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向孔子问过政,齐景公是君主,孔子建议他确立国家管理的原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季康子是重臣,孔子告诉他,政就是正,正人先正己。子贡是优秀弟子,孔子教育他,足兵足食民信就可以了。子张是具有帝王之才的学生,孔子告诫他履职不厌倦,忠职不失责。在这里,子路又向老师问政了,孔子怎样说呢?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问政,孔子说,一是先,所谓先,就是做官要为人之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二是劳,就是有困难时自己先来,有劳苦的事自己先做。子路问还有呢?孔子说:不厌倦。学不厌倦,履职不厌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仲弓出去做鲁国权臣季家的管事,来问从政的原则。孔子是说,按制度行事,原谅下属小的过失,举荐社会贤达之才。又问:怎么知道谁是贤才而举荐他呢?答:举荐你了解的人,你所不知道的人,留给其他人去发现。领导身边工作的人为什么容易被提拔,经常向领导汇报工作的人为什么容易得到赏识,原因就是孔子说的了解。假如有两个能力差不多的人让你投票,正常情况下你肯定投给自己熟悉的人。所以从政的路上,除了做好本职工作,还要多与上下沟通,让大家了解你。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路问孔子一个为政的问题,他说:看卫灵公的样子,非常重视老师,假使他希望你出来从政,老师你看第一件事是做什么?孔子说,第一件事是正名。子路说:正名有这样重要吗?人家说你是个迂夫子,你真是迂啊!名正不正有什么关系呢?孔子说:子路啊!你太粗野了。一个真有学问的君子,对一件事情不了解,不要乱下断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才是君子的风度与修养。
关于正名,易中天在《中华经典故事》中这样说,一是名分,个人的身份和地位。二是名目,事物和事情的名称。三是名义,行动所依据的资格和理由。这三样都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原则。比如婚嫁的明媒正娶,官员的在其位行其政,打仗的师出有名等等。所以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就事不成,礼乐不兴,刑罚不中,那么人民就无所适从。所以君子一定要重正名,名正则言顺,指导思想正确了,行动才能成功。所以君子对于思想观点,不可以不认真对待。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樊迟有一次向孔子请教农业的技术问题。孔子说,那你不要问我,不如去问有种田经验的老农。樊迟又问如何种菜种花。孔子说,这些事你问我,我还是不懂,不如去问老经验的种菜、种花的人。樊迟退出去了以后,孔子就对学生们幽默地说,樊迟这个小子,竟来问我这些农业技术问题。如果身居上位,自身好礼、诚敬,人民就不敢不敬;自身好义,人民就不敢不服;自身讲究诚信,人民就不敢不用真情。如此上行下效,四方之内的人民,就会负担起上位者的吃穿用途,哪用得着上位者亲自去种稻种菜。
孔子教导学生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则,提高他们治国平天下的能力,不传授具体的农业技术。他认为社会有分工,官员不需要懂具体如何种稻种菜,只要做好礼、义、信三件事,管理好国家,四方之民自然会提供吃食。后世儒家的知识分子,因此都不肯自力谋生,只想做领导人,做官的毒素被种下,因于这种思想流弊,导致读书人普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出现了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这样的读书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