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IT·互联网@产品互联网科技
从零到一百万用户,我对产品能力的几点思考

从零到一百万用户,我对产品能力的几点思考

作者: 在觉 | 来源:发表于2019-06-29 18:39 被阅读29次

       好久没有肆意挥洒写一篇文章了。上一次这么痛快写文,还得追溯到17年。今天看了一眼后台数据,注册用户量已经跃升到了1348735人。内心激动之下,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稍作整理。坦白说,我个人的产品经验还不是很丰富。自去年4月从51job离职到现在,独立负责整个产品项目,也仅有1年多的时间。行业内,往往把从业1年的产品称之为菜鸟。菜鸟赛季的我,其实还是蛮幸运的。没有老板和总监的坚定信任,我是万万不可能以零经验来独自负责一款APP从0到1的工作。打造一款百万级用户的产品,曾经是我刚入行时的一个目标。现在,历经10个月的努力(18年7月14号上线),我们站在了这一量级节点。虽然这个速度并不是很快,但是零广告投入能够做到这一切,我很开心。

【洞察用户】

        如果让我来面试一位产品,我可能不会问他,“北京市的加油站有多少”、“怎么把大象运到楼顶”这类问题。我的第一个问题,肯定是:你怎么理解你要服务的用户?很多互联网人喜欢炫技,丢出一大篇的用户研究报告,然后把Persona告诉面试官。这种没有自我提炼思考,仅仅展示数据的用研,并不是好的用研。无法把数据背后的洞察贯穿到产品设计中去。一句话来说,没有真正理解用户。举个例子,假如我们了解到,蓝领用户的画像是,平均7个月跳槽一次,平均月薪2000-4000。看到这个数据,你怎么理解蓝领用户和白领用户在求职上的差异呢?很多人估计会不加思索说,有什么差异,都是投简历呗。如果这样想就有误了。通过刚刚提供的用户画像,我们知道,蓝领的跳槽非常频繁,忠诚度低,薪资水准不高。这种特质会带来什么呢?试想一下,一个人一年要跳槽两次乃至多次,薪资要求不高。那么他在低薪要求提供的跨职能工作的可行性下,是不是有更大可能从事多种类型的工作呢。比如第1份工作是服务员、第2份是超市营业员、第3份是快递员、第4份....蓝领群体不像白领,一份产品工作,从助理到总监,可能贯穿整个职场。蓝领用户的广阔求职弹性带来的产品启发是,我们在给他们设计职位推荐引擎时,首要追求不是职位匹配的精准度,而是求职多样性。所以去年我们上线了一个关联职位功能,用户在找服务员时,我们会给他推荐营业员、店员、收银员等多职能工作。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产品是做什么?产品是提供需求的解决方案。深刻理解需求,深刻洞察用户,不停留在数据表面,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经验少、文档写作弱的产品,通过后期学习,可以慢慢变好。但是如果不理解用户,即使原型画得再溜,用户研究报告写得再华丽,也是无济于事。不同行业的产品,其实差异极大。这种差距不是因为技能库的经验无法复用,而是对行业、对用户的理解难以移植。好的产品经理,真的是一将难求。以前经常有人问我说,想做产品但是不会画高保真交互原型怎么办?我的看法是,放弃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除非你是想做UX而不是产品。找一个感兴趣的行业,把行业竞品的应用商店评论完整撸一遍。我相信面试的时候,会更有话题聊的。

【决策判断】

说到底,产品是一份从事创造的工作。虽然我们在做需求的时候,往往需要做足功课,比如数据分析、用户调研,大公司还会使用A/B测试工具,来辅助产品做出决策。可是即使我们做了所有这一切,也不会有人告诉产品,功能上线后,效果一定很好。决策判断力对于产品来说,实在太重要了。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提升做需求可靠性呢?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个思想工具是张一鸣曾经在微博上提到的,一共4个问题:

1、做这个功能有什么确切价值?

一款产品会有很多的数据指标。产品经理在进行需求决策时,如果盯着一些细枝末节的数据,那么似乎每个功能都很有价值。所以我们在判断某个功能是否有确切价值时,要基于两点。①是否与核心指标紧密关联;②功能可能覆盖多少用户?

产品无论怎么调整,核心指标往往就那几个。关注核心数据,就可以避免舍本逐末。所有的版本迭代,都是围绕核心指标而走的。增长黑客这本书,好像把这个指标称之为北极星指标,我觉得是很有道理的。

功能覆盖的用户量,我觉得不需要太多解释了。吭哧吭哧做了半个月上线,结果只有少数用户感兴趣,我想没有哪个团队能够接受这样的局面。

2、这个功能一定重要/有什么问题吗?

孙子兵法通篇都在讲一件事:不可胜者在己,可胜者在敌。先胜后战,赢了再打。借鉴到产品领域,就是产品经理时刻要在心里想着,我这功能是怎么死的?先把缺点不足处想清楚,再去考虑它的价值。

这一步的好处是巨大的,它会帮助产品经理刹车,让我们做功能时变得更克制。克制是PM们的必修课。如果做不到,就会胡乱加功能,导致产品非常冗余,体验极差。我们总监经常挂在嘴里的一句话是,我不需要你一年做多少功能,但我希望每个功能都很好。

我个人的体会是,有时候相比做需求,砍需求的能力往往更重要。可做可不做的时候,就不要做。

3、你是如何确信这个功能价值的?

任何功能都不要主观臆断。要有依据。我现在无论是跟开发讲需求还是写需求用例,都会把需求背景讲的非常清楚。有时候往往会有几百字的着笔。为什么这么在乎?一方面是避免拍脑袋,方便后续跟踪需求时,可以清晰知道当时做出决策的依据。另一方面,则是让开发清楚知道背后的事实,让沟通理解更顺畅。

4、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吗?

这一步其实是最难的。它需要你跳出当前现状,打开视野,避免禀赋效应。不是有句话么,设计不是选择A或B,而是寻找更优的第三方案。回答好这个问题,要求产品有很强的系统思考能力,目前我也在积极修炼。

【沟通与抗压】

产品经理的日常,往往是这样几幅画面:

画面1:老板把你喊到办公室,给你一些指示,大部分时候,会让人心里一凉:咦,这个功能上线后确信不会被用户打死?于是你得和他耐心沟通,有时候,还得苦苦哀求。

画面2:设计师一条微信消息把你从改变世界的美梦中敲醒,并发了一个50米大刀的动图让你细细体会。于是你屁颠屁颠跑过去跟她说,这个活动页配色不够活泼,显得过于老气。完了还得多夸奖一句,你这头发扎得真可爱。

画面3:程序员与产品经理的故事,简直就是一部互联网血泪史。有时候我细细想想,如果一个人要我按照他的意思走路并且丝毫不能出错,有时甚至让我换一条路。我想,旁边有多大石头就拣多大。把走路换成做产品,道理是一致的。在公司的部门、职级划分中,产品与技术往往不是一个部门,职级也往往一致。这种时候,你如何调动技术?更何况产品经理改需求也是职业通病,难以避免。所以,我学到的一点是,工作要交给他们,委屈交给自己。不要和技术发生争吵,卡耐基《人性的弱点》告诉我们,辩论也许会让你一时痛快,却解决不了问题。

一款产品能够上线,往往是多方力量的综合产物。作为这款产品的主要推动者,要保持和各方的充分交流,这样可以显著避免冲突。有时候,自己失误了,大大方方承认,谁让自己没做好呢?被老板或者同事责难了也不要紧,一个人有多大成就,就得承受多少委屈。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发现文章还有很多点还未提到。然而过长的篇幅实在影响阅读体验,所以到此落笔吧。写文章的过程,是梳理思路的好时机。过去两年,账号没有更新过什么文章。今年努力一点,多写写,就这样吧。

相关文章

  • 从零到一百万用户,我对产品能力的几点思考

    好久没有肆意挥洒写一篇文章了。上一次这么痛快写文,还得追溯到17年。今天看了一眼后台数据,注册用户量已经跃升...

  • 如何从零到一百万

    92年的我,在这里为大家讲述,本人从零打造一百万的真实经历。 2014年,是我开始改变的第一年。踏入22年,我顺利...

  • 好的产品经理需要哪些能力/素质?

    其实可以写很多,有几条是我面试PM的一些考察点 1,从用户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抓住产品最核心的用户需求的能力 ...

  • 《用户力:需求驱动的产品、运营和商业模式》

    互联网产品从0到1的过程中,最核心的思考模式,就是一切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去思考产品的设计、运营,以用户为中心,以需...

  • 7.15-反思『被带』节奏

    对于很交互稿的prd,设计师需要反向思考的能力,有从产品详细方案中提炼出用户需求本质的能力,产品做设计大多从商业角...

  • 痛点,痒点,爽点

    最近在看梁宁的产品思维课程,挺不错的。 首先是,从自己觉得,到用户觉得,从用户驱动的角度出发去思考产品。 其次是痛...

  • 用户研究策略及应用

    对于用户研究最近自己思考到的几点 影响用研的几个因素: 研究目的:指你想了解用户哪些方面产品阶段:产品是在0阶段、...

  • 23用“用户价值公式”衡量创新

    课程笔记: 思考总结:从 用户价值公式 的角度来衡量产品对用户有没有价值:用户价值 = (新体验 - 旧体验)- ...

  • 转行做了被吹爆的B端数据产品经理

    从To C 转到了To B、从用户体验到数据产品、从移动端到pc端、从用户产品转到了数据产品、从通信行业转...

  • 房产市场如何观察用户?

    昨天的日思提到了财经产品经理的几大工作职责,今天开始,我会依次对其中几点做详细解读,首先从观察用户开始思考。 那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零到一百万用户,我对产品能力的几点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skp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