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少年回忆录——生活在和钢

作者: 天山客 | 来源:发表于2017-06-16 17:21 被阅读9次

    1 和钢


    和钢座落在天山山脉深处的一个山沟里,北离天山北麓的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有近200公里,南面离天山南麓的和静县城有50公里。

    这里是天山腹地,四周都是大山。

    南桥景点之一,工程连,南桥小学,三营,远处是技校,中学

    和钢全称是和静钢铁厂,在地图上找不到,附近有两个闻名世界的地点,一个是巴仑台,这是一个小镇,是天山深处的一个交通要道,国道216和218交汇处; 还有新疆最大的佛教寺庙——黄庙,和钢就在这两个地点的中间。

    和钢已是历史, 2012年拍的,金特钢铁,变化非常大

    和钢地处的这条山沟,南北走向,中间有一条河,地图上的名称叫乌拉斯台河,这条河流到了下游,流到出山口,离和静县城有10公里。

    春天和夏天,经常发洪水,河流在出山口冲击成很宽阔的戈壁滩,上中游一旦下雨,上游草原和两岸的黄土冲入河里,河水就变成混浊汹涌的黄河之水。问当地人乌拉斯台河在哪,大都是不知道,但如果问黄水沟,那就知道是这沟流出来的河了。

    这条山沟,巴仑台和和钢,还有黄庙这三个地方比较平整,宽敞一些。和钢的地理面积,宽度最高可达到1公里到1.5公里,长度就达到将近10公里,80年代时,人口估计是最多的时候吧?职工带家属老小据说有一万多人。

    和钢已是历史, 2012年拍的

    2 爬山


    大概是72年的5、6月间,我们就从石河子143团搬家到了和钢,这里当时叫兵钢,正在开始建设中。我们家房子后面,房子后面,就是山,走出50米,就是山脚了。

    这座山,经常出现在梦里

    我当时刚好5岁,妹妹出生不久,几个月吧。

    一家人坐一辆大解放牌车,车上放满家具和生活用品,我们在车顶,上面盖上帆布,汽车从石河子,经乌鲁木齐,沿216国道,经过后峡,胜利达板又称老虎口,也就是现在的一号冰川附近,海拨有4000米高,翻过胜利达板,一路沿盘山公路下降,经过乌拉斯台草原,这里也算是巴音布鲁克大草原的一部分,缓缓下降,过巴伦台,到了和钢。

    从此在这生活了多年,上大学前,除了初一有一个学期和高中有一年出去外地求学,17岁前,其它时间都在这里生活度过的。

    出家门不远就是山连山,无人区

    后来修了铁路,翻过路基,都是大石头堆,再下路基,就到山下了,我每次都想爬山,但是小时候的鞋子是不防滑的,加上山也很陡,没有一定的体能和装备,只能爬个几十米高,就下来了。

    岩石窝,经常在这玩和背书写作业

    不过胆子大的,也有能爬的比较高的,上到100米左右就下来了,毕竟新疆的荒山,那可是不同南方的山,天山山脉,可不是盖的,刀切斧削的,没有装备,没有经验,没有体能,没有需求,小孩们也不会上去太高的。

    2012年7月,回新疆乌鲁木齐探亲。短短的两周行程,中间专门抽时间回了一趟和钢,主要目的就是爬山,顺便拍了些相片。

    3 弹壳


    当时70年代的家庭,基本上每家都有几个孩子,大人们要上班,学校一放学放假了,大人是没有时间管小孩的,孩子们都是自由生长,玩耍。

    有一次,我哥,谢新湖,我,三个小孩到了三营,就是解放军部队的一个营,当时他们在这沟里,住了不少解放军人员,经常训练实弹打靶,我们有时经常也到打靶训练场去捡弹壳,但不容易找到。部队打完后,会收捡很多弹壳放在一间房子里,门没有上锁。我们路过后,发现了这个情况。

    有一天中午,我们三个商量好,去三营找弹壳,其实就是到仓库去搞一些回来。到了那里,我属羊的,胆小,我哥属龙,谢新湖属马,他俩胆大。

    我就负责望风,他们进了放废旧物资的平房,当时营房也是开放的,没有围墙,小伙伴们经常到这玩,也早就知道放在哪间房的。

    中午,可能士兵们也都在午休,太阳很大,很热。他们俩进到房里去,我就立在墙角,看有没有人过来,有人来就赶紧通知他们出来。

    短短的一会,我就心跳加速,好象在作什么天大的坏事一样,怕被抓住一顿毒打。

    谢将两个裤子口袋装了几把就装满了,我哥更会装,他带来了上学装书用的黄书包,这下装了大半书包的弹壳。

    我在外面紧张的要命,不停的在门口小声催,快点好了吗,马上来人了。这俩位胆大,装好才出来,没事人一样,其实可能也就两三分钟吧,我还担惊受怕的。然后原路返回,一路上也怕遇到当兵的。

    好在没有一个出来,都在午休。回到家里,放到了小房子,就是杂物房里,三个人分了弹壳,都很高兴。

    这是一次军营历险记。

    要知道 ,我可一直是学霸,成绩一直很好,但就是胆小体弱。人确实与人不同啊。

    后来弹填壳,玩的少了,想再去取,到现场一看,门锁上了,趴窗户上看,好象也没有弹壳了。

    4 电老虎历险记


    有一次,我们几个大小不一的孩子,到河边玩,玩累了,想回家吃饭,路过7连,也是部队的营房。

    几个小孩,我,马鑫,许朝勇,阿利,到学校操场,河边玩,到了吃饭时间,慢慢走回家。

    路过7连,看到营房中间有一根电线杆,有一截电线断了,落在地面上,是那种钢丝的电缆,现在想来,可能也是380伏的电线吧。

    几个熊孩子,看到后,很好奇,就想这线断了,有没有电呢,都在猜,谁都不敢去摸,互想怂恿,但没人上前。

    不知谁提议,说那我们4个一起摸如何,一起喊一二三,几个人就一起摸电线,这样的决定,大家都同意了。

    然后我们就站成一排,我站在第一个,喊了一二三后,我就下手去抓电线。

    结果手感觉还没抓到电线,就感觉一阵非常强烈的吸力,和手保持在5-8公分的距离,全身一下就触电了,麻,晕,我就使劲甩手,甩不脱,只是下意识的不停的甩,也不知过了多久,甩掉了,我看电线杆是木头杆子,就爬过去抱着,因为印象中,木头是绝缘的。

    一边紧紧抱着木头电线杆,一边惊恐未定,那三个小伙伴就在一边狂笑。

    我就骂他们,你们怎么不抓电线,然后他们有的说抓了,没什么感觉就放手了。

    不远处,有两三个年轻士兵也看到了这一场景,也在一边笑。

    我这次算是死里逃生了,又一次触电的历险记。如果当时是一个闭环的线,就是没有断的线,然后甩不脱,那就麻烦大了。

    这以后,我对电就更有直观的认识了。高压线为什么不能接触,不用摸到,离到一定距离的话,直接就会被吸上触电的。

    5 树上历险记


    到春季了,老榆树都开化了,榆钱很嫩,我们会去拨些下来放到口内吃。

    有一天,和谢新湖出去玩,当时是走到了供电所和三营的交界,后面有很多大树,老榆树,榆钱也很多,很嫩,但肯定要上树才可以拨到榆钱。

    我没有谢那么能跑能玩,他小时候的体能比我好,手劲也大些,就由是他爬上树去拨榆钱。

    找了一棵开的很盛的榆树,我在下面往上推他了一把,他就往上爬了。

    榆树很粗,很高大,榆树枝和叶子很茂密,他在上面一边吃,一边拨了往下扔榆钱枝。我就捡起来,然后也往嘴里送。在树下也只能知道他在上面,但看不清。

    我正坐在地上吃榆钱,突然听到一声,砰,很沉的声音。

    我一惊,怎么回事,然后就喊他,没回应,同时起身,一看,只见地上,他蜷缩着身子,赶紧三步两步跑到他身边,一边喊他,看他已在翻白眼,没有回复我,我赶紧抱起他,他身上瘫软的了,我就喊,谢新湖,醒醒,你怎么了,你怎么了,一边不停的用手拍他的后背。

    过了好一会,他悠悠的长出了一口气,眼睛也能睁开了,活过来了。

    我问伤了哪里没有,他说我先躺一会,就这样抱着他,等他能动了,起来走了走,好象也没什么事,我们就也不要这些榆钱了,就回家了。

    这次,从树上摔下来,好象也有2、3米或更高吧,虽说地是黄土地,但没有头向下摔下来的,也是他运气好,这次可是谢新湖的历险记了。

    6 水中历险记


    天山深处的河水

    有一天,和谢新湖两人,想着到哪玩,因为是暑假,好多孩子到河坝里游泳。我们也想去看看。

    到了游泳的河段,因为我们都不会游泳,脱了衣服裤子,刚一下水,那水很凉啊,冰冷的,一激灵,赶紧上来了,说玩不成,一是不会游,危险,二也太凉了,受不了。然后我们就往回走。

    河边还有大大小小的水坑,是挖沙子的留下来的。看到一个大坑,我们想在这玩下水。然后就脱了衣裤,准备下水。

    示意图,类似的水塘

    我个子高,走在前面,拉着谢的手,他在后面,想如果有事,可拉我上来。刚开始水还浅,没想到走了几步,水就到了脖子,这里不敢向前走了,说水太深,回去,刚说完,谢不知怎么手松了,我就倒向水里了。

    这就开始扑腾了,也不知扑腾了多久,喝了好多水,口也不能出声,心里想着在电影里看过的游泳的那样,双手不停的划,好象到了坑边,双手一扒,结果是沙石的坑,边就掉下来了,上不去,然后接着划,不知划了多久,怎么感觉两脚能站起来了,这时才睁开眼睛,一看到水坑边了,就是刚才水也淹到脖子的地方,谢在坑边看着我,我对他大叫骂他,XXX,快来拉我上去,他小心奕奕的一步一步试探走下来,拉住我的手,我拉着他的手指跟着一步一步的走上岸。

    然后我就想都没想,就趴在岸边的大石头上,呕吐起来,将刚才灌进去的水都吐出来了。谢在边上偷着乐。我骂他,刚才你松手干什么,他说也不知怎么就松了手。

    这是我经历的一次生死历险记。

    7 看电影


    当时看电影,是一个非常喜欢的娱乐节目。露天的,场地,人山人海,前面的是板凳,然后是中等高的,再就是大板凳了。

    后面的就站着看,看不到的就只能听了。

    电影场有两个,一个是南桥,就是桥边的一块大场地。当时工会俱乐部大楼还没有建好。

    一个是三营,就是部队,也经常有放电影,走的距离也差不多,一个要15分钟-20分钟,一个要10-15分钟。有时变电所也会放电影。一放电影,就互相通知,小孩大人都搬着小板凳,最轻的是那种马扎,因为小孩子,体能有限,走路再带个板凳,走一会就累了,手会酸的。

    到了后就等,有时晚饭吃了,天还大亮,因为夏天黑的晚,就先过去,小孩子们就在一起玩,一起闹的。

    纪录片特别多,前面放记录片,领导人的接见外国人的,后面放故事片。

    放的电影有青松岭,小兵张嘎,创业,红灯记,洪湖赤卫队,上甘岭,,样板戏之类的。有个狐狸的故事,是国外片,有一只叫Leikers,特别受到孩子们的喜欢。谢新湖外号雷克斯,就是这么来的,名字有一个湖,为人处事也特别聪明圆滑。

    还看过一个大片,印象深,就是未来世界。是美国片,讲的是人类和机器人的大战故事。机器人里有人类卧底,人类也有机器人卧底,男的英俊女的美丽,互相追逐,枪战,特别现代的感觉。那时还没有电视,只能从电影看外面的世界。

    还有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桥,铁托游击队,啊朋友再见,那首非常好听的歌。

    印度的电影,给人的印象就是边演边唱,都是喜剧结尾。

    8 滑冰


    冬天到来的时候,乌拉斯台河的水流量就开始变小了,然后开始结冰,一层一层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广东的同学就不了解这个话了。

    冬天河道结冰很宽阔

    等河面封冻,河面会越来越宽,所以河道宽,一是因为洪水的原因,一是因为冰冻的原因,都会让河道变的非常宽的。秋天的水是最小的,河就是中间才有水的了。

    滑冰

    河道宽起来,就可以滑冰了。我一般是到那种水坑,大水坑,凹地,慢慢的结起冰来,地方很大,又不会有危险的地方,因为水不会深,但玩的人多,冰面就不会太平整了。

    那河道就有危险性了。每年都会听说有小孩滑冰,掉进冰窟窿里,出不来,出事了丢了性命的。所以我们胆小的孩子,就有一种恐怖感,不到河的主道上去滑,哪怕滑道难滑些。

    主河道还是有河水的

    一般用的装备就是爬犁子,就是木板,下面钉两个方条撑着,然后方条上缠上钢筋。再用两根钢筋作手杖,撑到冰面上,划行。

    爬犁子是我妈给我们三个孩子作的,我自己不会作。我哥会作,但大我3岁,他和我玩的少。我妹小我5岁,冬天,我带她滑冰玩的多。

    9 溜洋芋


    溜洋芋,其实应是滤洋芋。就是三营部队士兵,种了很多地,蔬菜,向日葵,大白菜,包包菜(卷心菜,又叫莲花白),土豆(就是洋芋)。

    土豆在这里特别适应种,因为海拨是1500-1700这样的高度,山沟里水好,雪山的水,土是黄土地。种出来的土豆好吃,也大。听说现在巴伦台的土豆相当有名气。

    当兵的每年收好后,地就空着了。当时的百姓和小孩子,就会带的工具,将地再刨一遍,也能翻出不少的土豆,这种作法,就是溜洋芋。

    我去过一次,带着工具,可能是力气小,挖的不深,找到的土豆也都是小的,当兵的也看不上的。

    旁边的人却能挖出很大的土豆,看来有力气的,能作农活的,和会读书的,确实不同的,人都有特点,不可能是全才。

    还有就是捡葵花籽,因为部队的收获时,也会有很多掉到地里,就可以去捡那种部队看不上的,剩到地里的。

    葵花

    10 春游

    小时候上学后,特别盼望春游,70年代的职工子弟小学,也没太多活动,各种文体设施也少。

    每个同学家里会给自己带上鸡蛋,饼子或馒头,书包是帆布的,黄挎包,军用水壶装一壶水背上。

    在学校,每个班排队,带上红领巾。路是走216国道一段路,沙石路,走到三营的大桥,去十四医院的那个山沟里。

    那里有草原,有河流,有小溪,我们就在草地上,玩游戏,丢手娟,唱歌,然后吃干粮。

    记得太阳很晒,当时也没戴帽子,总觉得喜欢春游,一年一次,但经常被晒的很热。

    春天路边的树发绿叶了

    也没有什么树可遮挡阳光,也没有帽子和雨伞。

    草地远看是绿油油的,但=真想坐在上面,水边的草地就很柔软,但是湿润,坐上去,很快屁股就会湿了,裤子会渗水湿了的原因。

    干的地方呢,那的草又比较扎人的,尖,硬一些,不象现在有户外垫子,防晒的,装备多,那时真的是没办法解决的,毕竟人多,一个学校,也有好几百人吧。

    吃了干粮,再玩一会,就准备排队回程了,这时就是太阳很晒人了,同学们的气力也用的差不多了。

    走在路上,灰飞起来,感觉疲倦,下午4点左右就能回到家了。

    和钢的同学和朋友们,看了后,有没有感觉,也分享一下你们当时的故事吧。

    (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以上为正文, 喜欢关注转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天山少年回忆录——生活在和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kjm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