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古之遗言」的来历

作者: 陳_旭_東 | 来源:发表于2019-01-26 05:43 被阅读1次
    三十九、「古之遗言」的来历

    《说卦》开头就是「昔者圣人之作易也」,那么,这个「圣人」是泛泛而谈,还是实有所指?

    相同的话见于《系辞》,「圣人设卦观象」。二者称呼都一样,语气迥然不同。

    《说卦》近口语,《系辞》更书面,《说卦》带有回忆色彩,《系辞》纯属平铺直叙。《说卦》是对亲历事件的事后补记,《系辞》则完全合乎说明书的风格标准。

    两篇文章作用不同,文风不类,差别很大,但是都一致提出《易》的作者是圣人。如果没有后来的聪明人的人为修改,则应该视为,《易》的作者,真的是某一个叫「圣人」的人。

    现在为社会所普遍接受的,关于《易》作者的说法,是「事历三古,人历三圣」,所谓「三古」,是远古、中古、近古,所谓「三圣」,是伏羲、文王、孔子。不用脑子,也知道这是《周易》后的东西。目的不是别的,就是假借传说的伏羲,依靠御用的孔子,达到神话文王的政治宣传效果。

    孔子在《系辞》里面就已经提出过「中古」的概念。「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没有作者什么事情,就是一个兴,孔子仅仅是说,《易》在中古又成为了时髦,这个中古孔子明确说是「当文王与纣之事邪?」。

    关于「远古」,孔子虽然没有明确的这个说法,但是也有一个与之差不多的「古」,就是:「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

    这段话实际上就是关于《易》作者的逻辑推论。是从《易》的作用来推断《易》作者的性格、社会地位和行为习惯。因此不是《周易》后的无稽之谈。

    帛书《易》里面,孔子提出了一个非常具体的断语:流传下来的《易》的作品,里面包含有「古之遗言」,也就是《易》来自于「古之遗言」。其中认为《易经》产生于文字形成之前的意味非常浓重。

    究其根本,应该是孔子通过翻阅大量的古代书简,发现了这些传承文字里面的语音留存。大凡语音整理翻译的文本,往往都会存在一些音译的痕迹。比如十分明显的「乾坤」、「简易」、「健川」等等,同一个概念的不同名称,就非常有可能是语音翻译的差别。

    孔子的观点,相对准确勾勒出了《易》作者的一些框架特征:

    一是掌握了远远超过同时代的知识。所谓「聪明睿智」都是这个意思。但是真正核心的是「明于天之道」,这个「天之道」,其实可以等同于《易》,至少这是一个知道什么是《易》的人。这是比现代物理知识还要更本质、更丰富的科学水平。

    二是具有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何为「神武」?英明神武,后世几乎是皇帝专用。但是这里的「神武」略有不同,就是并非出自地位,而是出自「察于民之故」。

    孔子应当已经基本肯定,当时的民众就是尚处于蒙昧状态的原始人,以「圣人」超过现代的知识水平,自然可以非常容易、非常透彻的察于民,准确知道民众的精神、物质等所有需求。且能够「兴神物以前民用」,启迪和开发原始人的智慧,施以教化。

    三是尚没有刑罚等完备的政治制度。这里的「不杀」,如果粗暴地解读为「仁慈」就太可惜了,没那么简单。什么「画地为牢」,也想模仿或者混淆孔子的「不杀」,当然行不通。孔子为这个「不杀」做了专门的补充说明,就是「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不知道孔子说这句话,有没有一点点历史的痕迹可循,还是完全出于自己的推测。无论如何,认为有人会在原始社会「斋戒」,这种反常,不是仅仅有想象力就足以胜任的。而这个人具备「德」,也进一步说明,孔子并不认为「圣人」是一个普通的原始人,或者并非一般的地球人,而是要高明一极,处于「德」的境界。

    「圣人」和「黄帝」一样,在知识与普通百姓相差过大的特殊背景下,不可能存在广大原始人给他们命名的可能性,而只能是他们本人取的名字,要大家这么称呼自己。不过只是发音如此,形成文字以后,初获知识的人类,当然应当做一些美化。

    关于「黄帝」,司马迁下过非常大的苦功夫,他在《史记•五帝本纪》里面说:「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

    问题在于,「黄帝」的认知已经是民族共识:

    首先,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考古学支撑。至少这个名字见于战国铜器《陈侯因兹敦》。

    第二,紧接在「神农氏」之后。关于原始社会的进化过程,如果剔除美化夸张的部分,古代的描述还是有迹可循、有板有眼的,从穴居、到树居、到用火、到打猎、到农耕,脉络清晰,颇有以此论证「进化论」的趋势。但是恰恰在「神农氏」之后,也就是野人进化为人的关键之处,模糊了,不清楚了,没有任何资料可供查询了。

    再次,黄帝知多少?无数,跨越时空。我说的是中国古代的历史记载。

    同时,发明无数。从非人到人所需要的全部发明,都归功于黄帝,及其下属。

    如果真的有一个存在,符合以上全部要件,必然反推出如下结果:「黄帝」是一帮长寿的团队。

    只是如此一来,「黄帝」的名字,就可能与许多相同的传说一样,音对字不定,比如其实应该写作「亡地」,就是失去了故乡的意思,中国现在的许多地方说话,还是「黄」、「王」二字分不清。

    「亡地」这帮人改造原始人的工作,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以万年计。所以,司马迁说到处都是「黄帝」的行迹,反而真的可能是历史的真相。

    与此对应,有没有可能「圣人」是「剩人」的同音词?而且就是「亡地」的那一拨。

    「剩人」与现代的「剩女」,跨越千万年,绝妙的巧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十九、「古之遗言」的来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vpb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