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0708165/7dad729543605c0f.jpg)
中秋之际,阳光绚烂。
我去了另一世界人群聚积的幽微灵秀之地。
此刻,我忽然感到自己老了许多。
一个人的青春年华不会朝夕即刻就消失,但发觉自己衰老的降临却会在朝夕之间。临近陵园,我的此种感觉就越发强烈了。
陵园外围,虽艳丽如春,怎奈春已逝去,秋已过中。车子缓慢驰在日丽下的花树间,看年轻司机身着红白相间的T恤和朝气蓬勃的举止,我这个年过花甲之人便油然生出些横秋老气来,心里也总难免有些萧索之意。
走进陵园,那满眼透黄的树叶被曜晖着,仿似透明,迸着妩媚,让人无幽明异途、人天永隔之感。但却透着我对人生终点的感慨,似有“独上高楼,望尽人生天涯路”之感——许多念头如干燥的拖把,猛烈搔擦着心地,不得安宁。
未曾想到人生在世有论资排辈,进入冥界也要分个三六九等。
![](https://img.haomeiwen.com/i10708165/0a9cc41392931069.jpg)
那青松之边,那彼岸花旁,那长安园、永安园、荣安园、敬安园等不同级别的安园之下,安眠着无数年华被流光掠去的已故者。他们的一切静止了,消亡了,苦恼事快乐事,都没有了,过去的顺逆荣辱,都烟消云散了,像红楼梦中贾元春一样,“眼睁睁地将万事全抛”,唯有被安排在此,任后人凝视,一切无知。
他们是如何离世的,是无可奈何,恋恋不舍,还是惊天动地,偃旗息鼓,是无声无息,平平淡淡,还是达观面对,甘归自然……其中定有我们未知的许多人间故事在此化万归一。这便是人生不可拒绝的死亡——拒绝可以将世俗一切挡在身外,但死亡却不可阻挡,它会镇定地进来,拦住人生延续的时光。
如是,死亡这一人生必须面对的哲学课题,就会引发我们众多思考,并使我等浊胎俗骨者产生较多的幼稚想法。
我们活着的时候,或面对富贵穷贱的转换,或经过繁华过后的幻灭,或有过兴衰变迁的轮回。经历过这些,就会产生对人生执迷、眷念、牵挂等构成的彻底领悟。
如此领悟,大概就会对死亡执达观之态了。如周恩来、邓小平等伟人年轻时对待离世的高瞻远瞩,他们笑谈身后事,概是因其真正领略出生死的真谛——生死不过是一种形态的转变,与历史长河相较,只是白驹过隙;而正视生命的顺应,死亡就会被超脱。
因之,我们必须学会生死达观的成长哲学。这是因为领悟生死之理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一个必然的过程,然后才能感觉到自然、阳光、雨露等给予我们对待生死的正能量。
![](https://img.haomeiwen.com/i10708165/b456dad32374ad15.jpg)
由此,我想到人生的红白喜事。嫁娶生子之红事是生命繁衍的开始,寿终天年为白喜则是替故人做最后的送行。这红白的两端,红是生命来临前的喜庆,白是生命寂灭后的辞别。生是形体归于天地,死则是形体溶入自然。这样想着,我的心胸便坦然多了。
再看陵园里的服务小组热情、美丽、大方的举止,心理便更舒畅了。她开着电动敞篷车,载着我们去各个安园观看,虽口语商业味颇浓,但感觉上也似清泉流淌在干涸的心田,用其滋润、清爽驱散了胸膛里干枯的尘埃。
此次去陵园,有几处景观让我怦然心动。一是一组和尚的半身塑像立于地面,如半个身子埋入黄土,一个比一个埋得深。从前面向后看,似乎象征着人生前半辈已来到天地间;自后面往前看,又仿佛暗示着人生后半辈,正在返归大自然。这大约就是佛家“空”之禅学精髓的形象化再现吧。
另一处是那一片片的彼岸花,花如火焰叶若翡翠,开得异常俏丽。我知道这是陵园特意种植的。这种花又称曼殊纱花,民间称其为“引魂之花”,意为天上之花,是天降吉兆四华之一。
这个名称有个浪漫的传说故事,故事里的那个叫曼殊和纱华的花叶之妖,守护彼岸已有千年之余。它们譬喻着人类不死,传承永久的美好愿望。所以,便有了保留已故者人体的价值——只是为活着的人获得心理慰藉或弥补悔意的价值。
还有便是那些卧碑上刻着逝者生前喜爱的物品。如棋盘、茶具、烟酒、书籍等,不知他们生前在人间是否从容地享受到此嗜好的惬意?也不知他们当下在那个世界里是否能继续享受此悠悠生活的乐趣?但不可否认,我们活着的人看到这些假的物品,却能得到寄托哀思的抚慰。这可能就是我辈凡人未能脱俗于对故者企及的境界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10708165/6bc5c39ab06ff8a7.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