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的子女并不重要

作者: 甘肃李鑫 | 来源:发表于2017-04-05 14:12 被阅读24次

    是谁的子女并不重要

    近日与一位老师交流,他说自己班上有几名本校教师子女,比较麻烦,不好教育。问我班上有没有教师子女。我说有,并问他这些学生不好教育的症结在哪里?他说,按理教师子女更应该比其他学生懂礼仪、爱学习,可是这几个学生并非如此,觉得可能是父母“惯”出来的毛病,自己想好好批评一下,又觉得与同事面子上不好,所以感觉不好教育,有点无奈。

    实际上,这位老师反映的问题我在其他一些同事处也都听到过。他们所谓的无奈也许只是指责与不满的另一种说法。我觉得在这里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

    一是教师子女就应该比其他学生懂礼仪、爱学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也许一些人的理解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自己的子女耳濡目染,占尽先机,教育成效自然显著。这种理解看似有道理,实则不然。首先,这种看法过于夸大教育的功利作用。人的成长是主观努力与客观实际相互制衡的结果。对于子女,教师(家长)纵然是最重要的外因,但也只是之一,却不是唯一。孩子的成长中,年幼时的家长、年少的是同伴、年青时的朋友都在以自己的成长不断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教师子女莫能例外。其次,这种看法过于看重教师角色,忽视家长身份。教师,是学校的角色,在家里,其身份是家长。二者有相似之处,但却不可以等同。如果教师本人也以此观点待之,则更容易引起自己的焦虑和影响孩子的成长。再次,这种观点有一个基本的假定——教师作为家长,其水平(无论素质还是学养)高于其他家长。如果说这个假定是对老师的良好期望的话,我非常赞同,但毕竟良好期望与现实是不同的。人们常说“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有个问题家长(家庭)”,那么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人会不会也有可能成为问题家长(家庭)呢?在这里,答案是肯定的。

    二是(批评)教育教师子女会不会引起同事间的误解?这个问题如果放大一点就是,我们在教育学生时,该怎样面对学生背后的家长?再放大一点就是,教育能不能做到“有教无类”的问题。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时,需要了解其家长背景,了解其成长经历,但是这样的了解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而不是考量学生背后的家长身份。如果需要批评学生,那是因为学生身上发生了需要批评的行为。这时,我们批评所针对的并不是一个有着复杂背景的人,而是那一件具体的事,无论这件事发生在谁的身上。这就是所谓的“对事不对人”。如果我们的批评不以事实为依据、规定为准绳,而是随意的、有差别、带有歧视的,那么不要说同事有误解,任何一个家长都有权利“误解”。如果我们的教师,眼中主要盯着学生背后的家长,教育时总喜欢搞一些小把戏,这就不仅仅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不敬,更是对自身人格的贬低。

    我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自己原来的老师的子女在我班上读书。学习成绩或者纪律不太好时,我总有些内疚,感觉对不起老师,但我不敢直接告诉自己的老师,我会托人或者写信给老师,告诉我对他的孩子的评价,以及站在我的立场上所能给出的意见和建议。有时候,我的老师们会给我稍来一个口信,有时候我的老师们对我的建议和意见置之不理,有时也能在别人的口中听到我的老师们对我的一些指责,说什么我刚刚参加工作就开始给他们提意见了,等等。而这一切遭遇,在其他家长处我也同样遇到,所以我越来越不关注家长的教育(正如我在一篇文章中的指出“对教师越来越悲观”一样,我对改变家长的教育行为越来越悲观,),尤其是高中教育阶段,当家长能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低,同伴、朋友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多时,我只关注自己能解决的和可以改变的,清楚的知道,我只不过是那些影响学生成长中的一个分子(有时也会被一些同学称为“重要他人”,但那只能是个别情况),仅此而已。

    近些年,我又教过许多教师子女,本校的有,外校的也有。有些变化很大、进步很快,有些稍有变化,继续成长中。还有许多同事想让孩子来找我,希望我能“开导”一下。后来,进入我班级的,“开导”他们变成了我的份内之事,没有进入我班级的,我从不主动去“开导”,我知道自己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我的话更没有多么大的魔力,教育不相信奇迹。

    进入我的班级,你是谁的子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成了我的学生。从此,有段路需要我们一起走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刘忙不盲: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对学生一视同仁。教育的成果可能很慢,其间可能的误解,老师要担待,但时间会证明一切。反倒是现在碍于面子,之后出大问题更加难堪,耽误自己,耽误孩子
      • 幸福是傻:不论你是谁,有段路需要我们一起走。这句话虽简单,却有深意!愿一路向前,且行且思!

      本文标题:是谁的子女并不重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cot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