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腊八节了。看到餐桌上的粥和肉,不由得轻轻念叨:腊月腊八,稀饭熬尜尜。(尜尜:顺顺利利的意思。这句话大概是说腊八这一天熬粥喝,一年到头会顺顺利利,心想事成。)
小时候,每到腊八节这一天,母亲就早早起床,开始准备熬粥。粥是糯米、白米、小米和着了红豆、红枣、花生等,中途加红糖、白糖一起熬。起床来闻到粥的香甜味,就使劲儿吸气,想把这一锅子香甜吸入自己肚里。
那时可没有什么专门熬粥的炉灶或锅子,记得母亲就用炉子和柴炭生了火,一边煮,一边搅拌,为的是受热均匀不粘锅。搅拌的时候,母亲口中常常念念有词:腊月腊八,稀饭熬尜尜。
搅拌中散发的香甜味弥漫了一屋子,总是瞅着母亲念词分神的当儿,就和弟弟拿着勺眼疾手快地往锅里就去舀粥。母亲总是面带微笑地呵斥着:“两个馋猫,还没熬透呐!”一边呵斥还一边摆出要打我们的架势。
弟弟马上嬉皮笑脸道:“还不是这粥太好吃了!”母亲一听总是说:“就你嘴甜。”弟弟笑着又接话道:“哪有您熬的粥甜嘛。”
于是一锅可口的粥熬好时,都快被我和弟弟吃了一半。到正式上桌开吃的时候,母亲就说:“粥也喝了,知道今天为什么喝粥吗?”我和弟弟只管吃,哪知道为什么?
母亲就语重心长地讲起了关于腊八粥的故事。小学文化的母亲自然不知道关于腊八粥与朱元璋的渊源,更不知道清朝夏仁虎的《腊八》诗了。给我们讲的就是一个民间故事:从前,有一对懒夫妻,每天不勤耕作,没有粮食就去父母家拿。拿就拿了,也不知道珍惜,边吃边漏一地。漏一地就算了,也不打扫一下。这些米呀、菜呀、果的滚在屋子的各个角落。话说有一年腊月,冰天雪地出不了门,家里又没了粮食,这可咋办呀?夫妻俩急得在屋里踱来踱去。低头一看,这里有一小撮米,那里有几颗豆,床下还发现了老鼠拖不进洞里的胡萝卜……
为了不饿肚子,夫妻俩就把这些食材倒入锅中一锅乱炖,熬成了一锅粥。谁知道是不是因为太饿的缘故,感到这粥越喝越好喝呢!夫妻俩靠这粥熬过了严冬,开春变得勤劳起来,后来呀,家里也越来越富裕。为了告诫他们的子孙要勤劳节约,于是把他们熬粥的那一天——腊月初八告知后人,每年这一天都要喝粥,忆苦思甜,做一个勤俭节约的人。这人家的家风流传开了,最后大家都用这样的仪式教育后人,就成了今天的腊八节。童谣里经常念“过了腊八就是年”,不只是字面上的时间关系,大抵是有什么寓意的吧?这就得大家猜猜看了。
儿时每次听完这个故事,弟弟就揭穿母亲,“漏下的粮食、果蔬哪里找那么多?老鼠叼过的萝卜居然还能吃?”母亲不能辩,总是喃喃自语般说:“喝粥是告诉我们要节约、勤俭,这个变不了。”
成年以后才知道,管他真实的故事是什么样,反正母亲的教育没错,勤俭节约就是该有的美德啊!于是不再纠结于故事的本身,勤俭节约是根本。
如今,那个念歌诀,讲故事的母亲已离我们而去了,这个杜撰的故事我又讲给了女儿听。喝粥时,又念起了那一句:腊月腊八,稀饭熬尜尜。母亲仿佛又坐在桌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