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来,热日炎炎,知了的鸣叫一阵一阵的,几天不下雨,大地仿佛被晒脱了一层皮似的。要出门,撑了把折叠伞遮挡一下夏日的阳光,走了没多远,一阵强风袭来,伞面翻了过去,有些狼狈。
这时候,有些怀念小时候用过的桐油纸伞,那是用竹签削作伞骨,用一根精美的木棍作为伞柄,伞面用纸涂上几层桐油,粘在伞骨上,制作工具据说十分复杂。做好后供人防雨遮阳,尽管比较重,但是却十分坚固,些许的强风对伞的影响不大。
我小时候读书曾有一次遇到台风,一阵强风过来,整个人被风卷起离地几十厘米,但是伞却安然无恙,足见其坚固,那时候城市乡村主要都是用这种伞,偶尔有些布伞,人称洋伞,价格昂贵,用的人不多。
出门在外,其他东西不一定重要,伞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天有不测风云,遇到下雨肯定淋成落汤鸡,不可不备。而且途中乡村遇到欺负外乡人的恶犬,山野中撞到不太凶猛的野兽,尚且可以抵挡一阵子。当年文革中有一幅风靡全国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青年毛泽东就是拿着一把伞,目光坚毅的走向安源。
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桐油纸伞虽然好用,但是需要一只手举着,游山玩水可以,劳作时就不适用了。我们当年上山下乡,生产队给我们知识青年一人买了一件蓑衣,这是适合劳动的雨具。
蓑衣一般用棕叶或草编成,所以也称作棕衣,必须有三件套,由一顶斗笠,一件上衣,一条下裙组成,一穿上就是一个标准的农民形象了。蓑衣穿起来很重,但遮雨效果极佳,只要把裤腿卷高一点,在雨中干一天活身上的衣服都是干爽的,而且兼具保暖功能,比雨衣强多了。
我当知青时间不长,只当了三年就当兵去了,离开知青点时我什么东西也没带,就把蓑衣带回家里交代给妈妈,因为我担心当兵回来还要到农村,在雨中蓑衣实在好用,舍不得丢掉。我离开家里不久,妈妈首先就把我的蓑衣丢掉了,因为家里实在没地方挂,夏天会藏很多小蚊子在里面。
前几天接孩子,来早了,天气实在太热,走进校门口对面的旅行社蹭蹭空调。后来进来一位老者坐在对面,我们就聊了起来,他说他是1954年出生,1969年的下乡知青。我就问他,你为什么这么早下乡,他说他在鼓浪屿读小学,当时全厦门的小学都是六年级毕业,唯有鼓浪屿是五年一贯制,结果比同龄人提早一年上了中学。
1966年读初一开始文化大革命,一本教材还没读完就停课了,结果1968年底复课时他们算68届初中毕业生,属于老三届,一鼓脑送到永定县去当知青。我一拍大腿说您真伟大,跟大大是同届又是同年的知青!
他神色黯然的说,这有什么用?一天像样的中学都没有读过。我问他下乡了多少年,他低下头沉默了一会儿,说从1969年到1982年,整整13年。我大为惊讶,1979年就开始大规模回城,你为什么要呆到1982年?……
这时孩子们已经大批涌出校门,老者眼睛闪着泪光接孙子去了,这个故事没有结局……我也可以猜到结局,应该说不会太差,但是那随风而去的十三年,内中无限的辛酸和苦涩,只有局内人才会领悟。
许多年前,有一部电视剧叫《渴望》,里面一句歌词这样唱道:“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当年夹着桐油雨伞走向安源的毛泽东主席巨手一挥,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就走向乡村、边疆,这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呀!
如果没有上山下乡,我也可能不会穿蓑衣,当农民。我年轻时春风得意时,经常会豪情满怀的回忆起下乡几年的经历,喜欢用“青春无悔、人生无悔”这样的词句来形容自己的下乡岁月。
经过漫长的人生磨砺,经受了许多挫折和困难,我再也不会这么轻松的回顾那段岁月。我只是在农村里呆了不到三年,你怎么跟那些呆了十三年的相比?怎么跟那些奉献了一生的知青相比?怎么跟那些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的老知青相比?
有一位作家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我希望,希望时代的灰不要落到个人的头上,希望每个人都有一把结实的伞,能够挡住时代的灰,希望国家能够撑起一张大伞,把时代的灰全部都给挡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