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一直是非常有争议的人物,负面评价始终多于正面的评价。我们不能用当时的观念去评价他,也不能用历史家的观念去评价他,假如受此偏见影响,我们就难以认识这个极有智慧的人物。
一个人能否成功,家世的推动力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也不是否认没有家世的人,就不能成功或者崛起。现代研究表明,一个人未来发展的潜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自己的家世和其所受的家庭教育。俗语云,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https://img.haomeiwen.com/i8857037/5bdcf39d699ed06e.png)
司马懿是典型的官二代,祖上一直是当官的,他的老爹是司马防,他是司马防的二儿子。司马防年轻时在州郡任官,历任洛阳令、京兆尹,年老后转拜骑都尉,闭门不出,不问世事。据说司马防为人直率,即使在宴会和休息时间也会保持着威仪,喜欢读汉书,并且洋洋洒洒写了好多讥讽的话。
历代当官的家世让司马懿从小就能接触到贵族的文化和思想,这为日后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司马懿有很多机会去思考别人看不到东西,也有机会思考别人见不到的事。这对于未来的司马懿有不可估量的助推力。
晋书说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
司马懿年轻的时候,有大志向,有忧天下的心思,研读儒家经典,富有谋略,有非凡的气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个人见人爱的男神,估计和古天乐一样,有风度有能力又善良,这就是家庭教育带来结果。
![](https://img.haomeiwen.com/i8857037/7abc741fb9263236.png)
司马懿的大志向体现在以下方面。不以鸡蛋碰石头,该退就退,决不逞强,决不让自己受害。勇气无法解决现实困局,勇敢的面对现实,绝不任性妄为。善于隐忍,又能随机应变,才是生存之道。多少刚出社会的年轻人,有大志向,菱角分明,渐渐变成了,混吃混喝等死的老年人,为啥?曾经的理想,曾经的执着,屡屡碰壁后找不到出路,就丧失了志向。司马懿却越来越成功。
汉建安六年,郡中推举上计掾的人选。当时曹操任司空,听说了司马懿的名声,就征召他出来当官。司马懿明白汉朝的命运正值衰微,自己不愿意跟着曹操干,就以有风痹病为由,不能正常饮食起居而推辞。于是曹操派人夜间秘密前去刺探情况,司马懿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当然曹操也知道司马懿是装的,也没有强制司马懿来任职。
后来曹操任丞相时,又召司马懿为文学掾,并对派去的人命令道:“如果他再借口推托,就把他绑起来收监入狱。”司马懿害怕而任职。
司马懿很聪明,知道不能在推辞了,就接受了曹操的任命。很多时候,你既然改变不了现实,那就平和的去面对现实。很多人,遇到事情,明知道自己弱的可怜,却认不清事实,让自己变的更加柔弱不堪,面对不可更改的事实和势力,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他。
![](https://img.haomeiwen.com/i8857037/b6db71cb762956bf.png)
有一次,曹操梦见三匹马同在一个马槽吃料,心中对司马懿十分厌恶。对太子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心做人臣的人,一定会干预国家大事。”曹丕一向与司马懿亲近,关系比较好,总是成全保护他,所以能幸免。司马懿于是在职位上十分勤勉,夜以继日,下至割草放牧这样的小事,全都亲自过问,勤勤恳恳隐藏着自己的野心,这样才让曹操觉得放心,不至于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凡事有大志向的人,都是善于伪装的,善于隐忍的。只有那些浅薄的人,才会夸夸其谈。过年回到村里,你会发现人人都谈中华和辉煌经历,孰不知在外面的苦,与其装虚无的成功,倒不如买几件衣服,孝敬下老爹老娘。
二残忍与仁慈的集合体,政治家几乎都是矛盾体。司马懿深切的体现了这一点。
在平定公孙文懿之时,平定之后,大肆屠杀,杀了七千多人。在诛杀曹爽之际,他的党羽都被夷杀三族,不分男女老幼,连已经嫁人的姑姊妹等也全都杀掉,这也足以证明司马懿对人的残忍。
起初,魏明帝曹睿喜好修筑宫室,规模都豪华壮丽,百姓深以为苦。司马懿从辽东归来时,服劳役的还有一万多人,玩赏物品动辄数以千计。到此时都奏请停止,节约费用使役者回去种田,天下百姓可以休养生息,让人感到欣慰。这是司马懿仁慈的一面。
![](https://img.haomeiwen.com/i8857037/c869afc3a4ff11f2.png)
所以在上位的人,都喜欢用清上抚下这一个套路,古中国历史,充分展现政治家的这一特性,这好比人格分裂。战乱年代,首先想的是如何安抚百姓,因为百姓是一切利益的源头,即是生产经济的源头又是获取权利和更多利益的工具。对于政敌则是血腥屠杀,灭掉其九族,原因除掉一切被报复的可能和发泄报复的欲望。
人性的残忍展现的淋漓尽致。
三司马懿知人方面也是一流的,这方面尤其体现在对诸葛亮的认知。
司马懿和诸葛亮这对冤家,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对象,有的人认为诸葛亮强于司马懿,主要受于诸葛亮的精神影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则认为司马懿更胜诸葛亮一筹。
有史记载,司马孚问司马懿军事方面的事,司马懿说,诸葛亮有志向没机遇,多谋少断,喜好用兵没权,他们已经进入我的陷阱,必败无疑。这是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后来诸葛亮病死在了五丈原,在打丈前,司马懿就预测到了诸葛亮会选择占领五丈原这个地方。
战斗开始前,诸葛亮在鄘地的渭水以南平原屯兵。司马懿手下的将军想在渭北迎战诸葛亮的十万大军,司马懿说:“百姓都在渭水以南聚集,这里是必争之地。”于是率军渡水,背水为营。接着对诸将说:“诸葛亮若是勇敢的人,应该从武功出发,顺着山势向东进军。如果西上五丈原,那么各路军马就都平安。”
![](https://img.haomeiwen.com/i8857037/64d8334a2eaa5fd5.png)
诸葛亮果然上了平原,准备北渡渭水,司马懿就派遣将军周当在阳遂引诱蜀军。一连几天,诸葛亮没有动静。司马懿说:“诸葛亮想争夺平原而不去阳遂,他的意图可以知道了。”派遣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同警戒阳遂,和诸葛亮在积石相遇。临近平原开战,诸葛亮无法前进,返回到五丈原。恰好碰上有彗星坠落在诸葛亮的营内,估计也会砸死不少人,司马懿就知道他一定会失败,派遣奇兵牵制诸葛亮的后部,斩杀五百多人,活捉一千余人,投降的有六百余人。
在此之前,司马懿还问诸葛亮一天都干些啥,吃多少饭,使者回答说,二十军棍的处罚,都自己干,吃饭一丁点,司马懿就笑了,说诸葛亮要挂掉了。
孙子兵法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无论做事还是做人,成功的前提,都在知人,不知就不会用人,不知敌人,就无法战胜敌人,你知道了解敌人,你才预测别人的行为,这样就能提前预防风险。司马懿战胜诸葛亮就在于知人,如果说诸葛亮知司马懿九分,司马懿知诸葛亮十分。
如果你在职场混,你必须要学会知人,你要避免自己成为别人陷害的目标,也要去了解别人的心思,这样你就能与别人的利益达成一致,了解老板的心思,你就能成为老板的红人,然后上下通吃。
四司马懿的谋略智慧,充分体现在了打击孟达的这一个案例上。
麻痹对手,出其不意,让对手毫无准备的时候,打的对手措手不及,速战速决,除掉巨大的隐患。
孟达叛变的消息,司马懿已经知道了,为了稳住孟达,司马懿就给孟达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你当初背叛了刘备,投靠了我们,我们非常信任你,把重要的大事交给你,是非常相信你的,和太阳一样光明磊落的。然后孟达上当了。
司马懿先斩后奏,火速出击,急行军一千二百里,八天时间就兵临城下,打了十六天,就灭了孟达。俘获了一万多人,收军返回到宛。于是鼓励农耕养蚕,禁止奢侈浪费,南方很高兴地归附。稳住了人心,解决掉了祸患。
![](https://img.haomeiwen.com/i8857037/fde06a172fe9fbac.png)
每个人对历史人物评价都有自己的偏见,我们无法改变偏见,我们可以集思广益,让偏见变的全面。
司马懿的成功绝非偶然,每个成功者都有自己的优势,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发现自己的优势,并且通过学习不断强化自己的优势,短板逐渐的改善,也需要用别人弥补自己的不完美。
学习历史,让自己拥有更好的价值观,让自己更富有智慧,司马懿是个极好的学习智慧的榜样。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网友评论
在《晋书》中,李世民对这个家族的崛起做了评价,它用白话文可以概括为:“都说‘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但对于司马一族,为恶的利益是巨大的、代价是极端低微的,这一点让他们几乎无法置之度外。”
虐待社会精英阶层的帝国和王朝
都带来了动荡的内乱期
可见
书生治国
暂且不论
至少
书生用信仰
支持着整个社会的尊严法则
所以
尊严法则崩溃了
帝国也就崩溃了
所以
司马家族治国
崇孝义
禁忠道
忠孝不可两全
国之法统不正不论
关键是
虐待社会精英阶层
这个世界
不怕死
就怕作死
善于藏是其崛起之法宝
就是身体太好了。
曹操死了,他没死。
曹操的儿子死了,他没死。
曹操的孙子死了,他还是没死。
打不过诸葛亮,但把诸葛亮熬死了,
最后三国归晋完成一统中国的伟大梦想。
所以一个人要想成功,身体健康最重要!
别光有目标、有理想、有能力、有人脉、
有金钱,结果没有健康,一切都白忙!
得健康者,得天下。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