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日子里,林浩然每天的生活几乎是恒定的。备课、上课、教学,看书、复习、备考,周末或者休息时常到县文化馆去借书、看书,免不了和看门大爷聊上一阵。通过不断接触,林浩然知道,老人姓尹,县第一实验小学的退休教师,工作时教语文。退了休没事,也不想闲着,正好文化馆缺个看门的,就来了。尹老是个文化人,老学究,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有研究,家里还有线装的《康熙字典》。他们那时已经不再参加高考,而是上山下乡直接参加火热的劳动生产。所以尹老当年高中毕业没有高考,就回家劳动,后来当民办教师,再后来转公办,一直教小学。主教语文,别的体育、数学、音乐、美术啥的有时候也代。
因为谙熟中国传统文化,时下流行的说法叫“国学”,老人说话总是充满了睿智,对人生世事看得很透,时不时还会有古诗词、名言警句从嘴里冒出来。这让林浩然很是佩服,感到很投缘。听到林浩然在准备研究生考试,老人很支持,说自己儿子、媳妇、孙子都是研究生毕业,在北京工作。倒是两个女儿没上过大学,都是普通人,陪在自己身边。年轻人还是要有想法,在这个小县城呆一辈子,太委屈自己了。年轻时就是要多经历一些,多见见世面,多增加阅历,老来才觉得这一生没白活。说得林浩然感动不已,老人简直是自己的知己啊。
平时生活中遇到什么事时,他总会去找老人开导开导。他常常觉得,生活总不会全是坏的,总有好的方面。看,虽然说自己在单位有时候会有些麻烦,甚至会碰到坏人,但不也有王姐吗?社会很乱,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但社会上不也有老人这样的好人吗。跟老人交谈时,老人对他的问题和困惑,有问必答,有情必导,随求必应,这也是种缘分吧。林浩然有时候年轻气盛,碰到气不过的事情还是会觉得不公平,总想讨个说法。老人告诉他说:生气不如争气;翻脸不如翻身。当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他当时就融化了。眼睛睁得大大的,觉得简直是人生箴言。就像那次教务处检查老师批改作业事件,林浩然顶了过去,抗争了一番,结果又怎样呢?哎,最后给自己的教训不就是:好好考研,离开这个鬼地方吗?这不就是“生气不如争气,翻脸不如翻身”的典型事例写照吗?
所以在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这两年里,尹老可以说是林浩然的生活导师甚至精神引领。而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甚至进一步的研究,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林浩然在大学念师范时,读的是政治教育专业。其实也修过哲学、中国传统文化这样的课程,只是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兴趣,就是听听,拿拿学分而已。记得当时老师让读《论语》、《道德经》、四书五经等,他还觉得这都是糟粕,没啥好看的。现在工作了,步入社会了,经历生活了,反倒觉得这些书都是好书,这些书里的道理真是好东西。尹老说,他自己年轻时恰好经历文革,当时的社会环境使他们这代人其实没怎么学习,他的这些学问得益于自己天性爱看书,都是自己后来慢慢看的。身教胜于言教,看到一位小县城的一位老人能够这样,林浩然觉得这是给自己树立了绝好的榜样。自己也要做这样的人。
有次林浩然不知道吃了什么东西吃坏了肚子,然后吃药、挂盐水,等还没彻底好,看到美食又禁不住诱惑了,又吃了不该吃的,所以病又严重起来。在跟老人聊天的时候,老人说:“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并坚持,是人生的一门大学问。大部分人都是好了伤疤忘了疼,记性不太好,所以还会再次受到伤害。孔子讲“不迁怒,不贰过”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中国儒释道三家对这一智慧都有过详细的论述,并教给人怎么做,有详细指导。儒家讲“知止”,《中庸》里讲:‘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外物面前不要只是一味索求,知道“止”才是大智慧。佛家讲“持戒”,释迦摩尼佛死时众子弟都哭着说,你圆寂了,我们以后怎么办?佛只说了四个字:以戒为师。戒、定、慧,戒能生定,定能生慧。很多人提起“清规戒律”都怕,避之唯恐不及,其实,真的懂“持戒”的智慧,你会发现很多美妙的体验。道家讲“寡欲”,清心寡欲,人的状态会变得不一样。所以道家养生有辟谷术、有睡觉功等,都是保持健康、延年益寿的好方法。”
林浩然听得入迷,连连说:太有道理了。
老人说,“你可能还年轻,体会不到这里边的妙处。我现在年纪大了,越发觉得这里边的妙处有多大。像我现在做饭、吃饭,烹调只用少量油和盐,就这两样,就觉得味道很好,而且吃得很少,不该吃的,绝对不吃。所以饮食这一方面的问题就不会找我的麻烦。年轻人总要经历些,才会有些心得体会。”
有时候跟尹老聊上很长时间的天才回去,每次都感觉受益匪浅。
生活很奇妙,跟演的电视剧一样。在普通小县城的普通大门口,竟然藏着这样一位绝世高人。
谁说不是呢?也许,这就是生活的绝妙之处。
生活的绝妙之处就是由这样一个一个有意思的人、有意思的事构成的,至于那些讨厌的人和事,让他们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