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红楼见性电视剧人物
黛玉之殇:万艳同悲的绝响

黛玉之殇:万艳同悲的绝响

作者: 蓝羽鱼 | 来源:发表于2017-09-20 21:43 被阅读115次


    图片来自网络

    01

    “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高鹗续的部分,黛玉如此魂归离恨天了。因宝黛结了“木石前缘”,绛珠仙草,遂化身玲珑女子,用一生眼泪,还神瑛侍者甘露灌溉之恩,所以,黛玉是旧病愈甚,泪尽而枯,情绝而亡。她气绝在宝玉娶宝钗的时辰。

    而周汝昌先生则认为,是时时“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境遇,即赵姨娘一干人等的逼害,致使她“生趣已尽”,投水而亡。因她为仙草化身,并生日为“花朝”,更与史湘云有“寒潭度合影,冷月葬花魂”的对句,故落花随流水,她如落红般凋残,随水而逝,这是她最后的归宿。

    刘心武先生,解说得更微妙,黛玉是沉湖而亡,“沉湖”则是,“她自己穿戴好了以后,从水域的浅处慢慢走向深处”,而后水一点点没过她的身体,没过生命的知觉。“黛玉沉湖后,不会有尸体,只会有她的衣服和她的钗环存在,只会留下她的腰带或者她的披纱,她是仙遁。这是书里面说得很清楚的,她本来不是人间凡人,她是绛珠仙子”。

    《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之死,有类似的描写:

    在小溪之旁,斜生着一株杨柳,它的毵毵的枝叶倒映在明镜一样的水流之中;她编了几个奇异的花环来到那里,用的是毛茛、荨麻、雏菊和长颈兰——正派的姑娘管这种花叫死人指头,说粗话的牧人却给它起了另一个不雅的名字。——她爬上一根横垂的树枝,想要把她的花冠挂在上面;就在这时候,一根心怀恶意的树枝折断了,她就连人带花一起落下呜咽的溪水里。她的衣服四散展开,使她暂时像人鱼一样漂浮水上;她嘴里还断断续续唱着古老的谣曲,好像一点不感觉到她处境的险恶,又好像她本来就生长在水中一般。可是不多一会儿,她的衣服给水浸得重起来了,这可怜的人歌儿还没有唱完,就已经沉到泥里去了。

    奥菲利亚的结尾,美得不像自杀,一场醒不过来的“沉醉”。在“乾坤颠倒”的世界,生命温情被一点一点被吞噬殆尽。而另一个世界的美丽“花冠”将她深深吸引,让她察觉不到危险,不知落水,不知死亡将近,尽情哼唱着谣曲,在无知无觉中,阴谋的纠缠沉落湖底,痛苦没有了,然而,生命也没有了。她以生的狂欢奔赴未知的“凄美”。像一个失误,实则,是无奈的必然。于她的死,小丑甲乙有一段值得深思的对白。

    而林潇湘,无论是怎么的结束方式,她的生命都是一种生命美的升华。不同于“轻生”,相反,她将生命的自觉演绎到了极致,饱含着种眷恋和不舍。在她眼中,一花一木,皆是生命的血肉,与人一般。

    草木零落,皆能牵动心绪,照间离恨别情。她在《葬花吟》中,写“未若锦囊收艳骨”,怎忍片片春红,陷于泥淖,落入沟渠!她让生命最后的繁华,归于吊唁的庄严和肃穆,将落花收入囊中,“质本洁来还洁去”。她也时刻忧心,此生谁舍谁收,不知“他年葬侬知是谁”。她害怕,自己最后也如落红,这般无所归依。

    风雨中茕茕飘飞的花瓣,如她自己暗自散落的心事,一阵阵,起伏摇曳,千丝万缕,千愁万恨,随着片片飞红,飘去无人知晓的天之尽头,飘去望不见的遥远和茫然。那时候,她不再是自己了,而是把自己的生命与落红同齐,泪洒空枝,犹见血痕,犹见自己。这像是她生命的一次预演,将最后淋漓尽致的狂欢和热情,化作万艳同归,直击灵魂的绝美

    如此,将生命上升到与天地同一的哲学高度,比起高鹗续“偷天换日”之爱情悲剧,要更具诗意。我更喜欢,这样的结尾。


    02

    更有学者说,“大观园”乃一葬花冢,其中的女子皆是“花”的化身,晴雯最后成芙蓉仙姝,湘云也曾醉卧芍药... ...这类描写比比皆是。曹雪芹认为,女儿是花做的骨血,而她们在尘世流转,经受着无妄的滂沱大雨,人世的千般无奈,万般愁苦,瑟瑟缱绻于天地岑寂。最后,在封建社会的冰冷中,瑟瑟凋残委地。

    这是一种生命意识。原本该姹紫嫣红开遍,明艳在季节的娇花宠柳,该被悉心呵护,却无奈,迎着那么多风霜和寒夜,最后“赋予断井颓垣”。这是生命的一种万古难全

    黛玉不矫揉,不造作。对事对物有着自己敏感和决绝,她可以和丫头们嬉戏玩闹,将其视如姐妹,而一切她察觉到,别有用心的对待,都会报以尖刻的反抗,而非应承妥协。她的生命是一场纯真,或者,所有的生命本该如此。她是作者笔下最珍视的角色,是曹雪芹的深情寄寓

    可是,生命因为人情往来,利益纠葛,已经变得复杂难解,人们锻炼出应对的能力,同时,也失去的生命的本色。即便是厉害角色王熙凤,因被委以掌府中大小事,又有贾琏如此夫君,也不得不机关算尽;才华比仙的妙玉,即便遁入空门,亦难逃离尘俗烦扰,落得“可怜金玉质 ,终陷淖泥中”的结局。

    生命,一边是花胎露怯,一边是风雨凄凄,前者娇艳动人,后者,毫无惜花之意,肆意倾泻,不留情面的摧残。不管是遗世独立的,还是左右逢源的,在旧社会,既定的风霜中,最后皆归于尘土,花落人亡两不知。

    生命是什么,本该是肆意绽放的华美和简单纯粹。可现实,却不会如此,没有风雨的世界,只在期望中。曹雪芹,它不忍将生命至于外部世界的纷扰,而只陷于大观楼之中,这最后一片花田。而他知道,生命如烟火,没有一处可长留它的璀璨夺目,没有一种方法,可永葆缤纷绚烂的天然之姿。故大观园最后,也哗啦啦倾覆。

    只是,如果可以的话,它最后的颂歌,除了感伤,还需要有敬畏的悲壮,如花雨一般,绯红的朝圣。尤二姐吞金,亦认为金石本天然,会将生命带去最后的纯洁。

    那个时代的生命状态,如此。除了“千古悲怆”,抽丝一般地疼痛,便剩最后的华丽。用一种凄绝的美去宣示生的存在,去挣脱所有"风刀霜剑"的紧逼,而获得最后的宁静。

    所以,“葬花”,也并不是落入虚空,归于一无所有,而是获得一种,芬芳氤氲着的意味深长。这是作者,一把辛酸泪,呕心沥血的根本所在。“哀莫大于心死”,一个对生命没有期许和热情的人,如何会留下这样一部旷世之作,致献生命过往,红尘悲痛!

    落花有意,这是作者的绵长和不舍隐含在自里行间的深情温热。是在多少个“怀今悼玉”的日夜之后,依然,不小心,在多少绝望过后,依然去寻求着涅槃的可能,把世界原谅,再不小心,无从停止去期望和爱。这不是结尾的结尾,我不禁掩泣。为这最后的绝响太不易察觉的“掷地有声”

    活着,不就是因为这一丝的留念,无从熄灭的期待吗!而并不是真如奥菲利亚一般,向着对岸飘渺的“诱惑”奔去,被逼入最后一丝缝隙躲避。曹雪芹,对生命无比留念,也才会无比扼腕痛息。他并没有把“葬花”看成,终能抚平的归宿;也并没有把,乌有和茫然,当成破解不了的魔咒。

    所以,“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因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叩问,最后,也获得了一种内敛凝定力量,而有别与绝望的哀叹。我们会不自觉会动容,却不会因为悲伤而悲伤,更不会将这种悲伤,视为一己之悲,一人独有。而是一种怜惜万物的——善。

    最后的回目,情节如何,走向如何,已经不在重要。我们,得到了那种生命形而上的力量,可去诠释自身的极致,可理解万千个体的沉浮悲喜,而终于,不忍再成为助长凄冷的北风,转而,停止不假思索的怨怼,去用一种柔情蜜语的方式,诠释自己悦耳的深情,唱与清风,诉与朗月.. ..获得诗意的升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黛玉之殇:万艳同悲的绝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ami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