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未来

作者: 傅瑞德_台北 | 来源:发表于2017-04-05 14:13 被阅读1982次

(原发表于2010年3月21日)本文是在2009年底为某杂志所写、关于数字出版市场的一篇文章;经过重新整理,但语义不变。几年之后的现在看来,内容倒是还没有过时;不知道这是出版业界的幸还是不幸。

所谓“阅读的未来”,与其说是我们对于未来阅读形式的蠡测,不如说是在几个元素之间的交织与激荡之下,让我们在可见的未来之中,必须被迫尝试哪些新的图文载体。这些元素包括人的阅读偏好与习惯、图文载体和相关技术的演进、以及市场在前两者之间所扮演的角色。

在这些条件的冲击之下,我们近年来可以明显察觉,传统纸本出版虽然仍通过「以书养书」、或是财务杠杆的方式不断推出产品,勉强维持着市场上的多样性、也保住了出版商的门面,但这些出版品的发展动能显然是不足的,许多书籍上架时间只有数周、在店头寿命结束之前也卖得不多。

由于纸本出版需要的时间、资源、成本都相当高,所以往后有些类型也许会完全消失,或是只能通过其他载体阅读。

如果单看纸本出版这回事,最简短的形容词就是“衰退”两个字。

在讨论新旧产品或技术更迭时,企业管理上有“取代”(replace)和“竞争并存”(displace)的说法;前者的意思是,新产品完全取代旧产品,旧产品则在短时间内从市场上消失,像是电脑、手机之类的科技产品多半如此。

后者则是新产品将旧产品“挤”到另外一个市场区块、或是新产品自成一格,或许彼此略微侵蚀,但不会互相取代,也就是俗话说的“把饼做大”。

例如几年前休旅车的流行,虽然侵蚀了一部分轿车或货车的市场,但却创造出新的风潮,让整体市场的销售数量得以增加。

现在讨论新世代的出版形式和市场变化,纸本也好、网站也好、电子书也好、手机阅读也好,在开发新的产品类别时,都必须观察可能造成的是“replace”还是“displace”效应,以决定新产品该如何设计、如何投入市场、如何竞争、如何获利。如果混淆了这两者的效应,就可能使预测和讨论都事倍功半。

笔者的观点简单来说,就是电子书和纸本书在短期之内是“displace”的关系,也就是各自能保有一定的市场,不会互相完全取代;如果有适当的营销设计,甚至还有共存共荣的机会。

但问题是,在我交出这样的观察结论之前,纸本出版已经被网站之类的媒体、以及媒体所养大的这一代人们给“replace”了。也就是说,如果纸本阅读有一天会走到终点,杀手并不是电子书,而是十年前就已经开始萌芽的线上阅读、交易、以及发表形式。

电子书的出现,只是让这些形式转换成可以随身携带、而且更贴近纸本书造型与功能的具体条件,让原本没有意识到这些改变、仍然以为可以高枕无忧的出版者忽然惊醒。

这样的趋势是无法扭转的,出版者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三个改变可以做:一条路是调适,三件事情则是改变产品、改变经营方式、或是改变读者。

阅读偏好与习惯

也许这一节题目中的“偏好”应该叫做“偏执”。笔者个人至今仍极度偏爱纸本书籍,但这并不表示对电子书没兴趣、或是小看它的潜力。

相反的,笔者从十年前就开始观察与评论电子书的形式与技术、也创办过以PDF格式发行的电子杂志,深知电子出版品的优势与缺陷所在;然而坐拥书城、灯下眉批、座上独享、辗转枕侧,也都是我这一代读者跟纸本之间难以割舍的情感。

看着电子媒体和出版来势汹汹、纸本出版的种类和销售都日渐下滑,多少有兔死狐悲之讥。

对于电子出版,我的提问是:“我可以接受你,但你要如何改变我?”

所谓阅读的形式,甚至对有些人来说是“仪式”,必须用全部的感官去接收“书”上所承载的讯息;书籍的质感、形状、厚度、甚至来自材质和岁月的气味,也都是阅读体验的一部分。

要割舍掉这些体验,就必须用新的产品特性,为旧有读者塑造与以往迥异的阅读价值观。

撇开容易检索、容易储存、物质成本低廉的优点不谈,目前的电子出版等于将内容从完整的感官体验中抽离,只强调内容的“重新呈现”与便利性;对于有如美食家的阅读者而言,这不啻是满汉全席和营养药丸之间的天壤之别。

在电子出版从现在跨进未来、从生涩演进到纯熟的过程中,满足目前还是阅读主力的爱书人是一项艰难的任务。

当然,对于任何发展中的媒体技术而言,使用者是有世代差异的。我们的父执辈可能终其一生没有使用过、也不知道什么是电脑;而目前三十岁以上的世代,在资讯潮流的挤压下,却不得不学会如何运用网络和资讯科技提升工作产能。

而三十岁以下的世代,可能有许多人每天只在网络上活动、认为纸本书的死亡只是明天或是后天的迟早问题。

确实如此,所以出版者几乎不可能在短短十数年之内,就把每个人都训练成阅读品味一样、价值观一样、技术熟练度也一样的读者。

即使三十年之后随着人寿凋零,读者的性质已经完全不同于今日,纸本书已经回归古时,成为图书馆和少数人楼阁中的典藏品,阅读的形式也不见得是我们今天所想像的样子。

技术可以预测,但人永远是难以捉摸的。

也许我此生不会再买另外一套百科全书,因为网络上的资讯、再加上自己培养的整理和过滤能力,已经足敷查询所需,但我很难忍受读书破万卷,但却家中徒四壁的空虚。

movie-918655_1280.jpg

载体和技术的演进

每次提到纸本和电子出版之间的差异,我想到的就是舞台剧和电影之间的不同。

虽然观众都是坐在台下欣赏,但舞台剧是伸手可及、却又无法变换视角的实体;而电影则抽离了剧场的演出本质,以剪接、分镜、时间变换、反覆播放等现场演出无法企及的特性,成为另外一门独具地位的艺术。

从文章一开始到现在,我们提到的“载体”可以说是承载讯息、让人们通过眼睛阅读并接收的媒介;如果更广义的说,则是承载图文、影像、动画、声音等讯息,让人们通过多数感官体验讯息内容的媒介。

毫无疑问的,几乎每一项今天的电子载体都在模仿传统物质,但模仿得最像的并不一定成功。完全忠实呈现舞台剧效果的电影不见得好看,反而会失去电影技术所能表现的特色。

早期有太多网站试图模仿书架、书桌、书本、书签,或是其他真实事物的效果,但模仿得越像就越老气、越凸显出虚拟世界难以企及的极限。

由于技术的限制,所有新载体都必须先以“抽离必要元素的方式”来呈现,然后再继续发展。

与早期的灯号和打孔卡片相较,电脑屏幕上能显示粗糙的黑底绿字,就已经是了不得的成就;有一天电子油墨和电子纸能和传统纸张一样纤薄清晰、而且价格低廉,也会是了不得的成就。

然而仔细想想,这也只不过是在另外一种载体上,呈现了纸张和印刷术在千百年前就已经达到的境界;新的载体只是在传统技术的停顿等待之下,勉强赶上通往下个世代的起跑线。

就像电影之于舞台剧一样,能在银幕上勉力播完整场演出,不烧坏放映机灯泡、不扯断胶片、不再靠说书人在旁讲解剧情,只不过是第八艺术崭露头角的开端;之后除了形式类似、性质相近之外,就必须完全走上自己的路、发展出自己的表现特性,而不是耗费更多精神研究如何更神似舞台剧、也不是将舞台剧挤下悬崖。

如果能彼此保持独立、但互相撷取所长,则更能成为艺术继续进步的养分。

基于这样的想法,大致上就可以解释前面提到过的,为什么纸本出版最大的劲敌并不是目前的电子书,而是网页媒体。

除了十五年来已经教育了一整个世代的读者之外,网页也早已走出对纸本邯郸学步的阶段,发展出一套自己的操作介面、设计规范、审美观点、动态展现、商业模式、甚至读者社群交互的架构等等,这些是所有特性都束缚在“色、香、味”实体经验上的纸本书所无法企及的。

换言之,如果网页媒体仍然执着于模仿实体,而非善用硬件、网络、线上交易等进步而另谋出路,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从实质上来看,今天我们看到的所有电子书软硬件技术和格式,无非都还只是网页相关技术之下的一小段分支,而且才刚刚要分家另立字号而已。

因此我们希望的是,往后纸本出版、电子出版、以及网页媒体的经营者能够了解,一开始时提到的“replace”和“displace”如何不同、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竞争关系与差异。

当然,最好的结果就是往后仍然都能继续存在;网页媒体在未来数十年中仍将站稳脚步,电子出版也以其中一个支流的角色,为读者带来阅读和沟通的便利。

至于纸本出版,也许就像舞台剧一样;电影让滥竽充数、或是体质衰弱的剧团难以存活,但一场精彩舞台演出所带来的体验和感动,却是电影永远无法取代的。

市场扮演的角色

出版和许多其他产业一样,市场机能同时扮演着两个互相矛盾的角色:一个是推进者、资助者、流通者,并且时时反映着内容制作者、载体生产者、以及阅读消费者的需求。

但另一方面,由于市场主力多半由具备相当规模的企业组成,因此往往与现有的成熟商品有所纠葛,甚至因为庞杂组织的迟钝、成员的既得利益与视野宽窄、以及资金运用的优先顺序,因而成为新技术、新观念最大的绊脚石。

如果再将阅读的目标扩大一些,从书籍再延伸到杂志、甚至电视、网络、手持电子装置等等,那么市场端的面向就会更多,像是广告商、电信商、内容转换工作的承包商等等,其中的金钱拆分、以及竞合关系也就更为复杂。

举例来说,如果要让读者掏钱买出版品,无论是实体或电子,都必须有展示、储存、递送或下载、付费与拆帐的机制;如果是由广告商赞助,则会牵涉到广告价格、露出版面与频率、广告内容与商品销售之间的联系。

假如是经由电信商下载至手机之类的载体、或是连同电信费用收款,可能还要加上电信商的服务费用。

这些除了牵涉各方的利润之外,更可能影响出版品的设计、时效、出版频率、成本等等;如果再复杂一些,还会和版权扯上关系。

例如目前大多数出版商在请作者写书、或是购买外文书翻译权的时候,多半没有考虑到电子版本;所以要不是恪于版权无法进一步让出版品多样化、就是迟迟无法进展,空有读者需求和出版技术,只能手握版权坐困愁城。

另一方面,随著作为文化媒体之一的网站兴起,传统出版者原本就受到相当程度的挤压;在电子出版品因为上述种种缘故,发展十余年来一直难以突破的期间,网站早已渗透每一个上网阅读的角落,成为电子出版的前锋。

某些类型的出版品,在这十年之间可能早已被网站逼到擂台角落,只能靠年龄层较高的、不上网的、或是会上网但不擅于搜寻的读者支持,继续在出版世界的边缘苟延残喘。

这些“濒临绝种”的出版品类型包括大堆头百科全书、专业参考书、食谱和技术手册之类的教学工具书,甚至大多数时候只用于查询出典、而非有系统阅读的历史书等等。

包括笔者自己在内的许多读者,虽然有频繁购阅大量书籍的习惯与嗜好,但或许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买过这些类型的出版品,而多半运用熟练的查询技巧,在短短几分钟之内上网找到需要的答案。

换言之,以目前存在网络上的内容与知识,加上日渐进步的搜寻技术、以及熟悉搜寻方式的新一代读者,几乎已经取代相当大部分的工具书市场;那么,因为版权和其他因素,目前还不在网络上的内容呢?现在还没有诞生,未来才会出现的新知识又是如何呢?

台湾知名博客、也身兼出版公司总经理的陈颖青先生,在日前一篇文章中提到:

网络上满满是空荡荡的Web 2.0网站,每个网络创业家一心想着就是等着网友贡献内容。而我们这些能够推动完整内容诞生的传统纸书业者,却因为他们的科技能力不足,正在被缺乏远见的数位内容政策所边缘化。

就一针见血指出了新世代网络媒体的问题。

用户贡献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s,UGC)曾经是所谓Web 2.0时代令网络创业者自豪的特性;创业者只要提供好的题材、好的内容贡献机制、好的社群分享规则,并利用收集到的内容,产生出新的交互方式和汇整资讯,就可以创造成功的商业模式。

从2000年以来,这一直是让Web 2.0支持者深信不渝的显规则、硬道理。

然而矛盾的是,许多写作者宁可将时间和智慧贡献给没有报酬的UGC网站,留下大量缺乏系统整理、内容查证、以及专业编辑校改的作品,也不愿意交付给愿意付出报酬、重视妥善编辑和表达形式的传统出版业,成为挽救纸本书籍的资源。

也就是说,有大量博客文章在网络上累积,但却没有太多人能成为“网络作家”。

当然,这牵涉到文章质量、内容是否迎合销售趋势、形式是否适于纸本出版等等,不能完全怪罪作者;然而反过来看,正是这些近乎“形式主义”的要求,成为传统出版业者的罩门、使得百十年来在出版者手上堆积如山的书籍内容,无法变成容易流通的形式。

对于传统出版者来说,除了“科技能力不足”这个显而易见的理由之外,缺乏愿意信任的出版平台、以及版权与销售观念的停滞,都是难以突破的原因。

至今仍有许多传统出版者相信,将产品转为电子出版会让市场崩溃、或是杀死自家仍有获利的纸本产品。

这样的疑虑不能说不对,究竟仍然没有绝对的证据,可以证明电子出版是可以完全回收、一定获利、救亡图存的生意;但如果作为主要版权所有者的出版商愿意尝试,新的出版形式就很难与几世纪来根深蒂固的观念抗衡。

或者再进一步说,为什么文章质量好、符合销售趋势、形式适合纸本才能出书呢?

在纸本出版的繁荣年代,这些问题的理所当然,都是不需要大脑就可以答覆的;然而面对网络媒体、以及下个世代电子出版的竞争,这些问题都已经到了需要再度思考、赋予全新答案的时候。

如果这些想法无法突破、或是无法立志转型,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攻城掠地、自己的产业哲人其萎了。

结语

在本文之中,笔者没有试图预测出版的未来、也没有在技术发展方面着墨太多,而是希望通过几个不同的视角、还有对于过去的回顾,描绘出往后几年之间新旧出版形式的竞争与改变、以及对于这一两代典型读者的影响。

许多纸本书支持者所强调的技术优点,包括内容与载体合一、版权控管的困难较少、交易的平台更为多样等等,都不在本文以“阅读”为主的讨论范围之中;而我也相信,这些都会在未来几年的电子出版品上获得解决,所以就不特别提及了。

事实上,这些看似微小的题目,每一个都可以用一整本书(或者应该说漫长的线上讨论)来涵盖,不是几段文字就可以下定论的事情。

无论阅读版块如何消长,我们希望看到的是阅读人口持续增加、资讯交流的渠道变得迅速而流畅、不同的出版形式之间彼此截长补短,让当前世代的读者获得更多有用的讯息。

无论技术和形式如何变迁,最好的结果仍是建构出读者、平台、以及市场三方面都能各展所长、各取所需、各蒙其利的永续生态。

在回归本质之后,阅读究竟仍是一种通过文字与其他感官,汲取信息为我所用的途径,出版仍是一种满足自我、传递知识的事业;无论对于经营者、发表者、读者而言,这些都是一种无可取代的乐趣、以及对于自我成长的驱策。

即使在未来的冲击之下,相信这一点依然不会改变。

相关文章

  • 阅读的未来

    一嘉之言:纸媒危机中的“碎片化”思考 新闻这一行,最后都是拼天赋的 主编没有“死”,即将变成产品经理 媒体新趋势:...

  • 阅读的未来

    (原发表于2010年3月21日)本文是在2009年底为某杂志所写、关于数字出版市场的一篇文章;经过重新整理,但语义...

  • 电子阅读的未来

    下面是几年前自己的一篇旧文,突然想起这篇文章的原因是,这篇文章描述的是我对未来的电子阅读器的种种期望。这几天我一直...

  • 未来学校19|未来从此刻开始

    阅读书籍:《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 打卡人:谢忠灯 打卡天数:19/235 阅读篇目: 未来从此刻开始 阅读内容...

  • 阅读 未来简史

    这本书让我从人类的一步步进步的角度来总结历史,展望未来。虽然有很多论点并不是和认同,而且从我的角度理解,看了些论文...

  • 阅读*向未来

    书是用来读的,不是摆在架上欣赏的。 知识是读出来的,也是听出来的,或是看出来的,不是躺在床上空想出来的。 读写能力...

  • 阅读,照亮未来!

    N4—15组读书《教育的目的》分享会

  • 阅读改变未来

    阅读改变未来 今天学习了《呼兰河传》第四讲,了解了语言风格的形成、戏剧化的讽刺、散文化的倾诉、诗...

  • 阅读未来简史

    从智人到智神,人类希望得到不死,幸福和神性。 研究历史不是为了延续过去。,而是要从历史中解放出来。 知识的悖论,知...

  • 阅读点亮未来

    邓闵月20201113日精进100天挑战Day47 家里虽然有很多书了,而且iEnglish2万册书籍,可是又忍不...

网友评论

  • 惊鸿2019:好多年没有买过书了,似乎喜欢了看电子书。只是,太累眼了
  • bd49e3c6f2ae:看书多了自然好
  • 咸叔说:媒体、出版、教育的介质和形式正在走向融合。
  • 1ee8ad754da6:我并不认为纸质书会被替代。这正如我们难以想象以牙膏状,罐头装的素食甚至宇航员食品最终会替代人类烹饪习惯和厨房的存在。前者是充饥,后者却是生活。同样,电子书更多的是“了解”和“知道”,而纸书却以各种充实于人的感性存在的需要作为人的生活一部分而存在。
  • 张大惊:题目好,有前瞻性,赞
  • Poet丶野鬼:我们一直在说,什么是好的,我觉得我们说了不算,应该讲给时代评论,时代说这是好的那才是好的。
  • Kince_X:现在传统的出版社都在向数字化出版转型,未来是数字出版与知识服务这样一个形态相结合,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当然同样也可以做综合体平台。
  • 安择:看到了纸质书的成本在上升!喜欢纸质书!
  • 泡狐龙保护协会:书是信息的载体。现在出书的门槛被互联网拉高了,作者需要很有水平出书才有人买,书本内容高质化、精品化,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傅瑞德_台北:不过得看看一些穷出版社能不能活下来。 :stuck_out_tongue_closed_eyes:
  • 云小仙儿:多年前的内容现在仍未过时,作者你好厉害啊!!不过文中有些内容还是能够看到已经实现的,很多好的电子书,也已经出版成纸质书了,就像舞台剧和电影完全不一样,可是好的舞台剧改编成电影以后仍然很受欢迎,扩大了受众,还是挺好的。电子书和纸质书的争论由来已久,感觉是各有所长,有些书喜欢做记录以及爱重复翻看,就会买纸质版,不需要做记录的书,电子书更方便。我不太懂出版业,不过对于阅读的未来,总感觉只要内容好,无论什么形式,都会有爱阅读的人来看。
  • bf6ba4b3c895:我也不想看电子书
  • 1df0fa56e88d:一本好书,看我的weixin:df_svip

本文标题:阅读的未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ont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