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日更100天俱乐部随笔散文日常随笔记
读书笔记 ‖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3)

读书笔记 ‖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3)

作者: 文心之 | 来源:发表于2020-08-18 15:44 被阅读0次

    书名:《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

    作者:马克·克雷默、温迪·科尔

    译者:王宇光等

    页数:362 页

    阅读时间:约  6 小时

    阅读体验:★★★★

    高品质的文章、随笔、书籍和纪实将文字和场景系统地组织起来。它们以一定的顺序呈现出事件、观点、人物,小心翼翼引导读者的反应。经过深思熟虑、带有目的性的谋篇布局构成了读者体验的一部分。你的语气和口吻将决定这次体验的感觉——哪怕在最常见的新闻报道中亦是如此。一个有灵感的讲述者可以让最平凡的故事变得引人入胜。

    结构是叙事的关键。下面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是任何讲故事的人都要回答的:故事是在哪里开局的?开局在哪里结束而中间部分又在哪里开始?中间部分在哪里结束而结局又在哪里开始的?在电影学院,这三个问题是作为经典的三幕剧式结构来学习的。

    故事中的每一个句子都要建立在前一个句子之上,通过材料吸引读者,直到他们上钩。我在报道中通常以我碰到的最紧张的时刻来开头,我以一个小点来开头,然后扩展开来。用近景开头,然后拓宽。电影通常以私密时刻开头,然后镜头由后往前拉回。我从具体细节开始写起,然后诠释整个故事。不但整个故事需要开头、中段和结局,而且每一场都需要开头、中段和结局。

    我最终相信他说的了:不要告诉我某某说了什么,某某感受到什么。告诉我某某真正想要说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说,是什么使他达到了生活的这个点让他说了这些。编辑是说:创造多维度的故事和人物。要深入。

    叙述距离描述的是作为故事叙述者的作者的位置,也叫心理距离,

    无论一个写作者是否意识到,他或她在每一个场景里都在选择一个叙述距离——决定离行动有多近。叙述距离的改变和纪录片导演混合使用特写和远景的方式很相似。

    作为记者,我们被训练通过引用和观察来间接地描写行动。技巧成熟的叙事作家直接将读者放到那里,让他自己目击、经历、感受。这种方式比现实的二手版本更有力量。

    20世纪中叶杰出的神经解剖学家保罗·麦克莱恩(Paul MacLean)创造了“三位一体的大脑”这个术语。他的想法是,每个人都有三个脑:一个理解节奏,一个负责情感,第三个负责认知。

    你在结尾必须做四件事情:向读者传达出文章要结束的信号,强化你的中心要点,在读者翻过最后一页后在他或她心中引起共鸣,及时结束。而最好的结尾却经常做些别的事:他们会给出一个读者也没想到的、但恰恰打动他们的意外。

    在叙事中,难题的解决就是文章的结尾。一旦你到达了这一步,请赶紧结束。读者如饥似渴地读你的故事,就是为了发现难题如何得到解决。一旦知道,他们就会停止阅读——所以你最好也别写下去了。

    最后一条建议:当你写故事时,先写结尾。记住,结尾是你的目的地。当你已经知道你去往何处,剩下的文章就好写多了。

    在叙事性写作中搭建场景,无论虚构还是非虚构,要培养读者的即时感。

    想想契诃夫那句古老的写作格言:“如果你在第一幕中展示了一把枪,那它必须开火。”换句话说:如果第二幕中有一把要开火的枪,那你最好在第一幕里就介绍它。观众们都是很精明的,所以你介绍这把枪时要尽可能得体。在上饭之前,必须先摆好桌子。

    埋伏笔。

    这让我想起前不久看的阿米尔汗的电影《我的个神啊》 。电影开头出现了一台录音机,PK不管去哪儿都一直背着,直到电影的尾声,这台录音机的作用才体现出来。

    这就是所谓的千里埋线。

    个人很喜欢在故事中埋伏笔,这会让故事更富于乐趣,而且跟读者有交流感。当读者恍然大悟时,说明埋线成功。

    当你解释枯燥(但是重要)的信息时,加快速度;而当行动正快速进行的时候——你最好的材料——放慢速度。你慢下来读者才能跟你进入正在发生的场景和过程。你加速则是因为你有一大堆背景信息要涵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 ‖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bhk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