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幼时第一次买书
指挥部,是一个地名,就是最初钢铁厂成立时,临时指挥部是设在这一片的。
指挥部有和钢最早的一间小书店,面积不大,15-20平方左右。
在小时候,大概6岁左右,曾经去过一次书店,才知道,原来和钢这个山沟里,还有书店这回事。
那时的书店,书是放在柜台后面的书架上,不让人碰书的,不买的话,摸都不让摸的。
一年级,有一次,家里父母给了我2元钱。
我一直惦记着小书店,就独自一人从南桥的工程连,冒着寒风,徒步走到北桥指挥部,过了吊桥,找到了小书店。
2元钱,全部买书,好象买了十一本连环画书。
那时单纯,没想到一下买这么多书,更没想到应带一个书包来。
在路上,怕让别的小孩发现给抢了,书放在肚子前面,用衣服前襟包住,两只手抱着,就这样一路走回去,估计当时手抱的都酸了吧。
回到家,全部放在桌面上,一数,发现少了一本,再数,数量是少了一本,因为当时买的连环画书,书名都记得,想起了丢失的那本书的名字,这才接受了事实。
惆怅了一阵,转念一想,才丢了一本,其它的都还在,也算不错了。
当时,同学们都流行互相换书借书看,手上没有几本小画书,怎么和别的小孩子换着看呢?
喜欢买书看书的特点,从那时就可看出端倪,回想那时,如果同龄的其它小孩有了2元钱,可能就会买些玩具或者买糖吃了吧,哈哈。
2 铁塔旧事
这个铁塔,小时也经常爬上爬下,但都不敢爬太高,最多3-5米高就下来。
有一年的夏天,孩子们都在这下面玩,玩来玩去,大家心血来潮,要比赛看谁能爬的最高,谁就是第一名,就是冠军。
铁塔架子上有脚蹬,距离30CM以上的,越往上,脚蹬分的要开一些。
孩子们就开始爬了,我也是其中一个,爬了几米就不爬了,让位给别的小孩,因为害怕有电,其他孩子也一样,爬了几米就下来了,最后也就两三个小孩爬的高,有10米左右。
这时,看到谢新湖还在不停的向上爬,慢慢的超过了其它的小孩,已经是第一名了。
我和其他几个孩子在下面看的心惊,在下面喊:“可以了,快下来,你是第一了!”
谢新湖不理下面的小孩的呼喊,还在向上爬,每爬一个脚蹬,孩子们就在下面呼喊,有的说加油,有的说快下来,有的就兴奋的叫。
我很担心,生怕这家伙被高压线给吸飞上去了。
他爬到铁架直立的最高处,到了支架斜分开的那里,还想向上,但可能脚架太高,不好爬了,找位置站稳。
谁也没想到后面的戏剧情节,他居然脱下了裤子,开始向下撒尿,难道吓尿了?还是自然本能反应?端着象冲锋枪一样左右扫起来,底下的孩子们尖叫着四散开去。
谢新湖这家伙撒完尿,系好裤腰带,又踢踢腿,又放开一只手,表演比划了几下,然后才慢慢的爬下来。
从此,谢新湖在工程连这一片的小孩群里,一爬出名。
大大小小的,男男女女的小孩子们,都认识了他,知道他胆最大。
虽然他当时个子很矮,但以后也都不敢小瞧他了。
后来这事传到他父母耳里,回家狠狠挨了一顿棍棒教育。
3 玩水
小时候,到了夏天,会有一些胆大的孩子在这个大岩壁下游泳。
那时河道有些不同, 要河水流量很大很清时,会有50米长度的水道,适合游泳玩水,孩子们可以狗刨,也可憋气漂浮一段。
很怕这里的河道,不敢下这的水,当时不会游泳,夏天的河水也非常冷的。
河道里面的石头也很多,有的石头很锋利,不小心会割伤脚指,水流也急。
小孩子站在边上,向前几步,也就被水冲击的站立不稳,如果倒了撞到石头上,也是非常危险的。
曾有运气不好的孩子,为冒险付出生命的代价。
4 帐篷学校
5岁来到和钢后,在山边水边疯玩了一年多。
到了6岁多,有一天,父母说可以报名去上学了,先上学前班,通知说还要自带板凳。
父母都忙,委托邻居陈指导员(陈淑燕的父亲),顺路带我一起去。我就老老实实的跟着陈叔叔,走路到学前班的帐篷,跟着小朋友们一起,进了班级。
当时学校和学前班都是设在帐篷里的,有的孩子从小就是宅男,哭啊闹啊,就是不肯进教室。
一个班有4、50个小孩,里面光线也暗。
印象中,毕老师教我们识字和算数,个子不高,特别负责。
山里的小孩,跳皮,不安静,毕老师每次上课,都声嘶力竭,嘴角边浮现白沫,看着都很累,我也没办法,只能自己少说话少闹腾。
毕老师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学习启蒙老师之一,印象深刻,后来听说多年前已离世,愿毕老师在天之灵安息。
家长们就很高兴,总算有个地方让孩子识字了。当时孩子们也不知道艰苦,就是感到新鲜,可以上学了。
都是山里跑惯的孩子,一下到了人多的地方,安静不下来。
5 小学
学前班上了一年,转眼该上一年级了。和钢小学的教学楼也盖好了,我们就搬进了明亮的教学楼。
学生们从帐篷里换到新楼里,都很开心,当时先是在这右边的一楼,从一年级到2年级,3年级后好象就到了二楼,换过两个教室。
上了一年级,分了班,认识了很多同学,南桥一片的孩子多,也有河对面的孩子,他们上学就比我们远多了,要绕路通过南桥再走到学校。
一年级的班,小学有3个班,我们那个班,谢新湖是副班长,宋文雅是学习委员,杨向荣是班长。
他们都经常是三好学生,第一学期就成了红小兵,带上了红领巾。
我那时心情也很失落,但也没办法,一个班40多学生,第一学期给4-5个名额。
一年级下学期,再选4-5人,其中有我,还有陈锐锋。
终于当上了红小兵,带上了红领巾,激动了好几天。
和钢小学,每次运动会时人山人海,跑步,跳高之类的,我是没有参加的,就只能当拉拉队了。
平时体育课,也在操场练队列。课间,学生们也会在操场排队跑步,作课间操。还有球场,孩子们可以踢足球,打蓝球。
多少同学和老师的音容笑貌,浮现脑海。
课余时间,在这个操场学会了骑单车,小学操场,是南桥河这边唯一的开阔地。
操场也是河边的戈壁滩平整出来的,都是石子和沙粒,跑步时也要当心,一不小心摔倒,手就会疵掉一块皮的。
6 校园霸凌事件
小学主楼侧面,多少次从这个大门进出学校,小学生活也会波澜起伏,也有明争暗斗。
2年级时,有一次爸爸给了我一个劳动奖章,我很开心,就别到帽子上。到了小学校,很是耀眼,当时有奖章的也不多的。
没想到,下课后,在走廊,没注意,几个4年级的学生,围着我抢走了像章,然后就跑了。
我不服气,知道他们是4年级的,上到二楼,去找到他们班主任,说明了事由。
上课了,老师将这个班10多个人叫到外面站成一排,让我认那几个学生,我认出了三个,老师留下了他们进行教育,开始也不承认,时间久了,也忘记是否取回像章了,总之折腾了一番。
第二天,在楼道里,又和他们狭路相逢,我见势不对,夺路而逃。
他们两三个在后面追,大孩子肯定跑得快,后来抓住我。
也不敢打我,恐吓了几句,扬长而去,可能也是害怕我再找他们班主任。
可能我平时老实,加上学习好,老师们也都认识,这几个孩子又调皮,成绩差,不是一路的。如果真告起状来,学校老师还是会分辩事实的,这也是他们不敢再造次的原因。
这次事情给当时的我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我也不知,原来这就是现在所说的校园暴力。
和钢的校园,也不是安静的港湾。
过了几十年,经常在网上有校园霸凌的新闻,这种问题还是没有解决,看来家长们要上些心,教一下自己的孩子多防备才好。
7 到好朋友家看书
小学上了三年级后,同学们的友谊就有分化,那时我在班上的好朋友就成了许朝勇。
我喜欢看书,放了学就到许朝勇家去玩,实际上就是看书,他的父母也喜欢我去玩。因为我的成绩一直很好,他读书和写字方面要弱一些,希望他和我玩,能受一些学习方面的影响。
他家有好几份报纸,还有一些杂志,因为许朝勇的母亲是工会的干事,家里订了几份报纸,也可以借不少当季新出的报刊杂志带回家给孩子看。
许朝勇有个姐姐,大三岁,他们家的这些报刊杂志,除了许姐姐看的多,然后就是我看的多了,许朝勇真是不愿意看书,她妈也经常说他,你看别人都看书,你也多学一下嘛。
这样估计也有两年多的时间,直到上初中,我每天要看到吃晚饭,我哥经常来叫我回家吃饭,知道我不去别的地方,一来就一个准,那时天也早黑了。
70年代的杂志也不多,解放军文艺、人民文学、新疆日报、少年文艺、大众电影、故事会、儿童文学、电影画报等等,足够课外看的了,眼睛也是那时用的太多了,上了初一就近视了,许朝勇的姐姐也近视了。
当时他们家放报纸杂志的房间的灯光很暗,看报还好,看杂志小说特上瘾,不愿意停下来,眼睛看累了,揉揉接着看,眼睛近视,也是自己贪心看书的结果啊。
腹有诗书气自华,看的多了,也吸收了不少,对学习自然有帮助,上了初中,家长和老师都经常对我说,要好好学,要考大学,和那时喜欢看书学习也有关系。
8 捡柴火
打柴火,是和钢最初的小孩子们经常作的事,到了秋冬时节,都会到山坡或者沟里,去捡适合引炉子的柴,山沟里没太多树,所以树枝就少,就去找些灌木丛。
有一种扎扎刺的,很多刺,经过加工后,放入炉内,用一片纸作引子,然后很快就可着起来,再上面加几块大一些的煤块,一会儿,炉子就着了,通过烟囱排烟和加热,新疆的老房子就是这样取暖的,有的地方大一些的房子,还会砌火墙,保暖效果更好。
近处是没有这些植物的,要踩单车,到十四医院那条沟里去,过了桥,有很大一大片河水冲击出来的戈壁滩,两条河交汇的地方,生长了很多灌木丛,有多种植物。
到了入冬,会有几天的时间,和钢的孩子们成群结队的,踩单车出发去打柴火。
每次都是我哥骑单车,驮上我,到了目的地,就开始分头行动,一人一把镰刀,去砍灌木丛当柴火。
但实际上,我是砍不了多少,小时看书还可以,打柴火,手无缚鸡之力,都是我哥砍的多,砍好后用绳索绑定,放在后坐,一路再推车回家,放到院子或房顶上。
冬天至少要去一次,70年代和钢的孩子,都有这方面的经历的。
沙棘
过了几年,大孩子们长大离开家,小的孩子也吃不了这个苦。另外,工厂因为各种建设,产生了不少废的木料,就可以花钱买一车木材,在院子里劈成小片,够几年引火用的,打柴火也就渐渐停了,这个经历很难得。
现在想来,在冬天,打柴火,也算是不错的户外活动。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