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国美声声乐教育大师,先后荣获了中国音乐艺术最高荣誉奖“金钟奖”,法国政府授予的“法国国家军官勋章”等。
她是教育的功臣,是一个被人称为先生的女人。
有人说她是中国最后的音乐贵族,有人称她是真正的女神。
她的名字是周小燕。
2016年3月4日,她走完了99年的音乐人生。
今天正是她100周年诞辰纪念日,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位伟大女性的生命历程。
1、黄河之畔飞出中国的夜莺
1917年8月17日,周小燕出生于湖北武汉的一个工商世家。由于父亲周苍柏对音乐的痴迷,周小燕从小就对音乐生出了浓厚的兴趣。1935年,热爱音乐的周小燕考入了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专门学习声乐演唱。抗日战争爆发后,周小燕辗转来到巴黎,继续学习。7年的勤学苦练,让她在1945年10月站到了巴黎大剧院的舞台上,以精湛的技艺和美妙的歌喉征服了挑剔的法国的观众。此后,她又应邀前往捷克,参加布拉格之春音乐会。
她的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被誉为“中国的夜莺”。
每次登台,她总要演唱中国曲目。《长城谣》、《神女》、《红豆词》……周小燕总是一袭旗袍。“唱歌时我一定要穿中国服装,不然别人会把我当日本人,最恨了!”周小燕说。被称为“东湖之父”的进步实业家父亲留给她最大的产业是爱国之心。当年她出国时,父亲对她说,“你是中国人,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自己的国家。学完了要回来。”
在欧洲声名远扬时,她毅然回到了告别九年的祖国。1947年10月,周小燕重回上海,加入了学生们发起的“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在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大学筹粮募捐义演。“哎呀,一碰就激动地哭了。”她回忆说,学生们将一面面锦旗送给这位从海外归来的爱国歌唱家,赞誉她“唱破阴湿的天”、“从黑夜唱到黎明”……
1949年,周小燕第一次听到老友光未然创作的《黄河大合唱》,1950年,即受邀在苏联导演拍摄的影片《中国人民的胜利》中,担任该曲《黄河怨》段落的领唱。“那时候的人(听众、演员)亲眼目睹中国人民遭受苦难和蹂躏,对曲子太有体会了。现代年轻人没有具体的画面,但我相信他们通过歌词也完全能感受到其中的感情和力量。”1986年,周小燕在旧金山歌剧院听到当地演员用中文演唱全本的《黄河大合唱》。“你到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那么你听吧!这样的唱词一出来,所有的华侨都哭了。它是那么有力,眼泪哗哗地流。”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著名音乐评论家居其宏先生曾在文章中说到:“在中国声乐界,把创建中国声乐学派的目标当作自己艺术理想的有志之士大有人在,好几代声乐家为了追寻这个理想而上下求索,呕心沥血,成就卓著。其中,以美丽动人的歌唱艺术独树一帜堪称大师者,有郭兰英等人;以高徒辈出的教学成果震惊国际乐坛堪称大师者,有沈湘等人;而将这两者合二为一兼而得之称双料大师者,试问二十世纪之中国声乐界:谁可当此盛誉?我的回答是:仅周小燕教授一人而已”。
1949年,周小燕受聘担任了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老师。此后的50多年来,周小燕为了教育事业鞠躬尽瘁。
她培养的歌唱家曾多次在国际、国内比赛中为中国争得荣誉。其中有生已经登上美国大都会歌剧院(Metropolitan Opera)、旧金山歌剧院(San FranciscoOpera)的舞台,成为主要演员。周小燕教授培养了大批优秀声乐人才,有的在国内各高等院校任教,有的活跃在国内外歌剧音乐舞台上,另有在国内外各类国际性大赛中夺冠,如刘捷、廖昌永、张建一、高曼华、张奕、朱金专等。
周小燕的老伴张骏祥曾说过:“小燕除了躺倒在床上睡觉,其余时间全部给了她的学生。”准确说,是全部投入在她的事业中了。
1996年,周小燕的老伴、著名电影导演张骏祥病逝。他们在美国的一双儿女回来奔丧。临走那天,儿子看到瘦弱的母亲在沙发上直掉眼泪,心中很是不忍,就动员母亲和他们一起去美国。可周小燕不答应:“我不去。我的学生都在这里,我去那里干什么!”
还有一幕始终在儿子的眼前:20多年前他在上海开公交车。正好,他开的这条线路,经过上海音乐学院。一天,他开着车,看到母亲推着自行车正与学生高曼华在路边说着什么。他一圈开回来,发现母亲还在与高曼华说话。回到起点站,他再开车上路,母亲和学生还在那儿,谈兴正浓。
在98岁高龄时,她说:
我从来都不觉得自己老了。他们每天只给我一个学生,我觉的两个还是可以的,否则一天有这么多时间,我就劳动一个钟点,太少了!
3、真正的女神
她一生奔忙,一生优雅。无论何时何地,都非常注意自己的仪表和形象,始终保留着骨子里的名媛风度。她的儿子回忆说,她即使住院,也一定梳头、化妆,干干净净见人,只有在做手术时,才见到她摘掉假牙。她一辈子都化妆、穿高跟鞋。
她是音乐界的泰斗,德高望重。可她非常谦逊低调,极平易近人。见过她的人,无一不被她亲切美丽的笑容折服,那笑,像阳光一样温暖,像春风一样和煦……
斯人已逝,懿德流芳永远怀念周小燕先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