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讲过了中唐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今天来讲一首与《枫桥夜泊》并驾齐驱的中唐诗人张志和的千古名作《渔歌子》,词云: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渔歌子》看上去其用语极其浅白,意境也无比轻快流畅,甚至潇洒俊逸,但其实这首词细细推究起来,其中还有一些生命中不能忽视之轻啊!
这首《渔歌子》和《枫桥夜泊》可谓是并驾齐驱的两大名作。之所以这么说,一是因为他们在当时都是名闻天下的、传诵天下的名作,而且巧的是,张继和张志和所生活的年代其实都是中唐,而且两个人还都姓张。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唐诗向外流传,尤其是在向日本流传的过程中,可以说除了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这两首是在日本影响最大的两首唐诗。日本的嵯峨天皇甚至仿写《渔歌子》,包括他治下的很多人仿写《渔歌子》都到了很痴狂的地步。到后来,在日本的教科书中,张继的《枫桥夜泊》和张志和《渔歌子》都有选入,作为中国唐代诗歌的最典型的代表。
当然这样说又有人可能会质疑,说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它明明是首词啊,它不是诗啊!是的,确实不错,而且《渔歌子》这个词牌就从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来的。但它一开始的其实并不叫《渔歌子》,它一开始的诗题叫做《渔父》,而且它是五首连作的一组词。甚至张志和还另有一首七律的《渔父》,其实也可以和这五首——后来被称为《渔歌子》的《渔父》相互对照着看。所以虽然《渔父》最早也是唐代的教坊曲,它是一个曲名,《渔歌子》的“子”就是曲牌的小令了,这就和《破阵子》的“子”一样。但张志和依曲填词,又另外作有七律的《渔父》诗,可见在他的心中,并没有做过多的诗与词的分别,只是兴之所至,依韵而歌,这正是诗词创作的最高境界了。
张志和的这五首《渔歌子》,除了第一首我们特别熟悉的“西塞山前白鹭飞”之外,第二首,“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第三首呢,“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第四首,“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第五首,“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后来这一组五首的《渔歌子》传入日本之后,嵯峨天皇太喜欢了,他依葫芦画瓢连续也摹写了五首《渔歌子》。比如说,其一云:“江水渡头柳乱丝,渔翁上船烟景迟。乘春兴,无厌时,求鱼不得带风吹。”第二首,“渔人不记岁月流,淹泊沿回老棹舟。心自效,常狎鸥,桃花春水带浪游。”第三首,“青春林下渡江桥,湖水翩翻入云霄。烟波客,钓舟遥,往来无定带落潮。”第四首,“溪边垂钓奈乐何,世上无家水宿多。闲钓醉,独棹歌,洪荡飘飘带沧波。”第五首,“寒江春晓片云晴,两岸花飞夜更明。鲈鱼脍,莼菜羹,餐罢酣歌带月行。”说实话,确实也写得非常不错,而且嵯峨天皇的这一组《渔歌子》是开创了日本填词的历史,可谓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不仅是日本,当时的中国的各阶层的人对这首《渔歌子》都非常喜欢,非常推崇,尤其是士大夫们。一时间仿写、摹写者众多,所以从后来的“元白”,一直到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都有不少学习张志和《渔歌子》的创作。这一组词还有那一首七律的《渔父》诗作,最最有名、最最成功、最最杰出的还是《渔歌子》的第一首《西塞山前白鹭飞》。那么这首词它到底好在哪儿?为什么在当时就引起那么大的反响呢?首先,“西塞山前白鹭飞”,这个“西塞山”到底在哪儿到现在还有争议,就像杜牧《清明》里的杏花村一样。像人教社的原来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选了这首词,对“西塞山”注释就是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这就说的是湖州的西塞山。他最重要的证据是因为,据考《渔歌子》的创作,它最初我们说过它叫《渔父》,其实它最初在张志和自己创作的时候它叫《渔歌》。他的创作缘起是因为当时大书法家、也是中唐的一代名臣颜真卿到湖州任刺史,他与张志和是好朋友,经常邀请张志和参加文人士大夫的雅集。后来颜真卿还写了《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 》,这也是研究张志和的最重要的第一手材料。
而南唐溧水县令沈汾的《续仙传•玄真子》,则在颜真卿碑铭的基础上踵事增华,他就写道:“真卿为湖州刺史,日与门客会饮,乃唱和为《渔父词》。其首唱即志和之词,曰:‘西塞山边白乌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箸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真卿与陆鸿渐、徐士衡、李成矩共唱和二十余首,递相夸赏,而志和命丹青剪素,写景夹词。须臾五本,花木禽鱼,山水景象,奇绝踪迹,古今无比。而真卿与诸客传骯,叹伏不已。”这就写到了张志和《渔歌子》的创作景象,后来像晚唐名相李德裕对此也有所记载。 通过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当时雅集诗唱除了颜真卿、除了张志和,还有一代“茶圣”陆羽。颜真卿是大书法家,所谓“颜筋柳骨”,是楷书的四大宗师之一;张志和不但精于诗文,而且书画双绝。所以两人志趣相投。受颜鲁公之邀,张志和当众就表演了他神乎其技的书画才艺。说是张志和面对一幕素绢,酒酣之余,边击鼓吹笛助兴,边挥笔作画,有时闭眼画,有时反手挥笔来画,随兴挥洒,但他的笔下却犹如神助啊,妙绝天成,而且画得速度之快更是令人惊叹,转眼之间,山水云石皆现于白绢之上。说这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以致于形成一道密不透风的人墙啊,颜真卿也记载说,当时众人纷纷惊叹于张志和的绝艺。
所以根据这样的创作背景,后人不少人就认为这个西塞山就是湖州的西塞山。但另一派观点认为,这一组五首词的《渔歌子》,其实分别写了五个地方,而只有第三首是写浙江塞西,也就是吴兴。像第二首《钓台》,这是用严子陵的典故,毫无疑问是浙江富春江畔。而第四首呢,松江,这毫无疑问写苏州的吴淞江啊,所以《枫桥夜泊》的最初诗名叫《夜泊松江》。第五首的青草湖和巴陵,那就在湖南岳阳了。所以这一派的观点认为,第一首的西塞山,其实是今天湖北黄石市的西塞山。而细考唐诗中大多数讲到西塞山的时候,也大多是指的是湖北黄石的西塞山。历史上首次明确提出张志和的《渔歌子》的西塞山是湖州的,已经是到了南宋初年为苏轼诗作注的赵次公了。他说:“西塞山乃湖州磁湖镇道士矶也。”这一说法被洪迈所采用,所以后来才成为一个非常有名的说法。当然了,不论这个西塞山到底在哪儿,西塞山前的白鹭却是潇洒飘逸,根本不在乎人世间的争论与争议,它们自由地翱翔着。江水之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畅游,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这里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了。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趋暖,雨水也一下子多了起来,下两场春雨,河水就会上涨,于是鱼儿也多,生机一片。所以一句“桃花流水鳜鱼肥”,并不说春汛到来,却能使人展开想象,似乎看见两岸盛开的桃花,看见跃出水面的鳜鱼,看见自在翱翔的白鹭。可这一切自在与欢快,其实都是为了衬托那个老渔翁啊。
“青箬笠,绿蓑衣”,箬笠就是用竹丝和青色的箬竹叶编成的斗笠。因为竹叶是不渗雨的、不渗水的,而且它们还可以遮蔽阳光,阻挡紫外线,所以箬笠就是古人特别重要的一个用具了,雨天防雨、夏天遮阳。而蓑衣呢,就是用植物的茎叶或皮制成的雨衣,往往以龙须草为原料的话,它就是绿色的。当然,青与绿两种颜色,与山岩、白鹭、桃花、流水,还有黄褐色的鳜鱼对应起来,色彩无比的鲜明、无比地畅快。所以最最重要的精神指归也就呼之欲出。“斜风细雨不须归”啊!自陶渊明《归去来兮》之后,诗人喜悦不如归去。而在这种自然的生机里,张志和却说“斜风细雨不须归”,其高远冲淡、悠然脱俗的意趣呼之欲出。此句一出,立刻成就千古名言,连在《定风波》里说“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苏东坡也甚为拜服。后来,苏东坡因为太爱这一句,太爱这一首《渔歌子》,后来专门做了一首《浣溪沙》,几乎就是改写了张志和的《渔歌子》。词云:“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幸好那时没有知识产权,否则的话,东坡居士这几乎要算是抄袭了。当然苏东坡这样仿写、这样改写,就是因为他太喜欢了。不只是他,甚至他的“苏门四学士”之首的黄庭坚,看老师这么做,自己也学着这样做。而苏东坡呢,则和黄庭坚还互相挑刺,成为诗坛历史上一段佳话。不过话说回来,当世人以及后来人之所以对张志和的《渔歌子》追摹、崇拜至极,一是因为张志和的《渔歌子》创作确实可谓是别开生面、别具生机与情趣,确实在中国诗歌史上有不可取代的、崇高的历史地位;但另一方面也和当时的士大夫以及后来的文人们对张志和本人的推崇有关。
张志和,其实本名并不叫志和,据说志和这个名字还是肃宗皇帝亲自给他赐的名。据说他的母亲怀他的时候梦见在自己的腹上长出一棵枫树,也有说他的母亲梦见有神仙献灵龟吞服,所以一开始给他取名是叫张龟龄,而他的哥哥其实是叫张鹤龄。张志和据说是一个神童,三岁能读,六岁能书,而且过目成诵,甚至年少时跟随父亲在翰林院游玩的时候,面对翰林院学士对答如流,传为佳话。唐玄宗听说之后亲自出题考他,张志和依然面不改色、对答如流,连玄宗都觉得这孩子非同一般。后来张志和又遍览道经,在道术方面别有所长,就被太子李亨所赏识,成为太子李亨特别要好的朋友。他太学结业之后,当时的太子李亨,也就是后来的肃宗皇帝,专门为他改了个名字,改叫张志和,取字子同。张志和明经及第之后,就授职在东宫,就授官于东宫任职,后来又到地方做官,除奸灭盗、功绩显著,被当时人称为“神张”。正当年轻的张志和意气风发、前途一片大好之际,天宝十四年,“安史之变”突然发生,生生截断了盛唐气脉。天宝十五年,唐玄宗奔蜀,太子李亨到灵武即位,也就是唐肃宗。张志和这时紧随太子,在太子李亨即位以及肃宗后来平定“安史之乱”的这个过程之中献计献策,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甚至不过20多岁,封左金吾卫大将军,享正三品的待遇。可是所谓“盛极必衰”,正当年轻的张志和风光一时无两之际,命运的转折也突如其来。这一年,肃宗眼前的红人张志和突然“坐事贬南浦尉”。除了突遭贬官的霉运,而且这一年紧接着他的父亲又去世了,到第二年他的母亲又去世了。肃宗虽然贬了张志和的官,但为了体现旧日情分,还分别赠了奴、婢各一给张志和,又加赠张志和母亲封号,希望他守孝期满之后再回朝廷效力。
而张志和经此人生跌宕转折,从顶峰跌入深谷,却一下子豁然开朗、大彻大悟,从此自号烟波钓徒,远离官场。此后他又结识了在苕溪隐居的“茶圣”陆羽和在湖州杼山隐居的诗僧皎然,受他们的影响,他开始撰写《玄真子》。所以在广德二年,当他《玄真子》写完之后,他就把自己“烟波钓徒”的号改为了“玄真子”,所以颜真卿为他写的碑题就是“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因为这位浪迹先生浪迹江湖,他的哥哥张鹤龄恐其浪迹不还,甚至在会稽东郭买地结舍,并作《渔父》词招其弟还家。于是张志和归隐会稽东郭,他把肃宗赐予他的奴婢各一分别取名,男的叫渔僮,女的叫樵青,并让他们配为夫妻,所以后人皆以“渔僮樵青”为一段佳话。像元代乔吉的《满庭芳•渔父词》则曰:“樵青拍手渔童笑,回首金焦。”大历九年,张志和赴湖州访颜真卿,在文人雅集之上,张志和兴致大发,作画题诗,挥翰立就,又跳“秦王破阵舞”,使满座皆惊啊!颜真卿甚至看到张志和所坐的舴艋舟又破又旧,甚至要为他买一艘新船。此次张志和告别颜真卿、陆羽等人之后不知所踪,既没有回会稽山阴,也再没有音讯。有野史记载,见他于水中飞天而去,有学者推测他有可能是溺水而亡。当然也有人推测张志和于此次雅集之后,彻底摆脱尘俗的束缚,彻底逍遥于天地之间,世人不再知其踪迹,世间只留有他的传说。
那么张志和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人生转折?少年奋进、励志奋发,而且于“安史之乱”的巨变之中,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为什么一次仕途的波折与打击,就使他彻底成了一代道隐的标志与象征?细细分析呀,我个人感觉张志和的潇洒出世,之所以成为当时士大夫追摹崇拜的偶像,其实和整个盛唐到中唐转变的这个时代的风貌,以及世人的心态息息相关。首先张志和本人就一直学道,他的家学渊源。他有一个著名的舅舅,就是中唐南岳宰相李泌,这个李泌的泌字很多人会读成李mi,因为它是多音字,也读分泌的泌,但是李泌字长源,而泌就是水流轻快的样子,所以应该读李泌(bì)。李泌可谓是张九龄之后才能最大的,从盛唐到中唐的宰相。他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仕途也是起起伏伏,其实他对中唐政局的稳定贡献至伟。肃宗之所以和张志和的关系那么好,就是因为张志和的舅舅李泌曾经是他的老师。肃宗即位之后,李泌、张志和得到重用,而宰相李辅国却将斗争矛头直指李泌。在这一过程中,所谓张志和“坐事贬南浦尉”,其实从大环境来看,极有可能他其实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年轻的张志和一则家学渊源,才学富瞻;二则目光如炬,天资聪颖;最难得的是,他经此人生突变之后,年纪轻轻既看透了官场的本质,又看透了大唐由盛唐而中唐必然的转折,所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在这种历史转折的关口,很多人犹犹豫豫,犹来豫去,而年轻的张志和却做了一个决绝的选择,从此告别仕途、告别官场、告别政治,在苍茫的乱世之中,彻底还自己生命与灵魂的自由。所以因为他的这种选择够决绝、够彻底,故而他能“斜风细雨不须归”,他能“万顷波中得自由”。而那些被历史裹挟、在时代夹缝中求生存的士大夫们看到这样的张志和,听到他那样的《渔歌子》,又怎能不羡慕、不追摹,又徒唤奈何。所以不仅文人士大夫,连后来的宪宗皇帝,甚至再往后来的“千古词帝”李后主,都极羡慕张志和《渔歌子》的境界,所以他在未登基之前、未做太子之前、在政治斗争的威胁面前,心中偶像便是张志和。所以他也仿作《渔歌子》,说:“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可是羡慕归羡慕、崇拜归崇拜,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够“万顷波中得自由”呢?所以当岁月回到那个盛世不再的时代,士大夫们不是不知道唯有山水可寄情怀,但真正知道并做到的唯有“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罢了,正所谓“长江白浪不曾忧,万顷波中得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