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您看到这个题目时,是不是觉得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谁不想温和呢,可哪有那么容易呀?
当孩子不听话时,就不想温和了;当自己熬夜精神不好是,就温和不起来;当家人对我发脾气时,怎么可以克制得住身体里面的火山?
时不时的火山就会蹦地一声就会爆发...
我们惯常模式都是认为,都是外界的人事物让我们发火。
大家想想看,真的是这样的吗?
如果回答“是”的朋友,那是不是愿意接受一个观念:我是被其他人事物所控制的,我是情绪的奴隶!
看到这里,我想这些朋友愿意接受上面的观念吗?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没有人愿意在心里接受:我是乐意接受其他的控制。
所以,把对外界的抱怨不满的矛头收回来。照见自己:我的情绪不好,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来找一找自己的原因,分享给大家三个比较常见而且重要的点。
一、身心状态枯竭
二、心智不成熟
三、原生家庭模式的延续
一、身心状态枯竭
大家有没有发现,当我们睡眠充足、心情愉悦、升职加薪、被领导夸奖,或是事情办得很顺利时,对身边的人宽容以待。
孩子动作慢一点,哪怕是做错事,考试考得很差,我们也会宽容大度地笑笑说:谁没个犯错的时候呢,何况是孩子嘛?
可是如果当我们状态不好的时候,熬夜、失眠、睡眠不好,再加上生活工作中遇到一些挑战跟伴侣吵架了,刚做好的文件被意外删除,或者是股票跌了...
这个时候,如果孩子出现挑战行为:不吃饭,不睡觉,考不好,做事慢吞吞。我们就开始,小则吼骂,大则暴揍。
为什么会这样呢?身心状态不好的时候情绪会差?
我们这时的情绪状态跟身心状态密切相关。人处在疲惫状态,大脑缺氧,身体就是一副蔫儿的状态。
更深的一层原因是当我们状态不好的时候,我们内心是充满期待:期待有人可以关注我们,能够爱我们,支持我们,帮我们一把,帮我们从这种状态中走出来。所以我们就把这种期待带到当和孩子相处的时候,无形中把这种期待很不公平合理地投到了孩子身上。其实也是我们潜意识状态下期望别人成为我们的拯救者,我们希望孩子配合我们的期望,这样就能够状态更好。
其实大家静下心来想一下我们这样的期待合理吗?
我们的身心状态不好,要负责任是自己。
可是我们把这种状态不好的责任推到了孩子或者其他人身上:觉得我状态不好,就是因为你引起的,就是你搞的我这么累,我都这么烦了,你还这样,就是你讨厌,你糟糕,这孩子太调皮,太不爱妈妈了,太不理解我了。于是我们就很容易的在这种状态下,把这种气压发到孩子的身上,孩子就变成了我们的出气筒。孩子毕竟是孩子,他能把自己照顾好就不错。没有义务和责任来照顾支持和拯救我们。所以,真正能够帮到我们的是自己。
怎么去帮自己?
不管我们有多忙或多累,每周建议至少运动两次,每次三十分钟以上。
当我们松动筋骨活动三十分钟之后,身体才会通过运动把我们的负面情绪带出来。通过运动去释放,真正的身心模式的转换,不需要给大脑做任何工作,只是把它交给身体,这就能够起到调整转变。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累了最好的这个调节方式就是要睡。
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时候:怎么睡都睡不过来。怎么办?
转换频道——做不一样的事情。比如说,连着工作十个小时,转换频道调节身心状态。运动,陪伴孩子玩耍,或者和家人聊聊天和爱人一起看场电影,或者跟闺蜜聚会等等...
很多人会觉得陪孩子玩儿,或者是跟爱人聊天,这个都是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完成之后,才有精力去做的事儿,如果我们把陪孩子看做是任务,我们就会觉得特别烦,特别累。
可是当我们把它看作是我们身心状态转换频道的一种方式。我们陪伴孩子的状态和心情就不一样。再者,和爱人在一起聊天,卿卿我我时光也是很好的调频方式,千万不要把它理解成是我得把所有的事情都忙完,或者有心情的时候再做,这正是调节我们心情的方式。
切记,当我们身心状态不佳的时候,记得千万要提醒自己:别把孩子当成我们的拯救者和要承担我们这些状态不好的责任人。
二、心智不成熟
首先我想邀请大家来问问自己:您的心理年龄,成熟度是否和身体年龄一致呢?
敢断言,大部分人都不一致,包括我自己。特别是当有情绪时,会出现退行的行为:跟孩子一样。情绪脑出来主导,我们就不受自己的理智控制。
比如说我们跟孩子互动时,孩子饭不好吃,有些大人会生气地把勺子筷子往地上扔,有些火气大的父母甚至把碗都给砸了。孩子不好好睡觉,有些爸爸妈妈就会生气地说:“早知道你这样,我就不回来了,我走了。”更甚者,跟老公吵架时说:“离婚,这日子真是没法过了。”
大家想想,我们父母的行为,是不是就真的像孩子一样?
原因又是什么呢?
一、孩童时期受到创伤。
比如父母分离,或者父母把孩子托付给老人家或者保姆家亲戚家养。造成亲子分离创伤。
家庭关系不好。父母经常吵架或者很冷漠,我们觉得很压抑,限制了身心的成长。
家里有兄弟姐妹,而不被关注。所以在童年时期,我们被父母或者家庭对待的一些方式让我们情绪被卡住,没有办法释放的时候,就会造成创伤。
卡在哪个年龄段上,我们通常来情绪的时候,就会回到退行到那个年龄时候的心理状态。
二、任性
有些人成长没有太多的创伤,家庭氛围宽松。可是一路成长以来,任性。
在家庭中跟家人的互动中,到了学校跟同学老师的互动,到了社会跟同事老板,合作伙伴互动的时候,这些人际关系中都会有些摩擦,对吗?每个人都是带着梦想来的,可是在摩擦中,有些人却懂得从关系中去反思自我成长。另外的一些人,不管不顾我行我素,我就爱这样,怎么呢?一副天下人都要给我让路的模样,觉得我都是对的,你们都该听我的。我从小我父母都不管我,凭什么让你管我,凭什么让我顺着你?
所以,当没有自我反思,觉醒意识的时候,我们就在任性中成长,碰到了能包容我们的伴侣可能我们更加任性。
孩子可不管我们成长如何,孩子就像最真实的一面镜子照到了我们最真实的样子。
如果我们在一路过来成长的过程中,没有懂得去好好的修炼自己,没有把自己做到温和平和的状态,那么孩子他就毫不留情地来让我们看到我们的短板。
有些人真的到现在还没醒,知道亲子互动,或者夫妻关系里面痛了才开始有意识。
从这个角度来看,孩子是我们的天使贵人,他在不惜扮演这种小恶魔小捣蛋小冤家对头的角色来唤醒我们,让我们把高高抬起骄傲的头,愿意开始谦卑的低下,承认:我在为人处事上,情绪管理上有这么多做得不足的地方需要成长。
所以我们要提醒自己,活在当下,不要任由自己的任性,让自己又回到小时候的状态,
三、原生家庭模式的延续
原生家庭这个概念相信朋友们一定都不陌生了,在很多的场合被不断地提起。指得是:我和我的父母或者兄弟姐妹所组成的家庭。
通过一个例子,让我们来看看原生家庭对我们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
一对夫妇他们要走到离婚的边缘了,问离婚的原因。先生说:“我也不知道怎么了,我们结婚六年,基本上除了上班时间不在家,下班没有什么应酬,我都回家陪着她和孩子。我的同事们都说我是个好老公,我已经很尽心尽力对她好了,可是她还是很有怨言,我也不知道哪做的不好,还得做点什么。”然后妻子说:“我觉得我好孤单。虽然人在家里,可是心却没跟我在一起。”
从妻子的描述中,也验证了先生没说假话,确实是很多人心目中的标准好老公,钱也能挣,对外人都很热心善良,确实有时间都会陪着太太。为什么太太还对他有这么大的不满意呢?
我们来了解一下两个人的原生家庭的模式,大家可能就会明白了。
原来这位太太是在务工人员家庭长大。爸爸为了生计长期在外面打拼,她跟着妈妈和自己的弟妹长大,妈妈只管给他们兄弟姐妹们吃饱穿好和按时上学。在她小的时候,除了给她喂奶,其他时候都在忙家务,然后把她放在摇篮上或者放在床上,几乎没有跟他有太多的交流。
因为爸爸长期在外务工,妈妈在家操劳,心里很大的怨气对着孩子们。
我们在来看看先生家的情况,他生活在家庭关系还比较稳定,在外人看来是和睦的家庭。爸爸妈妈没从来没吵过架,但一家三口饭桌上基本没有深入沟通的习惯,吃完饭各做各的事。
我们现在普遍中国家庭:父母跟孩子包括父母之间,沟通到关系、感受、情感很少...
上面的例子中先生在用他的原生家庭模式:不跟妻子吵,说话和和气气,天天在她身边,这就叫做爱。
作为妻子这边,小时候缺失的那部分渴求母亲父亲的关注,就自然投射到了自己的丈夫身上,希望自己的先生,能够补偿填补小的时候她没有得到的这份关注。
当先生没有觉察或者没有能力做到的时,太太就产生了很大的情绪上落差:跟我想象差太远,这不是我要的婚姻,不想再继续下去。
还有一些朋友是在父母的打骂声中成长,觉得这种方式不好,我一定不要再用在我的孩子身上。可是我们还是会抑制不住。这是惯性的力量----我们过去几十年就是这样被父母对待的。当孩子有挑战性行为的时候,我们第一反应就是拿出那种最习惯的方式来对孩子,潜意识里就是对我们行为起着更大影响作用的潜意识冰山下的部分。
确实在用和父母同样的行为来表达对他们的忠诚。如果延续原生家庭的模式没有觉察,没有做划界和厘清,我们就容易被这样的模式搅乱了我们的整个状态。
做温和父母,就是在做不断的自我反思成长。跟孩子行为没有关系。所有的主动权都在自己的手上,我们要为自己负起这样的一份责任,只有我们做好了自己,孩子才会幸福。
心理学家荣格说,一个人毕尽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经形成的性格。
网友评论
【文章作者】黄敏|007-8034
【文章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824c5e782601?utm_campaign=hugo&;utm_medium=reader_share&utm_content=note&utm_source=weixin-friends&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点评人】:王祖良007-8047
【阅读感受】:作者从以下三个维度分析了与孩子相处的几个难点,还没做过父母,就能在007吸收到这么丰富的知识真是深感荣幸,谢谢您的分享,我学习了,我收藏了,或许我们平时跟成年人接触的多了,然后回
去面对小孩子也会潜意识的把他们当做成年人来对待,所以才会有那些问题,好像我朋友中做幼教的就不会这样,他们会比较有耐心。
一、身心状态枯竭
二、心智不成熟
三、原生家庭模式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