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受困缺粮,饭菜全无,七天粒米未进,体力不支,白天也只能躺着休息。颜回不知道从哪里讨来一些米,回来后就煮起了饭,快要熟了。孔子却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刚才他抓饭吃的事,起身说:“我刚才梦见了先父,这饭很干净,我用它先祭过父亲再吃吧。”颜回回答道:“使不得!刚才煮饭的时候,有点炭灰掉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不好,我就抓起来吃掉了。”孔子叹息道:“人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但即便是眼睛看到的仍不一定可信;人依靠的是心,可是自己的心有时也依靠不住。学生们记住,了解一个人是多么不容易呀。”
如何看清一个人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为政之道,莫先于用人,而用人的关键在于知人善任。“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这是一种怎样的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还有谁能怀疑知人识人的重大意义呢?识人是用人的前提。“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这些话足以让我们对识人的重要性“五体投地”。在我们几千年的君主专制体制下,皇帝要用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人才能放心,始终是不得不深入思考的问题。如果没有科学的制度保证,选人用人全靠一双眼,这门“手艺”既是显学也是玄学。
比如曾国藩,就是以位知人、爱才著称,其门下培养出一大批文武人才。他曾经花费大量笔墨,论述人才层次、特征、考察方法等,特别是他的“知人八法”:判断一个人是否表里如一、从表情考察内心世界、从表面特征判断人的声望、判断模棱两可的方法、观其敬爱识其前途、从情绪上察人心胸、从缺点反观优点、从聪明看成就。同时他还指出“知人”过程中常见的错误,诸如,以己观人、只凭第一印象、只凭个人好恶、只凭志向、重早慧轻晚成、只凭地位财势等等,如此透过现象观本质,不得不让人折服。
再看诸葛亮的《将苑》中说:“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辞辩以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翻译成白话就是:“一是通过考察他面对是非的抉择来看他的志向;二是通过辩论诘难来看他的应变能力;三是向他咨询计谋以观察他的见识;四是告诉他祸难以观察他是否勇敢;五是让他喝醉以观他的本性;六是以利益引诱以看他是否廉洁;七是与他相约合作,看他是否守信用。”这些办法,高深莫测,直到现在还有人奉为圭臬。
回到原文。“视”、“观”、“察”这三字都有“看”的意思,但在这里具体所指不同。“视”是就当前能看到的事物而言,“观”是就以往、过去的事物而言,“察”是就事物的内质、本性而言。 对应的,“以”是指人的当前的言行,“由”是指导致当前言行的原因,这是就外在因素而言,“安”是指以什么样的用心和目的,导致了当前的言行,这是就内在因素而言。那么,“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好坏,既要看他当前的言行,又要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当前的言行,还要看他的实际用心和目的是什么。
换个角度。从考察干部的角度来说,“视其所以”就是观察他在现在是采用什么方法做事,“观其所由”就是广泛了解他过去走过的道路,“察其所安”就是要判断出他的志向和目标在什么地方。总结起来,就是观察现在言行,了解过去经历,最终洞察出此人视野、格局和价值观。对于一首先看他现在的工作表现和业绩成果,是大张声势,还是润物无声,是勾结阿附,还是周而不比,是实心任事,还是浮皮潦草。再看他履历,在哪些地方工作过,在哪些岗位工作过,在哪些人手下工作过,做出过什么政绩,往日下属同僚领导对他评价如何,像也就画得八九不离十了。尔后,看他对未来事业的愿景,考察“此心安处”。人焉廋哉!
但识人用人绝不能是唯心主义的“估摸”,如此看来看去、思来想去,容易把人带入习惯性“琢磨人”的漩涡。所以几千年来的这些方法总归要落到制度上,孔子都差点冤枉了颜回,何况凡人。
网友评论
首赞得分高!