君山回忆了自己和三毛之间的友谊。沈君山说:三毛后来成为我的好友,很谈得来的“纯”朋友。她是一个很能爱的人,也懂得爱人的人。
因为一位自己深爱的女孩结婚了,沈君山在一个下着大雨的傍晚,茫茫然地跑去敲三毛的门,淋得像落汤鸡一样,失魂落魄。三毛一句话也没有问,把沈让到屋里,冲了杯咖啡给沈,帮沈脱下皮鞋,用吹风机把沈身上的衣服吹干,让沈躺在床上,自己则坐在房间中的一个大沙发上,靜静地听沈诉说,直到沈倦累的沉沉睡去。那一夜,三毛一直蜷伏在沙发上……这一件事让我感觉到了他们之间的“纯”的友谊和三毛对朋友的爱。
而另外一件事却让我觉得和三毛相比,沈君山似乎没有尽到朋友的责任。记如下:大概是在那个雨夜之后六七年,一天晚上十一点多了,沈君山接到了三毛的电话。三毛说在沈君山家隔壁的忠孝戏院有一个很动人的鬼电影上映,她想去看午夜场,问沈愿不愿意陪她去看(那时荷西已去逝,三毛一个人在台湾)。沈君山没有答应陪三毛,三毛有些失望地挂了电话。三四天之后,沈君山就在报纸上看到,三毛在荣总病房的浴室自缢身亡。我想沈君山在看到三毛自杀的消息后,内心应该有一点内疚吧?作为一个“纯”的朋友,他没有在三毛最孤单的时候陪着她,而三毛却曾给过他最好的安慰。
那部电影叫《人鬼情未了》,台湾又译为《第六感生死恋》。三毛之所以要去看,我想是出于对已去逝的荷西的强烈思念。她想找一个能陪自己的人一起看,但她没找到……
(十四)诗一首·怀念三毛

七十七年前
你呱呱降临
那时
世间烽火连天

五年后
你乘船出海
远离故乡
从此
你开始了一生的流浪

三十年后
撒哈拉沙漠
你前世的故乡
这世上最美的远方
敞开怀抱
迎来了她漂泊在外的孩子
回到了灵魂的故乡
你的生命之花
蓬勃绽放
给这滚滚红尘
留下
一个永不凋谢的撒哈拉之花

然后
你以一种永不回头的姿势
又开始了永远的流浪
……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灵魂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
……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