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曹操自小相识,曾经肝胆相照,有托妻献子的交情。然而,当曹操征讨徐州时,他却趁机与吕布联合背叛,差点让曹操一无所有。
这个人叫张邈。
随便找的张邈形象“我若不还,往依孟卓”
《三国演义》中,曹操东征徐州的陶谦,一路上连克多城。陶谦惶恐不安,四处求救。但这时,曹操的后方却突然发生了变乱。
原来,陈宫叛迎了吕布,各郡县也都纷纷响应,偌大的兖州只剩下三做城池还在手中。众将士哗然,曹操连忙班师回救,却又在濮阳被吕布大败,自己也差点身陨。
陈宫叛曹操迎吕布,历史上确有其事。但在这场叛乱中,有一个人至少是个男二号的戏份,但在演义中却被当成了路人甲,只在开场时给了个镜头。
他就是张邈。正是有了他的支持,吕布才敢与曹操作对,而兖州才会如此快速的被攻占下来。
然而也就是这个张邈,却曾经是曹操的至交好友。他们俩自小相识,互为知己。董卓作乱时,东郡太守桥瑁假传三公名义,号召大家起兵勤王。曹操积极响应,但他由于在老家与当地官员不和,无法在家乡招募士兵。所以便投奔了张邈,后者此时是陈留太守。
在张邈的授意下,当地豪强卫兹用家财资助曹操,招募了五千士兵。后来曹操单独领军讨伐董卓时,张邈又派卫兹率一队人马跟随出征。可以说,曹操的第一次举兵,张邈的作用无可替代。
正因为有这样的情谊,因而当公元193年出征陶谦时,曹操便对家人说,“我若不还,往依孟卓。”这两个人,可称得上是托妻献子的交情。
那么,张邈为何最后叛变了曹操呢?
心不自安
对于张邈的叛变,《三国志·陶谦传》这样解释:
各路诸侯讨伐董卓时,袁绍被推举为盟主。在战争过程中,张邈曾经对袁绍大加批评,引发了袁绍的不满。
后来吕布先投靠袁绍,但不久两人不和,吕布又离开了袁绍投奔张扬。途中路过陈留时,张邈却与吕布把酒言欢,结交为好友。
袁绍听说后,非常恼怒,就想让曹操杀了张邈,但曹操没有听从。张邈知道后,对曹操非常感激,但仍然畏惧曹操以后会帮助袁绍杀掉自己,惶恐难安。
《三国志》原文说,“邈畏太祖终为绍击己也,心不自安。”
这里便产生了两个问题,第一,袁绍与张邈结怨,为什么不自己动手,而是派曹操动手?第二,袁绍派人让曹操杀张邈,应该是比较隐秘的事,如果不是曹操故意公开,张邈应该不会知道。
曹操之所以故意公开,一方面是施恩与张邈,一方面也是为了彻底打消张邈的疑心。
那张邈为何仍不自安呢?
这两个问题其实有一个共同的答案:袁绍和曹操这时候是同一个政治联盟,而且袁绍是老大。
老版《三国演义》中的袁绍袁、曹同盟
袁绍与曹操自小就相识,两人都好任侠,曾是挚交好友。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则花边野史。袁绍和曹操从小放荡不羁,一天,两人看到有一家人正在办婚礼,于是偷偷潜入进去,想把新娘子偷出来。但屋里都是人,于是曹操计上心来,大喊了一句:有小偷。
新郎家里的人纷纷出来,两人趁机跑进新房,把新娘子劫持出来。但在逃跑的过程中,袁绍却不小心掉进荆棘丛中,无法脱身。
曹操这时大喊了一句:小偷在这,袁绍吓得一跃而起,从而摆脱了荆棘。两人这才顺利逃脱出去。
这个故事本身可能并不存在,但它反映袁、曹自小交好的情况却是事实。
屠夫何进当了大将军后,两人都在他帐下任职,也一起图谋诛灭宦官,可谓志同道合。讨伐董卓时,曹操大败之后就是投奔的袁绍。
正是在袁绍的支持下,曹操才重新崛起,先是当上了东郡太守,其后又是兖州刺史。其后,在曹操征讨陶谦的战争中,袁绍也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可以说,曹操早期的崛起,与袁绍的帮助密不可分。所以,陈琳在讨贼檄文里称曹操是袁绍的“鹰犬之才,爪牙可任。”
正因为袁绍与曹操的这种亲密关系,所以袁绍才会让曹操杀掉张邈。而在曹操没有照办,并且主动告知的情况下,张邈仍然没有放下心来,也是这个缘由。
不仅是因为他明白,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而且,曹操就曾经做过类似的事情。
讨伐董卓时,只有三个人与董卓直接交战,一是曹操,一是孙坚,一是王匡。与吕布类似,王匡曾经与袁绍合作,后来也发生了矛盾,他便离开袁绍打算投奔张邈。
结果在路上,被曹操联合王匡的仇人杀死了。在此之前,曹操与王匡并没有恩怨,他之所以杀王匡,应当是出自袁绍的授意。
有这样的前车之鉴,张邈当然无法完全相信曹操。
心有不甘
除了内心的恐惧不安外,不甘心位居曹操之下,也是一大原因。
遭遇乱世,虽然百姓受苦,但英雄可以大展宏图。张邈世家出身,自小就有游侠之风,好结交四方英豪,不爱家财,常常振穷救急,所以享有美誉,位列“八厨”。
当初讨伐董卓时,诸侯联军屯兵各处,袁绍、王匡在河内,张邈、刘岱、曹操在陈留酸枣,袁术在南阳,孔伷在颍川,韩馥在邺城。
袁绍表面上被奉为盟主,但他实际上兵力不足,只有一郡的兵马。最有实力的是驻扎在酸枣的联军,共有十多万。而这十多万军队,领头人就是张邈。而彼时的曹操,还是靠张邈的帮助,才有了几千人马。
后来,兖州刺史刘岱与青州黄巾军交战被杀,无论是实力还是名望,张邈认为都应该由自己担任。而曹操却凭着袁绍做靠山,在鲍信等人的拥护下当上了兖州刺史,一下子成了自己的上司。
这自然让张邈有了巨大的心理落差。
当上兖州刺史后,曹操开始了对本地世家大族的收服工作。对愿意投靠的世家,如程昱,给予重用。不愿投靠或持观望态度的世家,便杀鸡骇猴,处死边让便是一个赤裸裸的信号。
这种形势下,张邈必须做出选择,是彻底投靠,这就意味着从此匍匐在曹操的脚下,而这个人曾经是依附于自己才起家的。抑或寻找机会,脱离曹操自立。
所以,当陈宫趁曹操出征内部空虚,前来劝他:
“今雄杰并起,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觽,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制于人,不以鄙乎!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兖州,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此亦纵横之一时也。”
这一番豪言壮语,打动了张邈,他决定放手一搏。
曹操为何没有防范?
对于张邈的异心,曹操是不是毫不知情呢?应当不是。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经看出了他们之间的貌合神离。以曹操的心思,不会不明白。
曹操之所在出征之前没有过多防范张邈,一则张邈与他有恩,更是讨伐董卓的功臣。此刻就处置了张邈,道义上说不过去。二则刚占据兖州不久,内部还没安定,外部又有陶谦、张绣、袁术等敌人。
一旦处置张邈,必定引发内部叛乱,因为张邈不仅是兖州名士,而且是一郡太守,弟弟张超也是一郡太守,有一定的实力。
三则,曹操认为张邈并没有勇气与实力叛变。张邈是一郡太守,所管辖的陈留郡又是兖州数一数二的大郡,人口钱粮都丰盛。
按理讲,乱世时他有称霸一方的资本。但奈何他虽有志向,但打仗并不在行,手下也没大将。当初讨伐董卓时,手握十万重兵却不敢一战便是证明。
所以,自认对张邈知根知底的曹操,并不担心其会叛乱。因而,他对张邈以拉拢安抚为主,那句“我若不还,往依孟卓”,不过是故意说给张邈听的,为的是收买人心罢了。
然而,曹操却没有料到两点意外,一是陈宫会叛变,二是吕布会参与进来。
陈宫之叛
三国演义里,陈宫是坚定的爱国分子,汉朝的好儿女。为了塑造他的这一形象,罗贯中就删改了他为曹操立下汗马功劳,并被重用的事实。
实际上,曹操之所以能占据兖州,陈宫的四处游说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为他是兖州本地人,又好结交豪侠,所以在兖州颇有人脉。所以后来,曹操把他当做心腹,出征陶谦时,他便让陈宫在后方看守大本营。没想到,陈宫却已有异心,他利用自己的名望,游说各方。
在兖州内部,他联合了一批反曹的势力,以陈留太守张邈为首。但他也知道张邈军事实力不行,所以又对外联合了吕布。吕布虽然被称作有勇无谋之辈,但他的勇武天下闻名,手下更有一支善战的并州铁骑。
就这样,张邈、陈宫、吕布组成了一个联盟,这里面既有本地世家的支持,又有吕布强大的军事实力。于是,兖州各个郡县纷纷归顺了吕布张邈,最后只剩下荀彧、程昱所驻守的三座城池属于曹操。
张邈联合吕布反叛,确实打了曹操一个措手不及,然而却没有一举消灭曹操的主力,让他有了缓冲的机会。
其后,天时不利,发生了自然灾害,使得粮食歉收,两人不得不罢兵。后来,袁绍又对曹操加以支援。慢慢地,胜利的天平开始倾向了曹操。
最终,吕布张邈失败了,张邈三族被屠尽,他本人也在去袁术处求救的路上,被部下杀害,吕布则投奔了刚当上徐州牧的刘备。
一场叛乱就此平定,曹操笑到了最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