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集体的囚徒:一位艺术老师的教育随笔》
2-9 买方与卖方市场(中):打造买方大学的谬误

2-9 买方与卖方市场(中):打造买方大学的谬误

作者: 格质艺术研究室 | 来源:发表于2019-02-27 15:58 被阅读17次
    “消费即得到,上课即提高”是商品经济的进步,还是对学习规律的蔑视?

     “人民”二字作为我国国名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大家常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民意在有些人心中和真理一般无二。被过分主张的民意也被称作民粹。民粹者“服从大众”的思维与精英“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思维是对立的——归根结底,真理和人数多寡没有任何逻辑上的必然联系。

    在教育的问题上,显然大众的意愿是希望孩子都能上大学,因为拥有大学文凭比高中文凭更好找工作、甚至更好找对象。为了让更多人能享受到优质的高等教育,很多大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扩建和扩招。然而在这个背景下,有些教育学者称应该学习英美促进教育产业化发展,把大学卖方市场转变为花钱就能享受的买方市场、让上大学更简单,使大学之间为招生相互竞争、提升教学质量,能够促进大学生占人口比例、提高就业率,在诸多方面都能造福社会……此说迎合了万千考生和家长的愿望,谁能说不是一件好事?

    但这个说法犯了刻舟求剑的毛病。就像经济学中“个人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辨证关系,只有提升个人能力才有益于社会竞争,但所有人都提升就等于相对没有提升。大学文凭的价值恰恰来源于其相对的稀缺性:

    首先如前文所说,大学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入学和毕业都是要对学生进行能力考核与选拔的,因此真正能使上大学“更简单”的是加强基础教育水平(提升个人生产力);其次,大学水平存在客观差异,人们真正关心的并非“上大学”、而是“上好大学”,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大学将永远是卖方市场的稀缺资源;最后,若大学文凭不再具有稀缺性(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才竞争的战场还会转移到更高的位置,研究生与博士文凭将成为新的就业标杆,恐怕届时反倒会有人抱怨普及大学教育延误就业了(不少政协委员为此提出应对的方案是将大学前的12年学制缩短2至3年,使学生在20岁前能够大学毕业,早毕业、早赚钱、早生娃)。

    基于以上三点,我得出了两个结论。一,指望通过普及大学教育提升就业或婚恋率的人恐怕是曲解了“竞争”的意义;二,提升中国教育国际地位的正确方式是加强实力,而不是拉低标准、降价促销那一套小商品竞争思维。所以反过来看,为什么英美在教育产业化方面表现优异、能够额外接收那么多国际学生呢?我认为至少存在以下两个原因:

    A. 英美高等教育起步早、学科成熟,还占着发达国家、英语国家等中国不具备的优势,优质大学的资源当然更丰厚。供应多而本国人口少,自然能够吸纳更多有条件就读的国际生源。

    B. 英美大学虽然吸纳了很多中国生源,但是在毕业标准上却并不放水。根据统计,美国大学的平均毕业率只有50%左右,就读常春藤盟校的中国留学生退学率也高达25%!扩招却并不造成文凭的贬值,这种“宽进严出”恐怕是中国的“严进宽出”难以比拟的。

    我本想列举一个C选项,但可能已经不是普遍现象了:英美大学当然也曾动过“打造买方大学”的歪脑筋,从大学的角度来看,反正留学生上完学就签证到期、滚回自己的国家了,大量扩招带来的教育品质下降并不会危害本国利益;但是此举从长远来讲实在是砸了优质教育的金字招牌,于是政府会主动出面吊销一些不合规大学的文凭颁发资质;虽然整改后能够恢复资质,但被打上一次“野鸡大学”的烙印、三五年没有国际生源的后果实在是令这些大学不敢铤而走险。

    在办学理念上被我们奉为圭臬的英美大学都不敢轻易动“打造买方大学”的念头,国人真的愿意拿自己的下一代当经济效益的祭品吗?

    后记:2019年2月26日教育部发布会公开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48.1%,我国即将由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迈入普及化阶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9 买方与卖方市场(中):打造买方大学的谬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vlf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