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村里的老百姓因经济拮据,手里没有几个现钱,吃饭的咸盐也有断顿的可能。因此,家家户户都会养上几只鸡,用鸡下的蛋换取生活日用品。一个正常大小的鸡蛋相当于五分钱,以物易物,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物资流通渠道不畅的问题。大人们有时会给生病或过生日的小孩单独煮上一个鸡蛋,那个香哪至今难忘。至于炒鸡蛋,我只记得全家从包头回村后,父亲的同学刘成宝来家庆贺时炒过一次,而且是和着水和白面一块炒的,数量很少,我们只有远远地瞄上一眼的份儿。
来省城上学后,食堂偶尔会提供一小份炒鸡蛋,非常可口,算是开了洋晕。参加工作后,去食堂购买炒鸡蛋的机会稍多了起来,但因价格较贵(肉、蛋基本等价),消费起来也得惦量惦量。成家后,家中购买的鸡蛋基本上用于妻子坐月子时加强营养以及小孩食用。有时,也用粮票以及单位发放的工作服、手套等劳保用品,和家属区的游商小贩换点鸡蛋。1989年冬天,单位自办的三产项目初见成效,每个职工每个月都能分到10斤鸡蛋,我和爱人每人一份,家里的鸡蛋一时多得成了灾。炒、煮、蒸、腌,各种加工方法用了个遍,炒鸡蛋成为家中的主要菜肴。时值父亲来我家中照看小孩、调养身体,回去后和村里人念叨着我这里的生活水平很高,鸡蛋随便吃,而且吃不完。后因有人举报三产项目负责人,鸡蛋才不再按月发放。不过,全家人让鸡蛋给吃伤了,对鸡蛋全无胃口,炒一盘鸡蛋好几顿也吃不完。看来,再好的东西也架不住天天吃。
当时,刚时髦用饲料喂鸡,养鸡场规模较大,实行标准化作业。我因工作需要前往某养鸡场考察,进门需换装、消毒才行,生怕把病菌带进来而引发鸡瘟。鸡舍是用钢丝焊成的多层建筑,占地面积小、饲养数量多而且方便,鸡排成整齐的队伍探头探脑地从食槽内取食,叫声不断,煞是壮观。鸡舍内整天亮着瓦数很高的电灯,据说能提高鸡的产蛋量。鸡蛋顺着倾斜的鸡笼滚入食槽,方便工人收取。市场上这种鸡蛋价格略高于家养的笨鸡蛋,个大、皮红、黄多。后来,随着技术的“提高”,还能让鸡生出红心蛋(蛋黄呈橘红色)、绿皮蛋等“高级”鸡蛋,价格奇高,比普通鸡蛋贵一倍以上,经常作为礼品送人。但是,在饲料填加剂真相逐渐曝光后,这种鸡蛋才走下“神堂”,反倒是笨鸡蛋又紧俏了起来,实现了价格逆转,只不过人们对其来源往往持怀疑状态,生怕被商家当傻子给卖了。也因此而造成鸡蛋价格下跌,不再与猪肉比肩。
今年9月份,偶然听说小区附近的某银行推出存款优惠政策,办理一定币值、期限的定期存款,就能按月领取8斤(60枚)鸡蛋,而且利率较高。爱人打听属实后就将本来存在其他银行、正好到期的存款取出,转存于此处。这不,到目前为止已领取两次。我和小外孙女开玩笑说:你姥姥喂养了两只下蛋的鸡,还不用费心管理,真是一举两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