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传统艺术交融的西欧艺术 | 罗马式艺术(一)

作者: 瑞亚子 | 来源:发表于2017-07-18 16:12 被阅读425次
圣塞尔南教堂鸟瞰图,图卢兹

​11、12世纪的大部分西欧艺术都被归于罗马式艺术名下。这一术语意为“依照罗马的样式”,但是罗马式建筑师与艺术家同样受到来自加洛林、拜占庭、伊斯兰以及其他艺术传统的影响。人口、贸易与旅行的增加和新聚居地的开发都刺激了建筑活动的展开,而其中大部分都为基督教所用。这一时期的大型建筑一般都装有石砌拱顶,并辅以建筑雕刻装饰,堪与罗马建筑的成就相媲美。

罗马式风格的早期呈现
罗马式艺术在欧洲大陆缺乏中央集权的时期传播开来,而当时存在着各种联系紧密的地方风格。最初出现在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区。早期罗马式建筑的杰出范例是西班牙卡多那的圣文森特教堂,这座建筑展示了修建石砌拱顶的精湛技巧。人像雕刻也是该时期的重要成就之一,例如法国圣热尼.德.枫丹教堂的大理石门楣。

卡多那的圣文森特教堂,修建于加泰罗尼亚地区比利牛斯山脉南麓的卡多那城堡围墙之内的圣文森特教务会教堂,是罗马式建筑早期阶段的杰出范例。教堂从1029年开始修建,并于1040年进行祝圣仪式。

圣文森特教堂中堂与祭坛,东向观。约1029—1040年。西班牙卡多那

这座教堂的平面结构和立面结构都拥有简洁明了的风格。拥有筒形拱顶的中堂所创造出的连续空间被横切拱分割为各个空间单元,后者称为开间。高坛前面的开间覆盖有穹顶,是容纳祭坛、教士与唱诗班席位的部分,即教堂的仪礼中心。这些墩柱的四面附有长方形突出结构,是坚固的石砌支撑柱。复合墩柱是罗马式时期重要的建筑创新。

大型石雕
罗马式时期,与其建筑成就同等重要的还有大型石雕的复兴。

圣热尼.德.枫丹教堂的门楣 位于比利牛斯山脉北侧法国境内的圣热尼·德·枫丹教堂保存有一条大理石门楣,是罗马式时期人物雕刻的最早例证之一。

法国圣热尼·德·枫丹教堂西大门门楣。1020—1021年。约61×213.4厘米

铭文中提到了该时期两个制衡体制的领袖:国王罗贝尔和修道院长威廉,前者是封建领主,后者则是修道院的领导者。门楣的核心题材是庄严基督像,他由两位天使托举起来,身侧还有六位使徒。每位使徒都手持书册,站立在拱形建筑之下。基督的光轮由两个相交的圆环构成,一个象征尘世,另一个则象征天国,皆为基督所掌管的国度。

成熟期的罗马式艺术
罗马式成熟期风格的建筑运用了更多的雕刻和日益复杂的拱顶技术,例如西班牙的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大教堂和法国穆瓦萨克的圣皮埃尔隐修院。伴随其成熟与发展,罗马式风格传遍欧洲大陆。建筑者和雕刻家的美学观念在该时期的彩饰手抄本、金属制品和壁画上也有所体现,其中包括圣塞文·苏·加坦博教堂中的作品。

朝圣教堂及其艺术
11、12世纪期间,欧洲最为重要的社会现象之一,是各阶层大为增长的旅行能力。有些行程是贸易拓展的结果,另外一些在表面上则是出于宗教目的,例如十字军东征和朝圣之旅。个人朝圣者出于不同的目的前往圣地,但其中大多数人都希望在旅途中找到奇迹,或者得到赦免。

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 圣雅各葬于西班牙西北部的城市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这里是基督教世界的最西端。使徒雅各曾在伊比利亚半岛宣讲基督教教义,而在其死后又戏剧性地回到了这里。关于这座坟墓神奇力量的传说吸引了大批欧洲各地的朝圣者来到此处。很多人都必须勇于忍受艰难的海上航行,或者千辛万苦地翻越比利牛斯山脉才能抵达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的圣徒之墓。

大教堂中的行进路线就成为了朝圣者户外长途跋涉的缩影,也可以直接将教堂本身称为朝圣式布局教堂。在穿过法国的四条主要朝圣路线上,建有四座采用朝圣式布局的重要教堂,分别是:图尔的圣马丁教堂(位于始自巴黎的朝圣路线上)、利摩日的圣马夏尔教堂(位于始自维策莱的朝圣路线上)、孔克的圣弗依教堂(位于始自勒皮伊的朝圣路线上)和图卢兹的圣塞尔南教堂(位于始自圣吉勒-德加尔的朝圣路线上)。

西班牙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大教堂中堂。约1075—1120年

这座教堂实在没有任何缺点或瑕疵,其建构宏伟宽敞、明亮且规模有度,长宽高比例和谐,建筑工艺高超。两层的教堂,宛若皇家宫殿。

圣物箱 在朝圣者前往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和罗马途中,12世纪骨灰盒是装饰圣物箱的典型样式。利摩日是通向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的重要驿站,也是珐琅器的制作中心,当地建有一座大型的朝圣式布局教堂。这个圣物箱可能是出产于利摩日,所用的材料以及枝蔓与《福音书》作者的象征所用的大胆平涂的色彩都将其与移民艺术传统、中世纪早期的金属制品联系在一起。圣物箱所采用的镂刻镶嵌技术源自掐丝工艺。

装饰有《四福音书》作者象征形象的圣物箱。约1150年。镀铜底镂刻珐琅镶嵌,12.4×18.9×8.5厘米。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图卢兹的圣塞尔南教堂 图卢兹位于法国西南部,是朝圣路途必经之地。此处圣塞尔南教堂的平面结构几乎与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大教堂的平面如出一辙,只不过前者的中堂两侧建有双侧堂。

建筑与政治一样,是一项极具潜能的艺术。这座教堂的建筑结构在此以及别处的成功,度量着建筑师们探索的能力,考验其在特定的条件之下,在结构与美学两个领域中,探索可能性限度的脚步能走多远。

圣塞尔南教堂鸟瞰图,图卢兹 圣塞尔南教堂中堂与朝圣式唱诗班区,图卢兹.JPG

圣塞尔南教堂的雕刻 圣塞尔南教堂与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大教堂的内部和大门都装饰有石雕。现在存放于圣塞尔南教堂回廊中的一系列大型大理石雕板制作于公元1100年左右。其中六块雕刻有天使与使徒,另一块表现了基督的坐姿形象,即《庄严基督像》。祭坛和圣塞尔南圣殿周围条带的装饰,美化了朝圣者脑中特别神圣的部分。


《庄严基督像》约1096年。大理石,高127厘米。图卢兹圣塞尔南教堂

基督的身形略大于半身真人,没有被设计为仅供近距离观看的样式。这一形象从远处观看也一样突出,具有惊人的体积感和重量感。

克吕尼教派的建筑与雕刻
圣塞尔南教堂雕刻装饰制作期间,教会正处于本笃会克吕尼修道院众修士的主持之下,这里也是当时最为重要的本笃会修道院。克吕尼是附属修院联网的核心,其子院遍布欧洲,数目多达1400座。

克吕尼修院教堂 克吕尼第三修院教堂是一座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罗马式教堂。该教堂在法国大革命之后被毁,只有南耳堂保存了下来。教堂的耳堂上部还建有全欧洲现存塔楼中最为壮观宏大的八角塔楼。

克吕尼第三修院教堂复原图,东向观(根据Conant的图绘制)

克吕尼第三教堂的内部宏伟而优雅,其拱顶高达30米。高侧窗之下常见的楼廊为三联拱廊所取代,这是一条由多组三联拱构成的长廊;其创造了墙体之中的空间,在实际重量和视觉方面都使墙体更为轻盈。

穆瓦萨克修道院 穆瓦萨克的圣皮埃尔隐修院位于临近图卢兹的朝圣路上,也处于克吕尼教派管辖之下,是罗马式艺术的另一个重要中心。紧挨修院教堂的修院回廊为修士们专用,由四条有顶走廊构成,中央是一处露天花园。修士们在这里可免于日晒雨淋,进行精神修炼。

修院回廊,法国穆瓦萨克圣皮埃尔隐修院。约1100年

半月楣上饰有《基督再临》的南大门,穆瓦萨克圣皮埃尔教堂。约1115—1130年

该教堂精雕细刻的大门制作于修院回廊完工一代之后,具有典型的罗马式大门的各个组成部分。庄严基督像设置在半月楣的中央,即门楣上方的半圆形饰面。其中的基督为再次降临时的形象,正如《启示录》中所言:在末日结束之后,基督重返世间,以审判人类,看其得到救赎还是遭受处罚。

雕刻风格具有抽象与运动的特点,颤抖的线条、蜿蜒条带图案的边缘以及飘动的衣袍造就了规模与姿态方面的层次感。在为宗教服务的热诚中所采用的抽象手法与早期中世纪艺术相类似,例如《埃博福音书》和《乌得勒支诗篇》中的手抄本彩饰。穆瓦萨克的图像却具有宏大、突出的规模。

穆瓦萨克大门的其他部分也以雕刻手法来制作。门间柱和侧壁都是按照常见的伊斯兰设计,拥有扇贝形边角线。基督徒们通过在穆瓦萨克及其他教堂中借鉴伊斯兰艺术的形式,表达出对于阿拉伯艺术成就由衷的敬仰与关注。

穆瓦萨克圣皮埃尔教堂南大门门间柱与侧壁 穆瓦萨克圣皮埃尔教堂南大门东侧

框架入口的扇贝形边角线十分生动,并将人们进入教堂时的体验表现得充满戏剧性。门间柱正面交叉狮子构成的对称锯齿形赋予柱身活力,这如爱尔兰细密画中交织野兽纹样赋予了画面生机。交叉狮子的纹样可以经由织物追溯到波斯的金属制品。深邃且两侧末端均有繁复雕刻的门廊将穆瓦萨克的大门环绕起来。

奥顿圣拉扎尔大教堂 圣拉扎尔大教堂邻近并附属于克吕尼修道院,其西大门半月楣所展现的末日审判是基督教艺术中最令人敬畏的图景。这一场景之中,基督再临之后,将最终得救与永久受罚的人区分开来。在半月楣左部,圣徒们监督着右部正在进行的称量灵魂活动。旨在强调报应的末日审判是罗马式教堂半月楣的标准题材。

法国奥顿市圣拉扎尔大教堂西大门,半月楣雕刻《末日审判》(Last Judgment)由吉斯勒贝尔创作。约1120—1135年

奥顿大教堂西面半月楣的外圈拱门饰将其围绕起来,其由表现月历场面的圆形浮雕构成,其中包括黄道带象征与各月相应的劳作,这是典型的中世纪风格。月历场面将末日审判中的可怕事件置于宇宙时间之中,置于我们在世间所占据的物质世界之内。

《唐娜.桑查石棺》 中世纪时期,世俗妇女并非总被表现为品质恶劣的形象。1120年前后为西班牙北部阿拉贡王国的公主唐娜·桑查所制作的石棺情况就完全不同。当时穆斯林控制着伊比利亚半岛大部分地区,阿拉贡国王为从他们手中收复西班牙而进行奋力的抗争,桑查在她的王国之中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即使可以进行象征化或隐喻化的解读,一般都认为战争场面是适合女性石棺题材的现象,是西班牙罗马式时期的文化特点。许多关于女性在防御中所起作用的传奇故事出现于基督徒新近占领的地区。

西班牙哈卡市(Jaca)本笃会修道院(Monastério de las Benedictinas)《唐娜.桑查石棺》,前板与后板。约1120年。石头,65×200厘米

克吕尼教派壁画
因克吕尼修院的建筑被毁,导致了大量壁画遗失,只有通过分析与之相关的建筑,才能更好地欣赏克吕尼原来的壁画作品。贝尔泽-拉维尔隐修院就是达成这一目的的上佳选择。

贝尔泽-拉维尔半圆室 贝尔泽-拉维尔隐修院于12世纪早期修建,位于克吕尼东南方14公里处,最初作为克吕尼修道院院长的隐退之所。礼拜堂之中的半圆室壁画模仿了克吕尼母院教堂中的作品。庄严基督像占据了画面的中心位置,其四周均是使徒。拉长的面孔,以及衣袍裹体的优雅方式,赋予了形象以雅致优美的特质。通过富有韵律感的同心线图案与明亮的高光表现了衣物的多重皱褶。这些设计归根结底是出自拜占庭艺术。

法国贝尔泽-拉维尔隐修院《基督与使徒》(Christ and Apostles),半圆室壁画。12世纪早期

西多会建筑与艺术
西多会的母院位于勃艮第的西笃。除祈祷之外,西多会修士还投身于艰苦劳动,保证了其取得的重大成功。西多会建筑以其简洁之风与克吕尼派建筑形成了鲜明对比。

丰特奈修院教堂 
丰特奈修院教堂始建于1139年,是12世纪上半叶保存最为完好的西多会教堂,充分展现了该教派崇尚的简单朴实风格,而且反对本笃会所宣扬的富足。丰特奈修院教堂的东端既无半圆室,也无塔楼。

丰特奈修院教堂中堂。约1139—1147年

其他本笃会建筑与壁画
本笃会修院教堂圣塞文·苏·加坦博教堂属于所谓的厅堂式教堂。中堂拱顶没有横切拱,重量直接落在中堂连拱廊上,后者则由成组的庄严立柱支撑。

朝圣式唱诗班式(约1060—1075年)与中堂(约1095—1115年)

《建造巴别塔》是拱顶所绘庞大旧约组画的一部分,其构思极具戏剧性,满是紧张的运动场景。上帝本人位于左端尽头处,直接参与到故事之中,正在与巴别塔的建造者交谈。

《建造巴别塔》,中堂拱顶壁画细部。12世纪早期。法国圣塞文.苏.加坦博教堂

书籍插图
同中世纪早期一样,罗马式时期的手抄本制作依然主要由修道院缮抄室负责,工作都要在修士的监督下进行。这些手抄本极具创新风格,常常基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而西笃修道院制作的作品则表现出来自英格兰的强烈影响,并且有些手抄本可能就由英格兰插图画家所作。

《克吕尼经文选》 《圣灵降临》是一幅出自《克吕尼经文选》的插图,描绘基督复活之后圣灵降临在使徒面前的场景。如同贝尔泽-拉维尔半圆室的壁画一样,高光处理过的衣袍将肢体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画中的其他风格特征还使人想到拜占庭图案。即便是书页上部的基督,也被表现为典型的拜占庭式万能之主(Pantocrator)。

《圣灵降临》,出自《克吕尼经文选》。12世纪早期。犊皮纸蛋彩画,22.9×12.7厘米。巴黎国家图书馆

《科尔波提努斯抄本》 《科尔波提努斯抄本》中的插图《圣马太》在理念和姿态上与很多罗马式雕刻相似,特别是穆瓦萨克修院回廊中的立柱浮雕。

《圣马太》,出自《科尔波提努斯抄本》。约1100年。犊皮纸蛋彩画,19×10.16厘米。巴黎国家图书馆

科尔比福音书 科尔比福音书制作于12世纪早期,因为其中《圣马可》的宏大感,也可以与罗马式雕刻联系在一起。运动的姿态和锯齿形构图可与穆瓦萨克门间柱上的先知相提并论。圣马可、翼狮、卷轴乃至窗帘上线条的扭曲运动又令人想起了兰斯画派的加洛林细密画,例如《埃博福音书》。

《圣马可》,出自科尔比修道院制作的福音书。12世纪早期。犊皮纸蛋彩画,27.3×20厘米。法国亚眠市立图书馆

格里高利一世的《〈约伯记〉中的伦理》 在原则上,西多会手抄本仅能使用非人物形象的单色花体词首大写字母装饰,而事实上该教派仍然制作了大量美丽迷人的手抄本。教皇格里高利的《〈约伯记〉中的伦理》于1111年于西笃完成,而禁止手抄本装饰的官方条例直至1134年才颁布。

首字母I,出自格里高利一世的《〈约伯记〉中的伦理》。1111年。犊皮纸蛋彩画,53.34×15.24厘米。法国第戎市立图书馆

《修道院长维德里库斯福音书》 《修道院长维德里库斯福音书》中圣约翰细密画的风格兼具法国北部和英格兰特色,而线性的绘图手法又受到拜占庭艺术的影响。注意衣袍上绳子般的环状曲线,就可以发现其来源可以追溯到达夫尼的《耶稣受难图》,甚至更早的象牙雕刻《天使长米迦勒》。

《福音书作者圣约翰》,出自《修道院长维德里库斯福音书》。约1147年。犊皮纸蛋彩画,35.5×24.1厘米。法国埃尔普上阿韦斯纳市考古与历史协会

谢谢阅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多元传统艺术交融的西欧艺术 | 罗马式艺术(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gsf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