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留学生的自白

作者: f9556a46fea0 | 来源:发表于2017-09-07 07:51 被阅读209次

    不久前刚过完30岁的生日,我发了条朋友圈:希望自己30岁可以继续过得像20岁一样。

    很快,一个从2014年就坚持写作的朋友便问我:「Simon,张爱玲都说了,出名要趁早,你这也不早了。我知道你一直回国做讲座、办活动,且每场都是爆满,做的又是和教育相关的行业,你为什么还不做个人品牌呢?」。

    我的第一回答是「现在都2017年了,写作的宏利估计都过去五波了,这个时候再去开,是不是会被笑掉大牙啊。」

    但我深知,好的内容,在这个时代永远是稀缺品。

    之所以会出现「看了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感叹,本质就在于很多人输入太多,输出太少。网上干货太多,行动和内化太少。

    留学行业鱼龙混杂,信息冗余又缺乏深度,网络上充斥着干货和”别人家孩子”的各路秘籍。在我看来,的确是缺少一个理性而又有温度,犀利而又有深度的声音。

    很多人看到这里可能会问,我为什么要关注你?你是哪位?

    我也认真的问过自己这些问题:究竟什么对(准)留学生们最有价值,这个号究竟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收获,他们为什么要听我说话?

    如果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我的专栏就将是一颗无头苍蝇般毫无意义。

    最终,我找到了答案:我一定要做到让更大比例的留学生成为更优秀的自己,学业上,职场上,个人成长上。

    是的,非常赤裸裸。

    至于我是谁:从前,我觉得自己是孙悟空,逍遥天地任凭我游。后来,我觉得自己是一只猪八戒,困难太多、办法又太少。其实,我们都一样,只不过是个沙僧,一生都用来寻觅打碎的琉璃盏。

    我的取经之路是这样的:


    18-23岁:混沌 

    一艘没有方向的船,任何的风都是逆风。

    这个阶段的我不能用迷茫来形容,因为迷茫至少还伴随着焦虑。

    而那时的我,极度晚熟,像一个四肢束缚被环境操控的提线木偶,动作标准且乏善可陈。

    选校、选专业、职业规划,这些今天的我每天在谈论甚至赖以为生的东西,那时我却处理的含糊不清,草率而鲁莽。现在回头看来,充满了黑色幽默。

    18岁,大学选了环境工程专业,是因为怀着单纯稚嫩的想法「中国环境问题严峻,我希望能改变这个状况。」

    22岁,研究生选择了极为冷门的矿业工程,是因为「喜欢在户外大自然中工作的感觉。」

    于是接下来我来到了加拿大一个偏远的矿山公司实习,终日开着皮卡穿梭在无人的森林公路,每天的主要工作是采集水样和测量地质参数,虽然不知道将来要什么,但我知道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于是我决定提前完成论文提前毕业,不在这个学位上多花时间。回头来看,那似乎是我第一个顿悟的瞬间。

    于是拿着一份乏善可陈连自己看了都想撕掉的简历,我踏上了回国的单程飞机。那年我23岁。

    23-25岁:探寻 

    任何时候,要保持对可能性的关注,舍弃对不可能性的关注。

    回国第一站,我并没有投简历,而是去了北京的车库咖啡。那时北京的互联网创业氛围刚刚兴起,车库咖啡也远没有今天出名。

    我到的那天,创始人苏菂还发了个微博「今天有个从加拿大回北京的小朋友,来到后说第一站是机场,第二站就是车库咖啡。」

    我不懂技术,也没有项目,但那时的O2O行业正值风口,就像今天的人工智能一样热门。我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做垂直休闲类服务的团队,负责其中的运营。

    一个多月下来,钱烧的差不多了,用户量也没什么起色。

    很多个夜晚,我支了个行军床,一个人睡在租来的办公室里,面对着西直门的夜色,我第一次实打实的尝试到了失败的滋味。

    胡适说,一人最大的痛苦就是自己的能力配不上野心。

    后来的我回到了更加熟悉的上海,开始了求职之路。在那两年里,我做过管理咨询顾问、期货分析师和软件公司销售。

    最终我在人力资源咨询行业,找到了兴趣、能力和回报的交叉点。

    现在回头来看,我居然在那两年用上了如今马化腾信奉的「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概念。

    每一份工作在发现不合适以后我就会果断的离开,虽然是工科生,但我还是理解了经济学里的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在试错成本最低的年级,并没有追求稳定。

    那时我25岁,这只提线木偶似乎逐渐剪断了背后的连线,开始走出了自己的方向。

    25-至今:内求

    想得到一个东西的最好办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他。

    在国内职场初期找到方向以后,我又回到了北美。

    因为我觉得,在同等的工作性质和职能下,海外职场的成长速度一定会更快。

    事实也确实如此,从26岁之后我在职场的每一天似乎都伴随着一些阵痛,他们不断滋养着我的野蛮生长。其背后,是很多血泪的教训。

    再之后的每一次跳槽,都是行业内部平台转换和成长到了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所有的成长都是因为站对了地方:

    •成为了加拿大最大的HR咨询公司之一的年度顶级顾问。

    •接手了国内某知名教育机构在北美的人力资源经理职位。

    •担任了若干家大型国企在北美设立运营的前期人力资源和招聘总顾问。

    直到去年,我和合伙人一起成立了现在的公司,专注于做中国留学生海外职业生涯发展的教育。

    目前我们已经是海外最大的中国留学生职业发展平台之一,同时我担任包括新东方和启德在内的国内数十家留学机构的职业发展特邀顾问。

    这些都是很渺小的成就,我也只是一颗幼苗,但很庆幸自己找到了适应生长的泥土,开始生根发芽。

    股神巴菲特的最好搭档查理芒格说过一句话:「想得到一个东西的最好办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他」这句话看似是个心灵鸡汤,其背后则包含了非常深刻的关于进步、成长以及社会协作的本质,我也想在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分享我的看法。

    没有达成一件事情,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没有珍惜一段好的感情。所有的不如意,只要你想,你一定能找到千万个开脱的理由。但这并不能让你变得更好。

    向内求取,提升自己,是征服世界的唯一办法。

    这号是干什么的?

    在下决定做这个公众号坐下来写第一篇文章的时候,我似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思维阵痛。

    这时候我想到了罗振宇的一句话「没有什么道路可以通向真诚,真诚本身就是道路。往往山穷水尽的时候,真诚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办法。」

    这时我明白了,写作的第一个目标,其实不失为别人,而是为自己写,是一种纯然的思维表达。

    更重要的第二点:

    我一路走过来亲身经历了每个留学生都会经历的考验和阵痛。我庆幸自己虽然很多时候都会走的晚一步,但我没有走错路。我清晰的知道对于每个留学生,痛点在哪里,定位有多重要,哪些事情应该早做,以及如何最高效的成长。

    与其说我的文章能够带来什么价值,我更希望把这里作为一个和大家真实交流分享的角落。留学、职场、成长、跃迁、令人感动的、引人深思的等等。

    正如简介里所说:倡导新认知下的理性留学,做你海外学习、成长和职业发展的思考发生器。

    思考之后,让我们一起成长。

    最后的话:

    如果你看到了这里,那么我很感激。

    因为还有本职工作,我只能业余时间完成本号写作,所以为了保持质量我只能做到每周两篇,但保证所有文章全部原创。

    我不喜欢所谓的干货。因为如果思维和认知都还停留在旧时代,再多的干货也只不过是廉价的硬盘空间而已。

    在我看来,知识囤积也是一种现代病。而只有把知识付诸于行动的一刻,你才会赋予它自己的价值,也才能找到内在的动力和属于自己的成长模式。

    我所说的,不一定全部对你有用,但我尽力做到在不误导的前提下,对每个人有所启发。

    我们终其一生的修炼,是把自己活成一棵大树,大树双向生长,向上枝繁叶茂,为人们提供庇护;向下根部深入泥土,更紧密连接这个世界。

    我的目标就是做这颗大树,哪怕只为你带来一丝阴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老留学生的自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vcg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