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夸张地说,这是近10年来能排进前十佳的最佳改编剧本。
《模仿游戏》,一部载满戏剧魅力的传记电影,用蒙太奇艺术,再现了“计算机及人工智能之父”艾伦·麦席森·图灵的传奇经历。
影片入围2015年奥斯卡8项大奖,其中帮助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生涯首次提名影帝。而最后唯一斩获的奖项,是最佳改编剧本。幕后资料显示,在2011年好莱坞业内评出的“剧本黑名单”(指因为各种原因而未能拍摄出来的优秀剧本)上,《模仿游戏》排名第一。
剧本3个优异的地方,阻碍设置,非线性叙事,主题呈现,使得一个不平凡的人物得到了不平凡的诠释。即便观众知道主人公最后肯定会成功破解恩尼格玛密码,电影的好看程度也丝毫不会受到影响。
①阻碍设置
一部电影到底好不好看,多数情况取决于主角达成“目标”的困难程度,看起来越不可能完成,观众就越有看下去的欲望。
于是如何设置“阻碍”成了编剧必须思考的问题,如果设计得别出心裁,“阻碍”可以像火箭助推器一样推动故事的发展,但不小心安排了太多难关,电影的节奏就会变得缓慢,角色不耐烦,观众也会如此。
《模仿游戏》是阻碍设置的良好范例。首先男主角图灵开始就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破解恩尼格玛密码,并且附有一个失败的严重后果——英国无法取得二战胜利。影片只花了15分钟便清楚交代。
而在确立目标之前,图灵已经遇到了第一个阻碍——面试。
图灵不懂德语,并且有点傲娇,这使得面试官对他的印象急转直下,这样一来,他的目标还没正式开始,就面临失败危机。
当然这一情节更多是为了初步塑造角色,特别是负责面试的丹尼斯顿,他“外行领导”的设定成为了图灵的主要阻碍。如果图灵真的被拒,阻碍过大了,那么铺垫的时间就会变长,不利于观众更早地投入到故事当中。
对于破解恩尼格玛的缘由以及困难程度,丹尼斯顿的讲解,配合图灵的旁白,就已经解释地非常明白。
纳粹德国通过无线电传递信息,这些信息可以随意截获,只不过信息加了密,是一堆“乱码”。要得知这些“乱码”到底是什么,就要破解德国的密码系统恩尼格玛。
恩尼格玛的密码设定模式有着超过一亿亿种可能性,图灵和他的同事要做的就是,尝试每一种可能性,而且每一天只有18小时的时间,因为第二天德国人就会用全新的密码设定模式。
简单地说,他们需要在20分钟内,完成理论上两千万年时间才能做完的工作。就算不懂数学,也能知道这是一项“不可能任务”了。
第二个阻碍很快到来,图灵明确了破解方向——用机器代替人工,用机器打败机器,但他还是遭到当头一棒。
“外行领导”丹尼斯顿再一次成为构建阻碍的主要材料,因为他根本“不懂行”,所以也不会理解图灵的良苦用心。
同时,第二个阻碍还引出了第三个阻碍。
由于性格缺陷,不善言辞,图灵还遭到了同事们的排斥、嘲笑和投诉,没有任何人愿意帮助他,他只能孤军奋战。
当主角一个人无法战胜所有阻碍,配角的作用就要开始显现。
琼·克拉克在适当的时候出现,成为了图灵的助手。她不仅提供破解密码上的帮助,而且还是图灵和同事之间的粘合剂,是解开第三个阻碍的钥匙。饰演她的凯拉·奈特莉也凭借此次演出得到奥斯卡最佳女配提名。
琼·克拉克也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凯拉·奈特莉则是《加勒比海盗》里的头号女角色伊丽莎白·斯旺,有趣的是电影中琼·克拉克的中间名也叫伊丽莎白。
就在第三个阻碍还在横行之时,第四个阻碍毫不留情地杀到。
这也是影片的一个次要情节——间谍线。1951年的那条未来时间线和主故事线形成了呼应,图灵被怀疑是个间谍。
工作进展不顺利就算了,现在还被冤枉,就算侥幸躲过一劫,苏联间谍的事情并非空穴来风,于是一个危机,也是一个悬念,就这样被安插了进来,像一个不知道时限的定时炸弹,随时爆炸。
同事的态度转变可能是《模仿游戏》的一个不足之处,他们不可能因为图灵送点小礼物就配合了,转变显得有些“剧情需要”。不过情况有所缓和的时候,第五个阻碍及时到来。
图灵的机器运算缓慢,来不及在18小时内算出结果。一直不爽图灵的丹尼斯顿终于忍不住了,他要直接把图灵给解雇了。
丹尼斯顿的行为看起来很愚蠢,但为了让阻碍变得难以逾越,也只好“委屈”这位领导了。
真实的历史中,图灵与同事相处不愉快是事实,可领导绝不会因为他要研发机器而阻挠,因为在图灵之前波兰人就已经研究出机器,图灵只不过是升级了机器。只是为了戏剧效果,电影中图灵的做法才变得难以被理解。
第五个阻碍直接转变成第六个阻碍,图灵和他的团队只剩下一个月的时间。再搞不出来,丘吉尔也保不了他们了。
结果,“希特勒万岁”这句话出卖了希特勒。
可能有观众一时之间转不过弯来,这里稍微解释一下。这一点电影和历史是一致的,图灵发现(据说历史中是一位女性情报人员发现),德国的加密信息都有着重复的内容,利用这些“已知”信息,图灵的机器减少了不必要的运算,经历了六个阻碍,恩尼格玛终于被打败了。
万万没想到,最初设立的“目标”达成后,电影出现了第七个阻碍。
“阻碍”推动故事,也可以迫使角色做出艰难的选择,从而将故事转入一个全新的方向。
按三幕剧的结构来套,破解恩尼格玛是只是第二幕的结束,第三幕的开始(第二个转折点)。
第七个阻碍就是要把故事带入一个新的方向,当然此时的“目标”也不再是恩尼格玛,而是整场战争。一个更加残酷的难题摆在图灵的面前:
他可以马上通知英国军方,阻止德军的袭击行动。可是一旦成功阻止,德国就有可能知道恩尼格玛被攻破,然后图灵团队所做的一切变成了无用功。
如果不阻止,成千上万的生命,包括团队成员皮特的哥哥大概率会死在这场袭击上。
接着,还有来自和琼的感情阻碍,与未来时间线汇合和同性恋指控,直到最后10分钟,观众仍然持有继续关注图灵命运的理由。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程无尿点”。
越过了重重阻碍,本尼最后的演技大爆发才多了一份沉重的情感意义。
②非线性叙事
也许编剧觉得普通的线性叙事与图灵的高智商标签格格不入,所以观众在看他的传记电影时也需要耗费一些脑力,像玩解谜游戏一样,整理三条时间线的前因后果。
学生时代:与克里斯托弗的情谊
二战时代:破解恩尼格玛
50年代:被警察发现“隐藏的秘密”
三条时间线互相交叉,同时进行,剪辑看起来有些凌乱,实际上只要稍加分析,“过去”和“未来”穿插进来“打断”恩尼格玛的破解进程,理由很充分。
选择从1951年开始讲起,可以与结局前后呼应,熟悉图灵相关历史的观众应该能察觉,警官和图灵的对话两次出现了“氰化物”,而图灵正是服用氰化物自杀去世。
遭遇入室盗窃却毫不在意,图灵的怪异行为引起了警官的怀疑。
图灵到底隐藏了什么秘密?
故事在一开始就设下了悬念。
这个悬念还适时“穿越”到了二战的时间线,当警官怀疑图灵是间谍的时候,不久丹尼斯顿就以间谍的罪名指控图灵,好像是“未来”的警官给了丹尼斯顿情报似的。
如此一来,剧情也多了一种彻底反转的可能性。
看到后面才会明白,前面图灵的旁白其实是在“未来”审讯时所说的话,二战的主故事可以看作是图灵自己所讲述的。
那么50年代时间线的作用除了与结局前后呼应,还起着推进剧情的作用。
学生时代时间线,前期主要是加强塑造图灵,童年遭遇校园霸凌,导致本来就不善与人交流的他变得更加孤僻,只有克里斯托弗能够解开他的心结。
克里斯托弗对图灵的影响是深远的,他的一句话,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图灵执意要招募琼·克拉克。
图灵把自己发明的机器命名为“克里斯托弗”,用意是显而易见的。
只是一直要到本尼演技大爆发,说出“你不能让我孤零零,我不想自己一个人”的台词后,学生时代的情节才算是真正地与其他两条线汇合。
电影也从一个表面上的“解谜故事”,深入成为一个溢满情感的爱情故事。
片名中的“模仿”,甚至瞬间多了一层人工智能的味道。
③主题呈现:“模仿游戏”的含义
片名“The Imitation Game”,“模仿游戏”,也需要费点心思去理解。
虽然图灵在审讯中直接说出了“The Imitation Game”,并有前面还有一段“解释”的台词,但片名为什么要定为“模仿游戏”而不是“图灵传”,不少观众肯定还是有点云里雾里。
还有图灵是计算机之父,人工智能之父,他的那台机器是计算机的前身,主线故事却并不像《机械姬》、《我,机器人》那样探索人工智能,讲述图灵如何发明”图灵测试“,而是直接变成了“二战电影”,好像根本就没体现图灵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贡献啊?
再仔细想想,是有的,而且人工智能的概念更是《模仿游戏》最最深入的情感主题。
“模仿游戏”的意思可以分成三个层面,并且分别对应三条时间线,和3个主题呈现,逐层深入,连成一体。
二战时代,指的是用机器去“模仿”人工运算,另类的方式往往才是突破口。
50年代,指的是“不同的方式”,言外之意是世界应该懂得包容不同观念、不同信仰的群体,思维方式不同不是犯罪。
学生时代,指的是图灵造机器的初衷,或者说终极目的。他机器“模仿”的不只是人工运算,而是克里斯托弗整个人,他要用机器模仿人类。
克里斯托弗的离开对图灵造成了巨大打击。图灵早在二战之前就已经有“图灵机”的设想,搬到电影里面,图灵就一直有“用机器模仿人脑”的打算,而破解恩尼格玛,正好给了他一笔大资金,用以打造机器。
他毫不犹豫,把机器命名为“克里斯托弗”。历史上用来破译的机器是叫“炸弹”。
这是一个神改编。
如此一来《模仿游戏》图灵的艺术形象就不单纯是一个爱国为民的数学家,还是一个失去挚爱的孤独患者。
搞定完恩尼格玛之后,他仍然在提升的“克里斯托弗”的性能,只为“克里斯托弗”能真的变成克里斯托弗。
他希望克里斯托弗能够回到自己身边,但现实拒绝了他。他只好用自己的才智,发明人工智能,用铜丝,电线,钢铁,把克里斯托弗带回来。
回头再看他和皮特的对话。
皮特说,“你并不是上帝,你无权决定谁死谁活。”
图灵却回答,“我们有这个权力。因为别人没有这个能力。”
表面上这段对话是说要不要阻止德军袭击,深入一层理解,图灵认为自己有“上帝”的权力,可以决定“生死”,并不全是自傲的体现。
他内心确实是这么想的。
只有成为“上帝”,才能决定克里斯托弗的“生死”。
而人工智能,给了人类充当上帝的机会。图灵有机会再造出一个克里斯托弗。克里斯托弗是他唯一的寄托,“克里斯托弗”也成了他唯一的寄托。
这么看来,《模仿游戏》隐藏的“终极目标”很有科幻的味道,不妨称之为是一部“真实改编的科幻电影”。
只可惜,图灵没来得及把“克里斯托弗”变成一个“真人”。
当时的社会没有给他一个机会,他只能选择,用另一种方式,去和克里斯托弗重聚。
不懂你的人为你的成就喝彩,懂你的人为你的付出心疼。——《模仿游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