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心理专题推荐集婚姻育儿
观《驴得水》后,让我想到的——对孩子性观念的引导与教育

观《驴得水》后,让我想到的——对孩子性观念的引导与教育

作者: 晓宏Nina | 来源:发表于2016-11-08 20:11 被阅读1690次

    电影《驴得水》任素汐版主题曲《我要你》MV

    去看《驴得水》纯属偶然,走出电影院时,心里堵得难受,不想说话。

    电影由话剧改编,因此,网络上评价也褒贬不一,呈两极分化。我不懂电影技术,不评论。然而,我看到了电影想要表达的深刻内容,我不想说那么多人性的问题,只想说说剧中的鲜明女性——张一曼,说说她对爱情的渴望,对性的“放荡”,以及我想到的——对孩子性观念的引导和教育。

    电影开场,校长召集三位老师开会时,一曼拿着做校服的布料,在镜子前晃悠,穿着旗袍的她,不太像一名乡村女教师。在接下来的对话中,逐渐呈现出她对性的“放荡”。她开放、活泼、大胆、单纯,想撩拨谁就撩拨谁,想和睡就和谁睡。男同事魁山被她撩拨得全身痒痒,但似乎也动了真情。

    然而,在一曼一个人剥蒜唱歌的那个场景中,她的笑容,她的歌声,她的眼神,她的动作,让我看到一个对爱情渴望之极的小女人,和那个“放荡”的一曼完全是两个人。我想,一曼,如果真的找到爱情的归属,想必一定奋不顾身吧!

    寻着歌声而来的男同事魁山,向一曼真诚表白。她反而愣住了,慌乱地说,这可怎么好。然后,又愧疚地说,对不住啊,我就这么个人,好不容易找个没人管的地方,你就别管我了。抱歉啊,以后我不招你了。说完,转身走了。 这时,看到一曼的善良和单纯,可是这个世界自有规则。留下的男同事魁山一人,仰头回了句,晚了。寓意深刻,为后面的剧情埋了伏笔。也说明,并不是你想撩拨谁就撩拨谁,想和谁睡就和谁睡。

    后来,铜匠出现,一曼主动“睡服”铜匠,达到校长的目的。过程中帮铜匠整理衣着形像,教铜匠英语,“放荡”的一曼再次活灵活现。而事后铜匠离别时,一曼善良的一面令人印象之深,留给铜匠那一缕头发,让铜匠得以多少安慰。

    直到铜匠老婆发现异端,找到学校时,再次印证,并不是你想撩拨谁就撩拨谁,想和睡就和谁睡。做任何事,都要承担后果。只不过,一曼为此,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有人说,一曼在面对爱情的忠贞和身体的忠贞两者选择时,她选择了前者,放弃了后者。

    我以为,一方面,她把爱情与性的界限分得太清了。另外一方面,她太单纯,单纯以为,只要她愿意,她对性有绝对的自由。

    一个正常人,在正常的社会规范下,对爱情和性的对象应该是同一的。体验爱情的美妙,同时,享受爱的基础上,性的愉悦。


    孩子“性观念”的引导和教育是家庭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孩子了解和认识性的渠道非常多。毋庸置疑,如果不能从父母那里获得性知识,会从朋友、书籍、杂志、电影、电视和网络上得到,特别是网络上。有多少人,就是这样“自学成才”,得到性启蒙的。只不过,大多数人很幸运,安全的“自学成才”。

    当然,做了父母之后,不想在孩子青春期开始,就提心吊胆地操心孩子的早恋和不当的性行为,那还是早早开始应对孩子的性教育吧,特别是对女孩子的引导和教育。

    如何引导与教育,可以按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具体来看。

    幼儿园阶段 (3岁-6岁)

    我们发现,孩子2岁左右,可以清楚地说出女孩和男孩,阿姨和叔叔,对性别已经开始有初步的认识。上幼儿园后,通过游戏的习得和环境的影响,对个体的性别有了进一步认识,形成性别恒常性。

    性别恒常性:孩子懂得了性别有其生物基础,即使穿着、发型和游戏活动变化了,性别也不会改变(发展心理学中的概念)。

    事实上,性别恒常性任务可以看作一种“外表——真实”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孩子必须会区分一个人外表是什么样,以及他实际上是谁(Trautner, Gervai & Nemeth, 2003)。

    所以,这个阶段,父母和孩子可以通过讲绘本的方式,让孩子了解基本的性别生理知识,女孩和男孩的身体有什么样的区别。这是事实的部分。

    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特别是小背心和小内裤盖住的身体部位,任何人不可以触碰,除了家人陪着看医生和家人帮助洗澡时以外。同时,学会尊重别人的身体,不触碰别人的这些私密位置。这是观点或观念的部分。

    引导孩子学会了解事实,根据事实,形成正确的观点和观念。

    引申: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事实是不可以改变的,是可以证明是真是假的;观点是一种信念、一种想法,可以改变的,可以争论的,可以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而调整。

    如果,孩子很好奇自己是怎么来的,也可以通过讲绘本的方式,让孩子了解精子和卵子如何孕育的故事。

    这个阶段,推荐绘本《小威向前冲》、《乳房的故事》、《小鸡鸡的故事》


    小学阶段(6岁-12岁)

    孩子对性别角色的理解在小学阶段越来越广泛和深入。行为上更多遵循性别同一性。通俗的说,性别同一性高的行为和特质表现,就是男孩表现得更男性化,女孩表现得更女性化。

    性别同一性:即孩子关于自己在行为特征上相对男性化或女性化(发展心理学中的概念)。

    小学阶段,我们要让孩子顺利地发展性别同一性。让孩子更多地了解男女行为的性别差异。而孩子更多地通过观察行为的性别差异以及成人的不同对待,习得了这些差别。

    所以, 父母行为上的性别差异,就是孩子最直接观察学习的来源。

    家庭模式中,爸爸和妈妈对待爱情、婚姻的态度和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我们常常会发现,成人在找伴侣时,老公有爸爸的影子,老婆有妈妈的影子。

    我们就是孩子的榜样,所以想引导和教育好孩子,得先要求自己变得更好。

    另外,在这个阶段的后半段,即从三年级到六年级,男孩和女孩性别角色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通常,男孩对“男性化”的人格特征的认同增强,而女孩对“女性化”的特征的认同则有下降。女孩开始说自己有一些”异性”的特征(Serbin, Powlishta & Gulko, 1993)。这对女孩参加活动和未来就业,提供更多的思考和选择,比如男性从事较多的消防员和天文学者(Liben & Bigler, 2002)。

    如果,你的女儿恰好是这样的,并不是说明她一定会变成日后的“假小子”,而是说明她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青春期阶段(11、12岁-18岁)

    从小学的高年级开始,女孩一般就进入了青春期,通常,比男孩要早1、2岁,但个体差异较大。

    身体上明显的性别差异出现,让孩子对性开始产生更多的好奇。生理上成熟后,他们也更希望别人以成人的方式对待自己。

    如果,从小亲子关系建立得不好,这个时期的孩子更容易叛逆。更愿意从朋友那里得知更多的性知识,也会回避与父母的讨论和交流。

    如果想让孩子得到更多的、有效的、正确的性知识和观念,要和孩子建立开放式的沟通模式。

    一、送孩子一本书,打开沟通的话题

    帮助孩子挑选一本正确认识青春期的书,了解生理、心理各方面的变化。如果不知道选什么,可以先选一本《发展心理学》,重点看青春期的部分。

    和孩子一起讨论书中的内容,用正确的术语表示身体的部位,并让孩子明白,性不是只能秘密讨论的话题。

    推荐《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青春期女孩成长魔法书》、《青春期男孩成长魔法书》

    二、陪孩子一起看青春题材的电影,明确三观

    让孩子体会电影中的人物成长的苦与乐,从中受到启发。和孩子一起讨论人物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包括爱情与性的观念。

    与孩子沟通的过程,让孩子明白,遇到任何问题时,爸爸妈妈都是愿意帮助孩子并信任孩子的。

    与孩子观点不一致时,表达不同的看法,但不贬低孩子的品性。

    这样的电影,每年都有,就不推荐啦!

    三、和孩子一起约定明确的限制,减少犯错误的机会

    比如,几点之前要回家;

    和同学们一起出去玩,什么地方可以去,什么地方不能去;

    什么行为是坚决不允许的;

    .......

    把限制与要求建立在前面,引导孩子管理自己的行为,并帮助孩子监督自己的行为。

    四、正面应对问题,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如果,孩子真的认为自己长大了,想要尝试时,要教会孩子保护措施,告诉孩子可能要面对的问题,可能产生的结果。而这结果,也许是要用一生来承担的。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身体内激素的变化,特别是男女两性雄激素的分泌,导致了性驱力的增强(Halpern, Udry & Suchindran, 1997)。而认知能力的提高,包括对他人观点的认同和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都影响孩子处理性关系的态度和行为。

    家长持续地努力,让孩子有能力去面对即将来到的成人世界,也为自己的成长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观《驴得水》后,让我想到的——对孩子性观念的引导与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vua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