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洲芳文•F】
“爸爸,我想家了……”
大一入学第二周,我给家里打了电话,从来不哭的我,眼泪像决堤的河……
上学的时候,我的性格特别内向,跟父母也很少交流。我常常认为我不爱他们,也不需要他们,可当我离开家以后,才知道,原来我真的还没有长大。
父亲是个特别细心的人,心思细腻、考虑周全。印象中,父亲从来没有跟谁发过火,无论在生意场上还是家里,他总是笑呵呵的。
每天清晨六点,厨房都会传来奇奇怪怪的歌声,还有唰唰的拖地的声音,我们早已经习以为常,那时父亲起来“晨练”了。
父亲的“晨练”很特殊,不是跟一帮老头儿练太极,也不像朝气蓬勃的青年人在树林跑步,而是在厨房跟锅碗瓢盆打起“嚓嚓”。他自己发明了一首起床歌,一进厨房就开始吊嗓子,咿咿呀呀唱着,噼噼啪啪淘着米、炒起菜,当香味扑鼻,我们才会极不情愿地爬起来。再看看母亲,还在呼呼大睡。
父亲对母亲的宠爱永远让我们妒忌,他能够容忍母亲从不做饭,从不早起,从不温柔说话,却会因为我们的一点错误就板起脸来。
父亲的爱从来都是默默的,他从不张扬,也不炫耀,因此,我对父亲的回忆,总是有淡淡的微笑和莫名其妙地感动。
父亲的书桌上有厚厚的一摞志愿填报的书,旁边还整整齐齐地躺着中国四大名著,这是父亲最重要的几本书,也是伴随我们成长的几本书。这几本书的渊源,还得从头说起……
父亲从小就聪慧,因为家里太穷,没有机会完成学业,上到高中就辍学了,这是他最大的遗憾。但父亲骨子里的书香气和远大的志向,不会因为贫穷而枯萎,也不会因为外人质疑的眼光而放弃,他自己无法完成,就寄希望于我们。
在村子里,很多家庭都是四五个,五六个孩子,他们大多都提前下来干活了,只留下最小的孩子能有机会上学。父亲不这么做。他把别人抽烟喝酒的钱全部攒下来,让我们都能上学。
一天夜里,父亲跟母亲匆匆忙忙收拾了整整一屋子东西,那时候我才两三岁,后来听奶奶说,父亲为了挣更多钱,要带着全家去市里做买卖。
那个年代赚钱特别难,很多人看不起做买卖的人,他们认为这些小商小贩就是投机倒把的营生,是社会最底层的人。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因为这个而抬不起头。
父亲是个乐天派,他相信,只要他认定的事情,肯定会有好结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凭借踏踏实实的买卖,诚信经营,有条不紊,从一个小商贩,变成了一个正经八百的店铺老板。家里的经济条件终于提高了,父亲开始抓起我们的学习。
父亲教育子女自有一套,不打不骂,不唠唠叨叨,而是陪着我们看电视,听我们讲故事,陪我们写作业,时不时地夸夸我们。现在想想,父亲的教育方法可谓一绝。他带我们看的都是历史剧、科学频道、励志剧,一边看,还一边引导我们谈谈感受,他顺势插几个历史常识、典故在里面,顺便评价一下编剧的水平,然后引来一片嬉笑。
那时候我们的童年乐趣很单纯,看电视、打扑克、下各种棋、跳绳、打溜溜球……父亲陪我们看电视几乎跟带我们玩没什么两样,我们也从来没觉得父亲在故意讲什么大道理。
这就是为什么他的书桌上会有四大名著的原因,他用挤出来的时间看看书,在看电视的时候就有的“炫耀”,让我们对他崇拜不已,从而渐渐爱上了读书。
家里有学生的人应该懂得,家里的大事,除了过年过节和重大家庭成员生日外,孩子的中考、高考就是头等大事,而且,这样的大事在我们家会发生四次。
父亲为了不让家里任何一个孩子走冤枉路,年年买各种出版社的填报志愿的书籍,研究哪个学校什么专业好,多少分数能录取到,最后整理成自己的一套经验,最终应用在我们的身上。
在我的印象里,每年毕业季,父亲都会坐在沙发一侧,抱着书、吃着西瓜,一会儿皱眉、一会儿点头。
每当家里有孩子开始重大考试,父亲都会在校园外面等着,来回接送我们,一天三顿,做好中考或者高考的“专用餐”。
我清楚的记得,在我高考那年,父亲跟母亲把账目交接清楚后,一天到晚比我还紧张。送我去考场的路上,他除了一句“好好考试”外,再没有别的话。本以为会很紧张的我,一想到有父亲在外面忍受着烈日,跟我并肩作战,心里就特别踏实,所有的紧张情绪都烟消云散。
上学的时候我学习成绩并不算很好,如果不是父亲,我可能早已经放弃了,哪里还有现在的我。
真庆幸,我有这样的父亲。
等我们四个人全部考完大学,那十几本的高考志愿报考的书便再没人翻起,可父亲一本也没有丢掉。
有时候回家看到那摞得高高的书,我的心里竟空落落的。我想,父亲每次看到这些书的时候,会不会怀念那段紧张、惊喜的日子?如今,我们都已经离开了那座城市,只能在遥远的地方跟他和母亲视频见面,他会不会也感觉空落落的……
父亲在我的心里,永远是一座郁郁葱葱、高大巍峨、充满希望的大山,是家里的顶梁柱,是撑起我们锦绣未来的明灯……而我们,志在四方,在四座城市分别扎根,常常聚少离多……
“家里都挺好,别牵挂,常回家看看……”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