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刻骨,
所以铭心。
——《如果国宝会说话》
文丨旧故麻袋
∨
对博物馆的钟爱源于南京,那是我第一次去南京游玩,时间安排的紧凑,因为难得,想在两天里逛完所有南京的名胜古迹,去完中山陵后,同去的友人告知南京博物馆离这边较劲,问我们是否要去看看。由于当时正好赶上饭点,为了既能就近解决饱肚,又能找个饭后可以散步的地方,我们最终还是决定去一趟。
初见南京博物馆,外观雄伟,几座颇有设计感的建筑屹立在左侧,从左侧检票进入,里面丰富的让人惊喜,这也许是我去过最有意思的博物馆,根本停不下来,藏品之多,介绍之广,让我融入其中。从那以后,每到一个地方,我都想去看看当地的博物馆,不为什么,就为那些巧夺天工的古代智慧的创造。
所以当2017年末,《国家宝藏》节目开播,我激动万分。这档集合全国九家博物馆,从近千万件文物中,挑选27件文物,通过前世、今生、未来的三个维度,让我们了解国宝及其背后故事的文博类节目,让我牟足动力,每期必追。
虽然很多网友表示《国家宝藏》节目不!够!看!因为看国宝的时间太少,看表演的时间多,但个人还是觉得,这种不落俗套的演绎方式更能贴近普通人的内心,也更加简明的叙述了宝物在当时背景下的来龙去脉。
而万万没想到的是,2018年一开年,央视就又推出了一档国宝类纪录片,名为《如果国宝会说话》,划重点,这次不是综艺,而是一部精致的纪录片。
由于两档节目的主角都是国宝,而且都在央视播出,所以不少人拿它俩开始比较,其实没啥好比较的,《国家宝藏》是文博探索节目,而《如果国宝会说话》是纪录片,两种是不同范畴里的不同形式,若非要比出个高低,那么一定是纪录片的学术水准更高。
《如果国宝会说话》
《如果国宝会说话》共有100集,按四季的分量播出,每季25集!更重要的是,它和那些动辄1小时以上的节目不同,每集只有5分钟,完全不用担心纪录片冗长无聊的诟病,第一季25集加起来的时间,也不够你看一部电影。而且它一天更新5集,20分钟的长度,大概也就泡个脚的时间。
这纪录片就像是央视给民众发的一份新年礼物,每件国宝都精致的可怕,节目工作人员从3856268件国宝中选出100余件国宝,有高大威猛、小巧轻盈,有金、银、铜、石、玉、陶、纸,还有宗教的、人文的、现实的、抽象的,为拍摄该纪录片,摄制组足迹遍布全国,拍摄了近百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50余处考古遗址,还去了北京、上海、西安、景德镇、敦煌、郑州、杭州、洛阳等地录制!
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从凌家滩到古蜀国,《如果国宝会说话》,让中华文明蜿蜒不息的脉络触手可及,让国宝不再只是冷冰冰的物件,而是附有灵魂的历史述说者,为我们讲述它们的精致、优雅和背后的历史。没有渲染猎奇和神秘的曲折表述,也避免了高冷的学术性叙事,把中国历史文明放在了一个全人类的角度去探讨,而不是一场爱国狂欢。
文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观众平等对话,“诉说”发生在文物身上的传奇,有深度,不较劲。并利用时下流行语的小标题,言简意赅的介绍,让国宝离我们更近。从纪录片的角度来说,本纪录片的文案绝对可以加只大鸡腿。
小标题文案如下:
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仰韶文化-人头壶)
九千年斗转星移,那时风动,此时心动。(新石器时代-贾湖骨笛)
陶,醉了6000年。(仰韶文化-陶鹰鼎)
因为刻骨,所以铭心。(商代-刻辞骨柶)
五千年前的风,早已止息。而它,还保留着在风中的姿态。(红山文化-寻龙玦)
猫头鹰一直就是那个猫头鹰,但是人心,变了好多回了。(商代-妇好鴞尊)
在这0.02厘米厚度记录的宇宙时光里,我们如一粒微尘般存在。(古蜀国-太阳神鸟金箔)
文物大多惊奇无比,体现了远古时代人类的智慧,而第一季中的“龙山蛋壳杯”更是震撼了我的三观。那薄如蛋壳的杯壁,纤细的杯颈,镂空的杯身,优雅的造型,它却是4000多年前的东西.....最薄处0.2毫米,利用现在的技术都很难实现,实属奇迹之作。
节目开创新的利用新与旧的结合,没有了长篇累赘,只有意犹未尽,期待第二季的到来。
PS:去B站,开弹幕看更有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