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808333/b80b6380030786d9.jpg)
上次我们大致把商鞅在秦国的变法讲完了。基于《资治通鉴》的记述顺序,这次我们将会接触到战国时期的另外一位重要人物,他就是历史上被称为身挂六国相印的“奇人”——苏秦。
关于苏秦与张仪纵横七国几十年的故事并不作为论述的重点,主要是基于对《资治通鉴》原文的学习,通过苏秦游说各国“领导人”,从而了解战国时期各国处于何种状况,国与国之间处于怎样的制衡关系,顺便学习下苏秦高超的游说之术。
当初,苏秦出道的时候也是一介穷困书生。有人说他早年在齐国与张仪拜在鬼谷子门下,共同学习纵横之术。等到他自我感觉良好可以出师的时候,花了身上所有的钱,置办了一身行头,来到了秦国游说秦惠王。可是秦惠王认为时机不成熟,且秦国刚处死商鞅,讨厌说客,未采纳他的建议。
就是这个时候,苏秦迎来自己人生的低谷。他游说诸侯不成,功名利禄化为泡影,只好身无分文的回了老家。一个人在外面受了打击,迫不得已回乡无非是找点慰藉,抚慰一下受伤的心灵。可是不得志的苏秦回家以后遭受的待遇是“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就是说,老婆不认他,嫂子连饭也不给吃,更可怜的是父母也不认自己这个儿子,觉得他不争气。
面对这样的困境,苏秦暗地里说了这样一句话:“此皆秦之罪也!意思就是说,我苏秦一身本领无人赏识,今天潦倒如此,都是你秦王不识人,并且下定决心刻苦读书,于是就有了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
读历史,曾国藩有一个方法,他说要善于把自己摆进去,就是想象下如果你是当时的苏秦,你会怎么办?我相信绝大多数今天的年轻人都会选择自怨自艾,最终放弃了。可我们看看苏秦的态度,他没有把自己看的一无是处,而说“此皆秦之罪也”!并且他拿出了实实在在的行动来改变自己目前不利的状态。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参见南怀瑾《历史的经验》)
苏秦拿个一本《阴符经》日夜苦读,一股不达目的不罢手的拼劲,很快他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转机。也可以说他遇到了人生第一个贵人——燕文公。
公元前334年,苏秦来到了燕国见到了燕文公。他对燕文公说:“燕国地处北疆,之所以一直平安无事的原因,就在于南边有个赵国。秦国现在强盛,燕国在他千里之外,他要攻打燕国必然要越过赵国。可是赵国距我们不过百里,所以当前最重要的是与赵国建立好关系。与赵国关系搞好了,燕国自然也就相安无事了。”
燕文公听了很高兴,就给了他人马钱财到赵国去游说赵肃候。我们来看看苏秦是怎么对赵王说的。他首先说:“当今之时,崤山以东的国家数你赵国最强,赵国才是秦国的心腹大患。秦国之所以迟迟不敢动兵就在于他害怕韩、魏国。如果秦国一旦攻打韩、魏,没有大山大河阻挡,很快就会兵临国都。到时候恐怕韩、魏都会割地求和,秦国就必然会将矛头对准赵国。”
他又说:“以我对天下大势的分析,现在六国的土地大概是秦国的五倍,兵力总和差不多是秦国的十倍。只要六国齐心协力攻打秦国,那秦国必然是死无葬身之地。现在那些主张巴结秦国的人,这是为自己一时的安逸找借口,殊不知大难临头啊!只有我才是真心我大王着想,只要我们六国互派人质结盟,秦国攻打一个国家,大家就一起上。哪一个敢掉链子,那就大家一起攻打他,这样的话秦国你只能老老实实呆在函谷关了。”赵肃候听了更加兴奋了,重用苏秦,让他去约会其他诸侯。
苏秦在搞定了赵国之后来到了韩国。见到了韩宣惠王,他先是把韩国一顿猛夸,说韩国现在精兵强将,士兵个个以一顶百。如果这个时候臣服秦国的话,秦国必然索要宜阳、成皋两城。现在满足了它,明年还会要割别的地。况且秦国贪欲无止,以有限的地来迎合无穷的贪求,这不是自找苦吃么?韩王听了觉得有道理就答应了苏秦。
搞定了韩王。苏秦又来到了韩国的邻居魏国。他对魏王说:“魏国方圆千里,国土面积在七国中虽不算最大,但是魏国百信、车马之多已经到了无处可安放的地步。我私下估计,大王的兵力绝不亚于楚国。现在我又听说大王有二十万武士、二十万苍头军、二十万敢死队、十万仆从、六百辆战车、五千匹战马。拥有这样的实力,却打算听从群臣的浅见,去屈服秦国,这绝非是明君的所为啊。现在赵王派我向您建议,订立盟约,望大王明察决断。”魏王也同意了苏秦的建议。
至此,韩赵魏三家都被苏秦说服了。还有两个国家需要他去游说,那就是处在北方的齐国和南方的楚国。齐、楚两国均为大国,并且在地理上距秦国较远,本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以什么样的理由来说服他们心甘情愿加入“联盟”呢?考验苏秦的时候到了。
苏秦首先选择北上到了齐国。他见到齐王,当然是拿出了他的一贯套路,先把齐国疯狂地夸赞了一番。他说:“齐国方圆几千公里,士兵几十万,粮食多的堆成山。不要说别的,仅仅看看国都临淄城就是‘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挥汗成雨’。”
齐王听了很高兴,让他接着说。苏秦说:“韩国、魏国与秦国接壤,与秦国一旦开战结果只有两个。要么战胜秦国,但是国力必然损伤,到时候恐怕别国会伺机入侵;要么战败,被秦国吞并。所以他们小心翼翼,对秦国处处忍让还情有可原。可是齐国距离秦国万水千山,秦国一旦驱并攻打齐国,必然担心韩国、魏国在背后掣肘。齐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所以秦国难以危害齐国是明显的。而你们不仔细考虑秦国对齐国的无可奈何,却要向西俯首称臣,这是齐国群臣的失策。现在听我的建议,齐国可以免去屈服于秦国的耻辱,而获得强国的实际利益,因此我希望大王您能留意划算一下!”齐王也应允了苏秦的建议。
六国苏秦已得其五,只剩下南方的楚国了。于是苏秦辗转来到楚国,见到了楚威王。他首先肯定了楚国是“天下强国”,绝对有称霸天下的资本。这样的结果必然会被秦国视为心腹大患。两国必然势不两立。所以从长远来考虑,“不如联合各国孤立秦国。我可以让崤山以东各国四季向您进贡,再把军队交给你,听从您的指挥。”楚王一听,觉得这样挺不错的,最终也就听从了苏秦的建议。
至此,苏秦终于凭借一己之力说动了六国,成就了一番大事:“为从约长,并相六国,北报赵,车骑辎重拟于王者”。
在这里我们简单分析一下,为什么苏秦能够成功的说服六国国君成立“联合政府”呢?第一,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秦国的崛起确实让其他诸侯感到震惊和不安,尤其是韩、赵、魏三国。各诸侯国国君内心也想着大家一起联合起来,确保自己的安全。苏秦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投其所好而已。第二,不得不说苏秦对战国国情和整个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对每个国家的弱点和痛楚也是正中要害。第三,他充分运用了自己说服的技巧以及过人的胆识最终成就一番大业。
o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