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经典风语阁更文800字点赞
花事阑珊竹事初,一番风味殿春蔬

花事阑珊竹事初,一番风味殿春蔬

作者: 碧彧 | 来源:发表于2022-12-26 11:43 被阅读0次

“无数春笋满林生”,竹笋,即竹的幼芽。春暖花开之际,正是春笋竞相破土之时。

竹笋肉厚、色白、质嫩、气香、味鲜,是餐桌上一道不可多得的佳肴,享有“素菜中一品”的美誉。

我们现代人喜爱,几千年前的古人对竹笋更是趋之如骛。

他们不仅把它作为一种食材,更是把它作为一种精神象征。

因为笋的文化符号多附从于竹,而其最主要的,是象征勃勃生机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东坡先生就曾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若要不瘦又不俗,还是天天肉烧竹”。

东坡作为文人中的“超级吃货”,对笋可谓是情有独钟。

“头角崭崭露,江南四月时。定应孤竹子,未脱老莱衣。怒长搘苔石,旁行过棘篱。不来能几日,渐学翠鸾飞。”

在宋代诗人蒋华子眼里,笋就像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一样,时机一到,就会崭露头角,出人头地。

“花事阑珊竹事初,一番风味殿春蔬。”、“丁宁下番须留取,障日遮风却要渠。”

诗人曾几说,在春末夏初的时候,百花已经凋谢,而新笋则应季遍生。将新鲜的竹笋采来做成蔬食,真的别有一番美味。

但在采摘的时候,一定要留下一些竹笋,以便其长成茂密的竹林而为人们遮挡风与太阳。

这与李商隐的那首“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在立意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因为自己一直怀才不遇,所以李商隐对伤害年轻人的举动非常痛恨,他以笋象征有志青年,抒发了诗人护“笋”的愿望,可谓意存高远。

而曾几的这首诗同样是表现出诗人保护济世之才的意愿,也可以说是意存高远。

曾几,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学识渊博,勤于政事。

他生活在将近一千年前的宋代,是今江西赣县人,后来又搬到河南洛阳居住,曾经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

曾几一家父兄都是学识渊博、朝中做官之人,他的父亲是进士,长兄也中了进士,官至学事,次兄依旧是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最小的兄长还是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到了他自己,依旧身入仕途,一生为官。

他是一位高寿诗人,享年82岁,这在当时可不多见。

他的学生是陆游,陆游为他撰写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

后人将曾几列入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以黄庭坚为中心,以杜甫为江西诗派之祖。

曾几的诗大多属于抒情遣兴、唱酬提诗之作,非常淡雅清新、流畅自然,他的五言、七言律诗也讲究对仗自然,从他的诗词中,可以见其功力。

《食笋》
花事阑珊竹事初,一番风味殿春蔬。
龙蛇戢戢风雷后,虎豹斑斑雾雨余。
但使此君常有子,不忧每食叹无鱼。
丁宁下番须留取,障日遮风却要渠。
南宋•曾几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创作的关键在于立意。意当存高远,立意高则格调高尚。

花事阑珊竹事初,一番风味殿春蔬。

首联的意思是,在春末夏初的时候,百花已经凋谢,而新笋则应季遍生。将新鲜的竹笋采来做成蔬食,真的别有一番美味。

开头两句写时令,并点醒题目。春末夏初,正是新笋登盘的时节。

烂漫的春花已经接近尾声,新鲜的竹笋恰于此际萌发,那别具一格的鲜美风味,给诗人清贫的食单上添上了一味佳肴,足为春蔬之殿。这是题目的正面文字。

龙蛇戢戢风雷后,虎豹斑斑雾雨余。

颔联的意思是,风雷以后,竹笋破土而出,就如龙角戢戢欲动一般,雾雨之中,竹笋就如雾豹一样初露斑纹。

戢戢【jí jí】:密集貌。顺从貌。鱼张口貌。象声词。形容细小之声。

三四句描写竹笋萌生的形象。

“云龙”、“雾豹”是常典,用来形容竹笋,却显得意象新奇。把小小的竹笋写得如此有声势、有色彩,也表现了诗人对它的浓厚兴趣。

本来,用龙蛇写竹,是诗中传统手法,黄庭坚《刘明仲墨竹赋》云:“游戏翰墨,龙蛇起陆”,是其例。

此二句写春夏之交,在风雷雾雨之际,新笋破土而出,如龙角戢戢而动,如雾豹初露斑纹。

诗人用隆重的笔触把竹笋写得如此绚烂多彩,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会很自然地联想起那些隐居求志、养晦俟时的君子,一旦风云际会,出而整顿乾坤,崭然露其头角,炳然现其文章的盛况。这些文外曲致是耐人寻味的。

但使此君常有子,不忧每食叹无鱼。

颈联的意思是,只要竹林中能够常生出新的竹笋,纵然没有鱼肉可吃也是没有关系的。

五六两句是诗人的祝愿,因食笋而想到的。

方回评之云:“‘有子’及‘无鱼’,事虽非竹,而善于引用。”意思是指诗人把一些常见的典故用得很灵活,很恰当。

《晋书》:“王徽之寄居空宅,便令种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后人据此把竹子称作“此君”。

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只不过是说,只要竹林常发出新笋,就不怕顿顿吃素,没有鱼肉。

可是,当剖析了诗人用事的内涵时,就会领悟到更深的意蕴。

那就是说:只要贤哲有后,继起有人,则诗人对自己的贫困生活是毫不介意的。这是诗人发自深心的祝愿。

二句的意思是一气连贯而下的,这是曾幾处理律诗中的对偶句惯常使用的手法。

丁宁下番须留取,障日遮风却要渠。

尾联的意思是,在采摘的时候,一定要留下一些竹笋,以便其长成茂密的竹林而为人们遮挡风与太阳。

结尾二句,拓开一层作结。意思是说,不要把笋子全吃完了,应该留下一些,让它生长成竹,因为还得依靠竹林给我们挡住太阳遮住风哩!

“下番”的番字读去声,意思是轮次,下番犹言下一轮。

诗人因此番食笋,感到味美,遂思常食;但又想到障日遮风需要竹林,因而想到下一轮笋子应当留下点,这种曲折的心理描写,正是此诗寄兴深微的地方。

东坡尝言:“夫诗者不可以言语求而得,必将深观其意焉。”

这首诗,通过食笋,言外流露出诗人忧国忧民、欲得济世之才以救时艰的殷切希冀,我们应该“深观其意”,观其“大旨”,但不宜字比句附,胶柱求之。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相关文章

  • 花事阑珊竹事初,一番风味殿春蔬

    “无数春笋满林生”,竹笋,即竹的幼芽。春暖花开之际,正是春笋竞相破土之时。 竹笋肉厚、色白、质嫩、气香、味鲜,是餐...

  • 泓颖原创诗词‖七绝·煮粥

    炉边细读早炊书,拣米分盐试手初。 不是寻常清粥碗,一番风味在芳蔬。

  • 齐天乐·赋芍药

    殿春红粉争酥腻。欣看碧空初洗。索隐诗经,寻辞楚些,酣畅梦游溱洧。愁予乐尔。记漫倚玫瑰,乍尝风味。不想而今,白头诗...

  • 本香花情结

    春已阑珊,花事渐减,于绿肥红瘦中,垂若飞瀑,望若香雪。 ——题记 当海棠...

  • 秋分有感

    (桂殿秋) 秋分至,夜阑珊。梦里玉箫三生缘。 梅兰竹菊皆文客,笔墨丹青绘圣贤。

  • 花事之竹

    一个人在家里,因心里止不住地高兴与雀跃,而茫然着不知该做什么事了。 我只想守在那刚栽植的一盆凤尾竹前,看着它的青翠...

  • 师韵

    春日吟屠苏 阑珊有亦无 油丛春深里 绽黄任幽初

  • 踏春逐梦

    雨伴箜篌竹伴楼,百羽慕春笙声透。 纵有云山极乐殿,不干迷途愫愿流。

  • 《泡菜》古风

    兴至摘园蔬,闲来腌泡菜。 色香个个夸,风味人人爱。

  • 蒲可可果蔬汁这些小知识一定要知道

    纯果蔬汁中含有果蔬中所含的各种水溶性营养成分和果蔬的芳香成分,其营养成分含量及风味最接近果蔬原料本身。饮料中果蔬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花事阑珊竹事初,一番风味殿春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otg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