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54、清末人的改革勇气: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否定自己一半的生命?
学生们跑到有西洋课的学堂去了。
学生们跑后,学堂只剩下私塾先生。私塾先生站在只剩自己的学堂里,神情恍惚。
他们内心在翻腾。
私塾先生内心在翻腾。
他们内心翻腾时,支撑他们的信念崩溃了。一直以来,私塾先生都觉得,自己教的是有用的,四书五经是有用的。但那些从战场归来的人却告诉自己:“四书五经没用!有用的是坚船利炮!”私塾先生最初不愿相信,但又一次又一次的战争洗礼让自己不得不承认这种事实:自己已经落伍了。
“。。”私塾先生。
是追随时代、还是默守陈规?私塾先生内心做着这样的交战。
不知过了多久,交战有了结果。有结果的私塾先生回了家。他回家后,把耗费自己毕生精力的四书五经和《科举考试指南》收了起来,然后在桌上摊开刚买的《海国图志》,认真读了起来。私塾先生不喜欢蛮夷技术,但他要生存,要学新东西,要在这个变化的世界里顽强活下去。
私塾先生在垂暮之年开始了学习。
开始学习的是少数,多数私塾先生怀揣着四书五经穷困潦倒。看到他们潦倒,人们劝他们学习西洋技术以谋求一份生路。
人们劝的时候,他们抬起头,昂扬的说:“我是大清秀才,我不学洋的东西!…”
穷困的私塾先生,秉持着大清最后的风骨。
“。。”人们。
人们不在说话。
开始学习的先生也好,秉持大清风骨的先生也罢,他们坚守着自己的信念,走向了自己选择的结局。
秉持风骨的先生更加穷困潦倒,开始学习的先生迎来了曙光。
曙光是国学老师招聘。
学习过《海国图志》的先生在凤麓学堂举办的国学老师招聘中,以融汇东西的教学风格赢得了人们尊重,他们坚持国学的精神更是感动了到场的人。坚持学习的私塾先生最终在数百人参加的应聘之战中厮杀出来,为自己在凤麓学堂赢得一席之地。
直到赢得一席之地,他们都不敢相信这一切是真的。
他们不相信自己又要教国学了。
私塾先生之前学《海国图志》不是为了教授国学,而是为了谋一条生路,一条在日新月异世界里生存下去的路。
为了找到生路,私塾先生放弃了四书五经,放弃了秀才尊严,放弃了他们曾珍视的一切。由于放弃一切,他们看到凤麓学堂招国学教师时,曾犹豫要不要去。
去,意味着重回过去,重回自己被当成“封建糟粕”的过去。
不去,意味着无法生存。
私塾先生最终选择去。
放弃国学是为了生存,捡起国学也是为了生存,和芸芸众生一样,私塾先生最终选择了为生存而战。
为生存而战的私塾先生在凤麓学堂教授国学。教授国学时,他们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他们靠教国学湖口,另一方面,教国学的他们称为封建糟粕。这不只是别人对他们的看法,也是他们对自己的看法。
受之前经历影响,私塾先生认为国学是糟粕。由于这样认为,他们致力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致力于学技术的他们,不在用心教授国学。
私塾先生不用心教国学时,学生们开始频繁逃课。
学生本来就不喜欢国学,加上老师讲课不认真,他们就更不喜欢了。
更不喜欢的学生开始频繁逃课。
他们的逃课,引起了校长注意。
校长知道学生不喜欢国学,知道他们经常逃国学课,但他不愿多说什么。校长设立国学一开始也不是为了学生,而是为了学生家长,为了让更多家长把学生送到这里来。虽然家长觉得学生不应该逃课,但校长不这么看。
校长认为,学生逃不喜欢的课是正常的。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课程的优胜劣汰,才能让学生学到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校长解释说,“兴趣决定了学生以后的人生。”
校长认为学生逃课很正常。
他认为时,学生们开始频繁逃课。以前会有四五个学生不上国学课,但现在,上国学课的学生才四五个。
“。。”校长。
为查明学生逃课原因,校长曾和学生代表(混混头)谈心,学生代表对此的解释是:“没意思。”
“没意思?”校长诧异,诧异之后是追问。
“之前你还不逃课,为什么现在三天两头逃!”校长追问学生代表。
“之前还有点意思,但现在十分没意思,”学生代表一脸真诚的看着校长,“国学课除了背书就是背书,我不逃课,我会死。。”
“。。”校长。
校长无语。
无语的校长找国学老师谈心。
国学老师,就是私塾先生。和私塾先生谈心时,校长听到了他们的心声。
“校长,你觉得国学有用吗?”私塾先生说。
“。。”校长。
听到他们这样说,校长久久不能说话。久久不说话的校长抬起头,然后看到了私塾先生凄凉的目光。
私塾先生目光凄凉。
凄凉中,饱含勇气。
私塾先生认为国学没用。
他们的认为,和普通人的认为,分量是不一样的。
私塾先生为国学贡献了一半的人生,认为国学没用,等同承认自己一半的人生没用。承认半生虚度,需要这个时代最大的勇气。
私塾先生有这样的勇气。
他们以前没有。
私塾先生以前是人人称道的大清秀才,那个时候他们没这样的勇气。那个时候他们甚至没想过自己会被淘汰。
他们没想过时,他们被淘汰了。
私塾先生被淘汰了,私塾先生从人人称道的大清秀才沦落成人人厌恶的封建糟粕。
经过艰难的思想决战,经过浴火重生一样的洗礼,私塾先生决定,在这个变化的世界里顽强生存下去。
为了生存,不惜淘汰人生。
私塾先生,有了淘汰人生的勇气。
私塾先生虽然有了勇气,但他们意志并不坚定。一方面,他们厌恶教四书五经的自己,认为自己是糟粕,另一方面,他们对承载自己数十年生命的国学充满感情,希望自己能一直教下去。
“私塾先生这么看时,学习西洋技术的人牺牲了,他们用自己的热血证明了他们对自己祖国的忠诚。
请看下集《民国55、人只能在别人意志中随波逐流吗?》”
人有人志,国有国魂。纪录为中国富强努力的人,纪录近代以来的中国精神。
欢迎关注公众号“人性的游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